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浮躁時讀這3本書讓心靈沉靜

浮躁時讀這3本書讓心靈沉靜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6 23:14:40

浮躁時讀這3本書讓心靈沉靜?碎片化時代,我們還具備讀厚書的能力嗎?,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浮躁時讀這3本書讓心靈沉靜?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浮躁時讀這3本書讓心靈沉靜(我們還具備讀厚書的能力嗎)1

浮躁時讀這3本書讓心靈沉靜

碎片化時代,我們還具備讀厚書的能力嗎?

主題:《行讀中西的人文課》上海發布會

時間:2021年12月5日

地點:上海圖書館

嘉賓:

樊 陽 “人文行走”公益人文閱讀推廣者

王 勝 佰特教育創始人

簡 平 作家、劇作家、媒體人

郭初陽 中學語文教育研究者

是不是離開學校 我們就不再需要讀書了?

主持人:今年是樊陽老師執教30周年。一直以來,樊陽老師都提倡“人文行走”教育理念,堅持做“人文行走”公益人文閱讀推廣活動,他多年的堅持也成就了今天這套書——《行讀中西的人文課》。

碎片化和信息化時代,閱讀是我們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今年尤其是這樣,在“雙減”的政策背景下,我們的教育何去何從?今天我們非常有幸請來幾位新媒體和創新教育的老師,跟樊陽老師共同探讨。想問一下各位嘉賓,怎麼樣看待我們現在的閱讀現狀?

王勝:我倒覺得這個碎片化時代,跟我們小時候相比,閱讀舒适了很多——可讀的東西多了很多,時間其實也未必少了很多。主要是你不知道怎麼選擇了,這是現在閱讀中一個很大的困難。我大學畢業去書店工作了6年,整天守着書。一個書店幾萬冊書,随便你拿一本,我都知道它在哪個書架第幾排什麼位置。現在你再到書店裡看,覺得本本都是好書,不知道看了多少,可以随便挑了,但信息量太大,你必須要學會選擇适合自己的書。

現在的閱讀,是手指的年代,也是一個非常難以選擇的時代。再加上我們有很多電子化的閱讀——不能說它不是閱讀——很多人的文章通過微信、知乎,或者其他什麼方式傳播起來了,就是好文章,無論是在紙上還是電子屏幕上。它也占據很多的時間。總的來說這個年代閱讀随手可及,選擇特别難,特别重要。

樊陽:我這套書就主要是針對現在這樣一個碎片化時代,以中學生為主體的人(也包括各個年齡層的人),面臨的一個窘境和困境——就是當我們離開學校,我們是不是就不再需要讀書了?我做老師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

到上海後,随着時間的推移,我覺得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除了像課代表這一類學生還有一些讀書的興趣以外,對大多數同學而言,讀書已經不是第一要求、第一興趣,他們更多的時間讓給了計算機——當時我們那個班級叫計算機特色班,在當時是非常時髦的。那個時候說計算機,一般就是最最頂級的,于是同學們更多的興趣是在這裡。當時還沒有網絡,學生們都在學圖畫、漫畫、影像這些東西。相對的,看書就比我以前在陝西教書時少多了。再往後,應試教育這種情況之下,讀書的人越來越少——我直接面對的對象是學生,但學生們都不再熱愛讀書。我覺得這件事非常可怕——如果處在學習時段的人,不是把讀書作為生活的主旋律,那我覺得這個教育肯定出了問題。

如果社會上的人更加不讀書的話,那是不是我們這個民族、這個未來,不可避免地會讓人感覺到有些憂心了?實際上我的這套書是從這樣的一個思路開始,堅持了人文講壇,并且通過人文講壇再滲透到日常,把讀書的種子教給我的學生,讓他們在最需要讀書的年齡能夠喜歡讀書。

除教科書外 中學時代有讓你難忘的一本書嗎?

簡平:今天嘉賓中的三位都是教育家。我現在也在講課,從小學生講到初中生,講到高中生,而且我自己還在大學本科教課,今年開始帶碩士研究生,但我隻能算是半個老師對吧?你們發現沒有,三位專家都是做教師的,在學校裡面的,而他們說現在學生不讀書了。你們覺得奇怪嗎?我們的學生每天去上課,和爸爸媽媽再見的時候都是這樣說——“我讀書去了”,那你怎麼可以說我們孩子不讀書了呢?所以我想,可能現在你們說的“讀書”和我們通常家長或者社會上說的“讀書”不是一個概念,這個問題很值得和大家探讨探讨。

