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淺析範仲淹論文

淺析範仲淹論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1 10:05:37

試論範仲淹“民本思想”的成因

朱振波

範仲淹,北宋著名“慶曆新政”代表人物,一篇《嶽陽樓記》傳誦近千年。範仲淹“憂樂天下”,其“民本思想”何時形成,衆說紛纭,莫衷一是。而其青少年時代生活的山東故鄉長白山,究竟有沒有對他民本思想的形成産生影響呢?答案是肯定的。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思想資源,古代民本思想經曆了從敬天重神到敬德保民,再從重民輕天到民貴君輕。範仲淹民本思想的核心是為民,它包含着重民、愛民、養民、順民、濟民以及樂民等基本要素,其思想形成即有後期應天書院的影響,也有前期多方面原因。

一、母親謝氏對範仲淹的影響

範仲淹的母親謝氏,是一位身世坎坷的人物。範仲淹不到兩歲時,丈夫範墉便去世了,其扶着丈夫的靈柩,帶着襁褓中的範仲淹,遠赴丈夫的故鄉江蘇平江府(現蘇州)。在安葬丈夫後,由于家族不對其認可,無奈寄泊于墓地附近咒缽庵中,靠替人漿洗縫補勉強糊口度日,直到平江府推官朱文翰的出現。朱文翰,字苑文,山東淄州長山縣人,太宗端拱二年進士。江南平江府(今江蘇吳縣)推官。召試館職,授秘閣校理。真宗即位,拜戶部郎中。景德初出為淄州(今山東淄川縣)長史。曆鹽鐵度支判官,知宿州(今安徽宿縣),攝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事,遷平江府刺史,後解組歸。

朱文翰知平江府推官時,原配初氏去世,遺一子,生活需人照顧。經人介紹認識了謝氏。值謝氏守服已滿,貧而無所依,遂改嫁朱文翰,待朱文翰任滿後,歸山東老家居住。謝母至朱家後,上順翁姑,下撫幼子,還要照顧朱文翰的衣食住行。範仲淹在範母去世後,上書朝廷的《求追贈考妣狀》中說的非常明白:“竊年臣襁褓之中,已丁何怙,鞠養在母,慈愛過人,恤臣幼孤,憫臣多病,夜扣星象,食斷葷茹,愈二十載,至于其終。又臣遊學之初,違離者久,率常殒泣,幾至喪明。而臣仕未及榮,親已不待,既育之仁則重,罔極之報曾無,夙夜永懷,死生何及!”

範母謝氏去世後,朝廷曾封贈範母“惠婉存誠,柔嘉秉性,騰敦斷機之風、早着擇鄰之訓”。其中的“斷機之風”和“擇鄰之訓”,均為古代孟母的故事,而孟子的名句正是“樂民之樂者,亦樂其;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範仲淹在此基礎上又予升華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千古名句。

孟母和範母都是中國母親的典範,她們不但培養孩子成人,更為天下育才。巡按山東監察禦史鐘化民在《祭孟母文中》說:“子之聖即母之聖,妻之聖即夫之聖。不有三遷之教,孰開浩然之聖。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為丈夫者,瞻對慈顔,安可不憤然獨往,必求至于孔子。尚享!”其中的“志在孔子”與範仲淹少時“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遠大抱負異曲同工。

“閨阃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兒童少時的教育,大部為母教,這是每個人一生的基礎,是人生最重要的“三觀”成長期,每一位母親都在默默的用自己的方式來影響孩子,幫助孩子健康向上的成長。而範仲淹“民本思想”的形成,與謝氏的教育分不開,她用自己的善良、慈愛、勤勞、奉獻、節儉、堅強,默默地影響着少年範仲淹,成就了他“見金不取”的高尚品格和“施愛予人”的優良品質。

淺析範仲淹論文(試論範仲淹民本思想)1

(範仲淹畫像,來源網絡,侵删)

二、進士家庭文化對範仲淹的影響

很多人在強調範仲淹成就時,鮮有人提到進士家庭對範仲淹的影響,主要原因為尊者諱,為聖賢諱,不願提及範仲淹随母改嫁的這段曆史,而從範仲淹這些成就的取得來看,又離不開朱文翰進士家庭文化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家庭文化的熏陶及師資方面的支持

