進入臘月,年味漸漸濃了,一度關門停業的飯店、酒店重新燃起煙火氣,待客的人家多了起來,婚宴、壽宴、回門宴、滿月宴之類的飯局接踵而至,比“五一”、“十一”等宴會高峰顯得更加熱鬧,赴宴反而變成了美麗的“負擔”。
赴宴是個時髦的說法,在老家稱吃桌,也戲稱吃高價飯。這不,上個星期五我就接到了兩三個邀請電話,次日趕回老家參加了同學家的婚宴。婚宴設在一個知名的酒店,宴會大廳、投影、雅間、吧台等設施一應俱全,熱菜、涼菜、飲料等菜品豐富多彩,與城裡的酒店相比毫不遜色。
看到這一幕,我想起了過去的農家宴。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基本上沒有什麼飯店、流動宴席,更遑論大酒店了。農戶過紅白大事、三周年、滿月宴等等一概都是在家裡舉辦。誰家過事,幾乎是傾其所有,自己養的豬,自己種的菜,自己磨的面,自己聯系的人,那種“炊煙袅升起,生火起竈去”的熱鬧場景恍若眼前。在院子或者大門口用土坯壘個煤火,支上幾口大鍋,煮肉、熬湯、做菜、蒸饅頭都可以派上用場。煤火往往配一個鼓風機,煤核、木柴燒得很旺,紅色、藍色的火苗呼呼呼直往外竄,鍋裡溢出的香味彌漫了整個院落。
記得小時候,臨近過事前一兩天,主家就開始殺豬宰羊、壘火起竈。我和小夥伴們往往圍攏在大人周圍看熱鬧,那種殺生場面有點血腥和殘忍,但卻是大多數農戶過事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農戶養的豬一般都在一年以上,膘肥體壯。殺豬需要好幾個人配合,将豬圍堵在院子裡用力放倒,一人用鋒利的鈎子勾住豬的喉部,其他的人摁住腿,拽着耳朵,從喉部放血。随後把豬擡到熱水鍋裡燙一燙吹起肚皮将豬毛刮淨,豬通體收拾幹淨後将豬吊在支架子上進行切割分塊。豬頭、豬腿做成凍肉,豬血、豬心、豬肝、豬肺等雜碎做下酒菜。
大廚一般都是本村的做菜高手,煎炒烹炸樣樣精通,待多少桌客、準備多少食材憑感覺就能估算個八九不離十。幫工的女性居多,摘菜剝蔥、刷鍋洗碗、發面蒸馍都是她們的強項。過事期間,竄忙的人一般以吃雜燴菜、油條、油餅為主,廚師們炸的油餅、油條焦黃酥脆,入口綿軟,放涼了也不失滿口香的味道。在那個年代,鍋碗瓢勺、桌子闆凳等用具都是從各家各戶借來的,歸還的時候主家會回贈饅頭、飯菜以表謝意,所謂“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至于大廚,主家會帶着毛巾、紅燒肉、油條、饅頭等禮品登門拜謝。主家也會給左鄰右舍送去饅頭、雜燴菜之類,一同分享主家的喜悅,傳承弘揚了鄰裡間守望相助的淳樸民風。
待客一般在院子和稍大的房間舉行,古樸典雅的八仙桌、闆凳一字排開,客人坐齊後,專門端條盤的人将菜品分幾波送到餐桌上。肉菜以扣肉、炸豬皮、豬肉炖粉條、大拼盤以及老八碗為主。糧食緊張時期,肉菜、白馍除了逢年過節之外,平時隻有吃桌或者走親訪友才能吃到。因此,趕上吃桌這種好事,大人小孩表現得都很積極,宴會結束了還不忘往家捎帶些喜歡的肉菜,這畢竟是改善生活的一條捷徑。
飯菜的變化,就像童年時玩得萬花筒一樣,體現在不同時期的餐桌上。以前飯菜主要是豬肉、雞肉之類,後來有了魚肉、甲魚、大蝦甚至扇貝等葷菜新貴。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以院落為主的待客方式逐步向飯店轉移,特别是交通方便、經濟條件較好的地方,吃桌已堂而皇之地進入到飯店。大廳、雅間裝修的富麗堂皇,不少飯店還配備有舞台、投影、攝像等設施,客人們一邊嗑瓜子聊天,一邊看舉辦的婚慶,不時還為一對新人鼓掌喝彩。
當下,農村傳統宴會已經越來越少,被更多新式的婚宴所取代,但是有些農村保留着傳統的宴會形式。有一次我和同事到北山一個村子吃桌,剛走進院子就看到窯洞前的煤火熊熊燃燒,一口大鍋熱氣騰騰,小酥肉、米粉肉、八寶飯等散發着誘人的香味。豬肉炖粉條、糖醋裡脊等熟悉的熱菜一下子勾起了食欲。院子裡擺放着八仙桌、闆凳、條盤等老物件,客人們坐在闆凳上,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談變化、話發展成了當仁不讓的主題。有的說村子裡通往鄰村的柏油路鋪好了,有的說村子裡的廣場建好了,有的說村子裡接通了天然氣,有的說村子裡建成了農民合作社......聽到農友的談話,我打心眼裡為他們高興,為村子的興旺發展高興。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雖然農家宴與現在的酒宴不能相提并論,但是那種土裡土氣的宴會依然是我們眼裡揮之不去的一道風景。隻要待客、吃桌的禮儀還在,這道風景會一直陪伴着我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