2019年疫情還沒開始的時候,我整個暑假是在美國。因為時間比較長,我自己租了一個房子,就在紐約哈德遜旁邊的哥倫比亞大學,我的室友都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研究生,而且都是我們中國的研究生。跟他們聊天的時候,我就問他們,你們在中學時代,比如說初中或高中(他們都是讀理科的),有讓你們最難忘的一本書嗎?結果我三個室友沒有一個能回答出來,都對着我看,覺得你問的問題太莫名其妙了。我就說那你告訴我你讀的哪些書?他們說不就是語文書、數學書、物理書,教科書嗎?我這才知道,他們說的讀書就是“讀教科書”。

那麼今天我們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剛才王勝老師也說到的,閱讀碎片化能算是閱讀嗎?我個人認為随着整個社會的信息化程度提高,随着科學技術的進步,随着人類文明的進步,将來閱讀的方式、閱讀的形式、閱讀的手段隻會越來越豐富,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今天完全排斥電子閱讀,我認為這也是不現實的。

那麼再反過來說,我們為什麼說它碎片化閱讀?是因為大家發現沒有,我們每次讀的是什麼?都是比較短的,對吧?我們每次讀一個比較長的文章,它都給你事先寫好了“閱讀該文需用時3分鐘、5分鐘”,甚至最長的時候告訴你20分鐘,心裡面先有一個大概。這樣的話,大家就知道這是碎片化閱讀。

可是我覺得這個碎片化的閱讀也要看的。整個人類文明的文學發展史到現在,至少我自己所看見的,作為今天的文學作品,有漫長而浩浩蕩蕩的、波濤洶湧的、長長的長篇小說,動不動三卷五卷的。我曾經拍過一個電視劇,我們中國非常著名的一個現代作家,四川的李劼人。他和巴金都是30年代去法國留學,然後回到上海,兩個人共同寫了一個三部曲。要麼不寫長篇小說,要寫就寫三部曲,《家》《春》《秋》,對吧?

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作家,我都看過他們散文化、随筆化的東西。很多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都是随筆,一段一段并不多,一段也就兩三百個字。比如大家看過很多尼采的著作,他從來沒有長篇大論,都是很短的,除了他的個别作品。在這個意義上,我說我們可能也應該接受碎片化閱讀。隻是有一個問題,當你隻閱讀某種形式的作品,那對你是一種損失。因為這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多元化的文化,多元化的閱讀手段之下,你隻選擇讀短的不讀長的,那就是損失,就不完整。僅此而已。

那麼讀長篇,讀那麼厚的書是要訓練的,而且這個訓練我覺得是一個過程。通過訓練你會發現讀長的,有讀短的無法企及的閱讀的快樂,或者閱讀的收獲。所以說我們不能說得到這個、放棄那個,而是都要有,不然我覺得連人都是不完整的。所以我跟哥倫比亞大學的中國博士研究生說,我覺得很遺憾,因為我覺得你的人生是有缺失的,在中學時代居然沒有一本書留下印象,你想想看你能夠走多遠。

什麼樣的閱讀能夠帶領孩子 終身喜歡上閱讀這件事?

郭初陽:我覺得還有些因素可能也客觀上導緻了碎片化閱讀。

絕大部分中小學教材裡面的文本,是短小輕薄的,因為篇幅、容量很有限。一直到現在還是這個樣子,語文書作為小朋友通向文學的一個途徑,它的選文本身客觀上導緻一個碎片化。

還有一點,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現代的教育方式。四五十年之前有一個美國作者叫伊萬·伊利奇,寫過一本很驚世駭俗的書,後來是南大一個教授翻譯的,叫《非學校化社會》。他的意思就是說,學校是一個工業社會的産物,不需要學校,我們隻需要有書店就可以了。我們跟着簡平老師一起讀劇本、學拍攝多有意思,對吧?跟着樊陽老師一起人文行走多有意思,為什麼一定需要學校呢?學校基于工業社會所建立的這樣一種學制帶來的一種課程化,它勢必會導緻一個碎片的閱讀。

昨天晚上我參加了一下樊陽老師的人文讀書會,從6點多開始一直到9點結束,兩個多小時的時間。最後說“你們可以走了”,竟然沒有一個人動身的,都還在那邊繼續逗留着。到了現場你就會體會到那麼一個微型的學習共同體,大家圍繞同一本書的研讨和熱愛,那種帶有溫度的、讓人不舍離開的、非常美妙的感覺。

王勝:閱讀确實都是私人化的事情,但是大家為什麼要閱讀呢?就像剛才郭老師說的,一個就是熱愛。那熱愛什麼呢?我覺得有三種不同的閱讀類型:一種比方說我們看小說,我剛才買了一本史鐵生的《命若琴弦》,讀文學性、藝術類的圖書,你會沉浸到文學、藝術之美之中去,那是你可以欣賞的東西。