宋朝,因重文輕武,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和規範,并成為朝廷官員的主要來源。宋太祖更是放寬了進士的錄取限制,并親自主持殿試。天下文人士子歡欣鼓舞,刻苦讀書,以進仕迹。朱文翰進士出身,其自身文化素質之高和對後代的期望,都促成了對朱說(範仲淹29歲前用名)和朱氏兄弟們的嚴格要求。《涑水記聞》曾有“與朱氏兄弟俱舉學究””句,可見在求學方面,朱文翰給予了少年朱說(範仲淹)和朱說同母異父弟兄們同樣的支持。

(二)名人名士們的接觸、影響

在淄州長山期間,範仲淹接觸的名人有記載的主要有崔遵度、張蘊、姜遵等人,朱文翰與崔遵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與張蘊同州為吏。而與姜遵是相去十裡的老鄉,姜遵比朱文翰早中進士十一年。

崔遵度,原籍淄州人,曾任忠州知州,後被貶歸鄉,乃當時著名的音樂家,善操琴。 《渑水燕談錄》記載:“崔遵度清節純德,泊于榮利。事太宗為右史十餘年,每侍殿陛,側身軒楹以自屏蔽,不欲當上顧盼。其恬晦如此。琴德尤高,嘗著琴靜室,往往通夕,妻、子罕見其面”。《東軒筆錄》載:“真宗為壽春郡王開府,太宗诏宰執,為朕選端方純明、有德學無過阙臣僚二人為王友。佥擇累日,惟得崔遵度、張士遜爾。遵度與物無競,口未嘗言是非,清潔宇靖,不喜名勢。掌右史十年,每立殿墀,身楹檻之外,以避顧眄。善琴,得古人深趣,着琴箋十篇,鳴琴于室,妻子殆不得見,通夕隻聞琴聲”。在父親朱文翰的推薦下,範仲淹拜在崔遵度的門下學習,在名師指導下,他的琴技日益精進,并對《履霜操》情有獨鐘,後世人稱其為“範履霜”。

王辟之《渑水燕談錄》記:“鹹平中,契丹舉國入寇,南至淄、青。淄川小郡,城壘不完,刺史吏民皆欲棄城奔于南山,兵馬監押張蘊按劍厲聲曰:‘奈何去城隍,委府庫大衆一潰,更相剿奪,狄未至而吾已殘矣。刺史若出,吾當斬以徇’。由是無敢動者。後,君為環州馬嶺鎮監押,雖處窮塞,猶建孔子祠,刻石為之記。慶曆中,範文正公過其地,書其碑陰以美之。其子揆、倓以文學才行有名于世,皆登侍從”。在淄州期間,朱說認識了淄州兵馬監押張蘊的兩個兒子張揆、張倓,範仲淹與張揆同齡,漸成知己好友,因父輩同州為官的原因,範仲淹有幸向張蘊學習劍術。後範仲淹攜琴劍遊曆關中,便是在兩位老師教導下,所習技藝之得。

淺析範仲淹論文(試論範仲淹民本思想)2

(範公堤遺址)

宋史《姜遵傳》記載:“姜遵字從式,淄州長山人。進士及第,為蓬萊尉,就辟登州司理參軍,開封府右軍巡判官。有疑獄,将抵死,遵辨出之。遷太常博士,王曾薦為監察禦史,殿中侍禦史,開封府判官。知吉州高惠連與遵有隙,發遵在廬陵時贓事,按驗無狀,猶降通判延州。複入為侍禦史、判戶部勾院。利州路饑,以遵為體量安撫,遷知邢州。仁宗即位,徙滑州,為京東轉運使,徙京西。未幾,以刑部郎中兼侍禦史知雜事。建言三司、開封府日接賓客,廢事,有诏禁止。曆三司副使,再遷右谏議大夫、知永興軍。奏罷鹹陽富民元氏歲貢梨。召拜樞密副使,遷給事中,卒。贈吏部侍郎”。

範仲淹考取學究後,曾赴十裡外姜家村拜訪姜遵。據司馬光等人編撰的(涑水記聞)卷十記載:“範仲淹字希文,早孤,從其母适朱氏,因冒其姓,與朱氏兄弟俱舉學究。少尪瘠,嘗與衆客同見谏議大夫姜遵,遵素以剛嚴著名,與人不款曲,衆客退,獨留仲淹,引入中堂,謂其夫人曰:‘朱學究年雖少,奇士也。他日不唯為顯官,當立盛名于世’。遂參坐置酒,待之如骨肉,人莫測其何以知之也。年二十餘,始改科舉進士”。如果不是父輩的友情,同為朝廷盡職,姜遵這位朝廷大員又豈會會見一名年輕學究,并置酒相待呢?

