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效成分的配比
自從全成分标注問世以來,很多人都在問--既然成分表标示了各種成分,為什麼還要去專櫃購買護膚品?DIY一份一模一樣的不行麼?
先抛開DIY的安全和售後問題不談,僅從成分角度來分析,這個想法實施起來也是有一定困難的。因為,成分表隻标明了具體的成分和其含量的高低,但具體的比例并沒有寫出來。即便中醫抓藥還要稱個斤兩,何況是高科技的護膚品?
有時候,比例的微小錯誤不僅讓效果大大折扣,甚至會讓産品失去作用。比如歐萊雅公司的麥拉甯素環技術,就是讓很多成分按照規定比例混合在一起,達到阻隔UVA/B的作用。稍有差池,防曬霜就不“防曬”了。
二、作用成分的濃度
護膚品配方是門大學問,有的成分含量高低隻是效果不同,比如某些植物萃取,在安全範圍内,自然是含量越高效果越明顯,含量低也是能夠起作用的。而有些成分,比如果酸、水楊酸。卻是要再ph低到一定程度才能發揮作用的。當其濃度不夠的時候,不過是成分表裡的花架子--中看不中用罷了。
以果酸為例,要選擇濃度至少5%的果酸産品,最佳濃度介于8%到10%之間,如果産品包裝上沒有标明果酸的濃度,那麼果酸成分應該列在成分表的最前面。同時,隻有産品的ph值介于3-4之間,果酸才會有效,高于4果酸無法發揮作用,低于3又會刺激皮膚。而這些,都是成分表不能告訴你的。
三、敏感成分的含量
成分表中的成分是依據濃度的高低排列的,但是排名靠後的香料、防腐劑的含量究竟是多少,相信很多MM都很好奇。
這些成分表上體現不出來,但還是有一些蛛絲馬迹可尋的。下面小編列舉MG紅酒亮膚煥顔面膜的成分表——去離子水、葡萄酒提取物、銀杏葉提取物、水解植物蛋白、乳酸鈉、咪唑烷基脲。MG貼片面膜的成分表一貫簡單,最後都以防腐劑“咪唑烷基脲”結束,而這個防腐劑的含量,估計不會很低,因為面膜中所含的精華是膠水一樣黏黏的質地,而咪唑烷基脲恰好就是這種質地。
四、活性成分的純度
植物護膚當道的今天,但凡是“有頭有臉”的美妝品牌,總要用些“天然成分”提高身價。然而,提取自同一種植物的成分,因為工藝的不同,純度會有很大差别。再加上現在成分名稱的規範不是很完善,也讓很多商家有機可乘。同樣是成分表上的“XX提取物”,有些可能是經過蒸餾、萃取等多道工藝取得的高純度原料,有些可能隻是一杯加了防腐劑的“鮮榨果汁”。
其實,不隻是植物成分,一些化學成分比如透明質酸、輔酶Q10之類的也會遇到純度不同的困擾。護膚品成分達人張麗卿曾經在專欄裡提到一種變淡的鑒别方法——劣質的原料中往往有異味,需要用濃郁的香氣來遮蓋雜質的氣味。所以,如果護膚品隻有淡淡的香味,多數情況下其原料的純度還是有保障的。
五、産品的制作工藝
同樣的配方,卻做出不一樣的産品,除去原料的質量,恐怕生産環境也是不能忽視的影響因素。曾經有一個選購原則在網上流傳甚廣:如果打開蓋子,發現面霜的膏體中摻有氣泡、雜物,就證明灌裝設備不過關,甚至可以推測整個生産設備都不過關。觀點雖難免片面,但可以看出,随着消費者越來越理性,生産設備的重要性也逐漸被重視起來。
原料的混合是否均勻,産品的分子量是否足夠小,整個生産和灌裝是否保證衛生……這些,成分表可體現不出來。還需要消費者依靠自身的經驗作出判斷。當然,安全起見,還是選擇那些正規廠商的産品比較穩妥。那些“三無”産品啦,DIY啦,玩玩就好,編輯曾在淘寶上定制過一罐保濕面霜,雖然店長手工攪拌兩個小時的“勇氣”可嘉,但是效果嘛……估計是比不上粉碎均質機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