第二種是應用型的書,比方說我們是搞管理學的,你可以看什麼叫企業家精神,什麼叫創新精神,什麼是執行力。應用起來,趕快看看馬上用,這是一種。

還有一種是學術性閱讀。像我們自己學院,孩子第一年上的就是博雅教育。“中國曆史”課用的教材是什麼呢?史景遷的曆史。我們把史景遷的曆史書作為教材,讓孩子來學近代中國史。那這是一種學術性的閱讀。我覺得不同的閱讀方式,不同的内容給你帶來的快樂是不一樣的。

碎片化閱讀時代很重要的一點,你如何能夠養成讀一本厚書的能力?關鍵是如何從中得到快樂。你願意花時間讀厚厚的一本本書,是因為它帶來的快樂是你别的東西帶不來的。讓孩子能夠體會不同類型的閱讀帶給他的快樂,這是使一個人能夠長期閱讀的一個重要的點。

《行讀中西的人文課》雖然很厚,但它是趣味性、文學性、知識性融合為一體的,這樣的閱讀能夠帶給孩子的,可能是讓他終身喜歡閱讀這個事。

建立人和人之間的關系 這才是我們為什麼要學校的原因

簡平:我們說到教科書,那語文和文學究竟是不是同一個概念?這個很重要。事實上我認為語文和文學真的還是有所區别的。我自己有很多老師朋友,他們真的是不讀書的,從來不讀兒童文學,也不讀文學書。我會跟他們說:“你自己都不讀書,你怎麼讓孩子去讀書?”甚至孩子讀書都比他讀得好。

有一天我去做了一個實驗。我帶了上海一所很著名學校的五年級的孩子到上海時光書店,給每個人100塊錢,讓他們自己去選書,老師家長别跟上。結果孩子選擇的所有書都是出乎我們意料的——都不是什麼教科書,甚至更多是哲學書,是探索自然的——而且這個自然距離我們的感知已經是好遙遠的,比如說人類發展前期的,還沒有人類的時候整個世界的狀況;包括一些未來,像《時間簡史》等等。這都是我們不能想象的。

剛才我們兩位老師都說了,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我覺得習慣還不行,要培養自己一生閱讀的方式。當閱讀成為自己人生方式的時候,閱讀才真正是上了一個境界,上了一個高峰。那麼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要多看書,不是僅僅看教科書。

我曾經讀過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大江健三郎寫的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就叫《孩子為什麼上學?》我非常贊同。孩子要接受知識,那你在家也可以接受知識呀。讓孩子去玩遊戲,那他在家裡也可以遊戲啊,他到公園、到迪士尼去遊戲就好了,他為什麼要去上學?他說歸根結底上學是建立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我覺得這才是我們為什麼要學校的原因。

發現沒有,将來随着我們整個科技手段的發展,包括疫情發生以後線上教學讓大家不得不接受,線上的教育也将是一個發展的趨勢。可是如果僅僅這樣來讀書,我覺得是不夠的。我們應該要養成一個人生的生活方式。所有的學科,不管語文也好、數學也好、物理也好、化學也好、英文也好,我認為它都是一種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人文是什麼?無非就是三點:第一,我們至少要知道人類文明已經出了多少成果,我們要去珍視它;第二,我要知道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當中,到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有理想,還要有追求。因為這個世界并不美,我們還要把這個世界建設得更好,我們要通過閱讀來實現這一目标;第三,成為一個完整、健全的人。讀書是幫助一個人成為健全的人的方式。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生活,你和人家拼什麼?不就是拼人格嗎?拼到最後就是你的人格魅力。這個人格是怎麼來的?我覺得人格的塑造更多是來自讀書。

有狂熱閱讀興趣的小朋友 最終都會逐漸走向偉大的書

主持人:能否請老師們談談一個小的環境閱讀——家庭閱讀。王勝老師,您家有兩個女兒是吧?這個時代您是怎麼營造家庭閱讀氛圍的?

王勝:老大現在是大學三年級,在加拿大讀書。老二現在小學五年級。兩個人差10歲,那有點特殊,跟差5歲以内的情況有點不一樣。

我們家的卧室、書房、客廳,哪裡都有書,老大可能從小受熏陶,就很喜歡讀書。當然我們也有睡前給孩子讀故事的習慣,我記得《希利爾藝術史》《希利爾世界史》,我都每天一章跟她讀完。所以老大上小學就可以讀小說了,一直到現在大學三年級,她還是特别喜歡閱讀。中英文讀了很多,寫得也很多,也參加了樊陽老師的人文行走,特别興奮,可以看很多的書。