(三)資金和舉薦方面的支持

讀書,需要資金的支持。不論是鄒平醴泉寺的勵志苦讀,劃粥斷齑,還是應天書院的和衣而眠,都需一定的基本生活費用支持。而這些費用的來源隻能出自朱氏家族。《事實類苑》中曾有“範文正公仲淹少貧悴,依睢陽朱氏家”之句,可見在應天讀書時,亦有同宗宗親予以照顧。

長山知縣韓澤,于範仲淹去世後十三年,倡修了全國第一座奉祀範公祠,在他寫的《新修範文正公祠記中》:“夫公家世姑蘇,幼則孤弱,無父所怙,而後随其母來居茲土,留而不去,遂為邑人。及其長也,卓有所立,鄉人奇之,嘗廬于長白,日自諷誦,雖刻苦不暇,每患其寡友,一日超然遐舉,四走方外,求老師巨儒,以成就其業,不數日間大通六籍,聲名傾動世。祥符中會明天子诏天下舉賢能者,公素擅鄉間之譽,為鄉大夫之所賓興,一上而中殊科”。如非範仲淹在“鄉間”有一定名聲,何來為鄉大夫所推薦,而考中進士,這與地方舉薦人才是分不開的。

三、齊魯地方文化對範仲淹的影響

淺析範仲淹論文(試論範仲淹民本思想)3

(位于鄒平長山的範公祠,來源網絡,侵删)

範仲淹青少年時期成長的長山縣,位于山東省的腹地,距“稷下學宮”齊國故都臨淄不足百裡,距魯國故都曲阜亦不過三百多裡。而曆史上的孔子、孟子、管子、孫子……等等聖賢對山東文化的影響,可謂根深蒂固,而陳仲子墓、祠距朱家一河之隔,伏生、董永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處在這樣的環境中,範仲淹自然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始于道德學問之外,兼取經濟非常之才。“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些在範仲淹後來的執政中,更是體現的淋漓盡緻。

四、佛教文化對範仲淹的影響

在山東期間,範仲淹亦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第一,與母親有關。範母謝氏當年寄居于咒缽庵中,身處困境,自然常叩拜于佛前。而再嫁山東,生活安定後,自然感恩觀音救助,長期誦佛當在情理之中。第二,與寺院有關。宋代對寺院持保護态度,而範仲淹青少年時代與寺院有緣。16歲時,朱文翰任淄州長史,母親去博山照顧,範仲淹也到博山荊山寺讀書。21歲時前往鄒平青陽醴泉寺書。如果把範仲淹在長山縣的官學,稱為小學,那淄州荊山寺讀書及崔遵度、張蘊的教導可以稱為初中,而醴泉苦讀當為高中階段。範仲淹為什麼去寺院中讀書?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範仲淹讀書刻苦,長山縣的官學及個人存書已無法滿足他的需要,據說範仲淹在醴泉寺讀書時,不但學習六經,還把所有佛學書籍通讀了三遍。二是唐末五代,很多讀書人為避戰火,大量遷徒到偏僻山野之中,并依附于寺廟觀堂之中。這些人自發組織起來,研習經文,建舍講學。而寺廟中的僧人,看中這些文人墨客的影響力,為更好的促進人文資源将來的利用,為他們建立了或書院、或經室等建築。而荊山寺和醴泉寺恰具備此功能,這也就有了範仲淹和劉姓同學共同讀書醴泉寺的說法。三是在醴泉寺的範仲淹,已得知自己的身世,他崇尚孟子之學,用身體的磨砺,來鍛煉自己,以備将來“天降大任于斯人”。

綜合以上四條,不難看出,範仲淹“民本思想”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既有身邊人的影響,又有環境的原因,更有自已的奮進。而後來的捍海堤,災年大興土木帶動經濟,青州命吏博州買糧……等等政績,無不透着“以民為本”的思想,也成為曆代名宦學習的榜樣。

作者簡介:朱振波,中國範仲淹研究會理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