老二從小也生活在一個非常濃厚的書香環境裡,但是老二就不讀書。嘗試了很多方法,她不是特别喜歡讀書,她就喜歡一類書——偵探類,所有偵探書她都看得起勁,還喜歡看搞笑的漫畫。特别喜歡動腦筋,就是書中有一點這種小細節的東西,她就特别喜歡琢磨,像福爾摩斯的漫畫版、文字版都很喜歡,看了跟我讨論。我發現她很多字也讀不出來,但是她在讨論案件的時候,可以觀察到很多的細節,比如這個窗戶蛇怎麼爬進來的,怎麼下來的……她從這一類的書裡面,看到了世界。

我後來想兩個孩子就不要比,各有所長,各有各的方向就好了。

郭初陽:家庭閱讀氛圍營造其實也很簡單,我經常跟家長推薦一本已經出了十幾年的書,叫《閱讀的力量》。它講得很簡單,就像王老師說的,小時候睡前讀故事、家裡面随處都有觸手可及的書籍。優質的書籍,不強迫小朋友閱讀,但是他想要讀哪一本書,随手可得。所謂自由自主的閱讀,是指你想讀就讀,不讀就不讀,随時可以讀,也随時可以不讀,沒有壓力,沒有任務,沒有檢測,沒有課後練習,沒有考試。

其實小朋友很喜歡閱讀,而且還是一個深度閱讀的閱讀者。《閱讀的力量》這本書專門有一章講到,哪怕一本漫畫書,隻要它能夠激起一個小朋友閱讀的興趣,它也是好的。而且當一本書喚醒了一個小讀者狂熱閱讀興趣,從此以後體會到“哇,閱讀太美好了”,躲在被窩裡都要閱讀,頂着被老師沒收的風險也要讀,諸如此類它稱這樣的書為“全壘打書籍”。有狂熱閱讀興趣的小朋友,最終都會逐漸走向偉大的書。剛才簡老師說的,給你100塊錢去買書,他一定會挑選那些比他層次稍稍高一點的書籍來提升他自己,特别有意思。

王勝:其實孩子通過閱讀就培養了他的鑒賞能力、他選擇東西的能力,這很重要。我們自己學院講的博雅教育其實也一樣,培養孩子的三種素養:一種就是鑒賞能力,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他會挑選适合他的東西;第二個是他的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出自己的見解。第三個就是責任感,他對于社會的責任感,對家庭的責任感、自己的責任,人格的養成。這三個方面是博雅教育帶來的,這個主要來自于閱讀和讨論,我覺得家庭中有這個氛圍的話就會好一些。

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閱讀 帶給你力量、勇氣、想象、溫暖

主持人:剛才講到《閱讀的力量》,我知道簡平老師在2011年碰到人生的低谷,那個時候閱讀是如何給到您力量的?

簡平:2011年的時候,我突然得了癌症。我母親陪伴了我整整一年,一年過後,突然她說不舒服,去看病也是晚期肝癌,醫生說最多半年到一年。這種情況下,我們說好了,我們沒多少時間了,我們要像樊陽老師說的那樣,趕緊去行走。我就帶着我母親到處走,我母親後來活了兩年零4個月,這段時間我們真的是走了許許多多地方。

我以前從來沒有跟母親讀過一本書,有一天中國作家協會讓我去北戴河療養,我帶上了我的母親。有一天我跟我媽媽說我們讀書吧,我們一起走那麼多的路,我們做自己人生第一次親子閱讀。我媽媽70多歲了,我50多歲了,我們讀了《猜猜我有多愛你》。讀完以後,大概有10分鐘,我和我母親都沒有說話,隻聽到海濤陣陣,藍天白雲。我就覺得我想對母親說的,母親想對我說的,我們心裡面都接收到了。

所以我就覺得閱讀對一個人來說,它會給你帶來希望、力量、溫暖。這樣的閱讀難道不是你人生當中不可缺少的嗎?閱讀真的會給你帶來你想得到的,比如說力量、勇氣、想象,比如說我剛才說的,溫暖。

樊陽:大家剛才說到的幾個方面,正好契合了我在這幾十年當中所思考、所發現的一些問題,以及自己做的一些實踐。我一直覺得如果隻是教科書的學習,語文的實踐實際上是不完整的。那麼通過我們這樣一個人文閱讀,實際上打破了這樣一種碎片化,實現了用人類文明最精粹的東西來貫通一個人對于世界、對人的生命的理解。這也是我們面對碎片化時代一個很重要的修行方式。

最初我也像文學青年一樣,基本上着重閱讀的都是文學的。但是後來我發現每個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他的興趣點是不一樣的,他們也不是都喜歡文學。所以我後來的講座,就不再是僅僅局限于文學,而總是把曆史、地理、藝術、科技等各個方面結合起來。我們現在特别強調“融合化”課程,它實際上更能夠滿足不同興趣點的孩子,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再就是我們做了很多年的人文行走,通過行讀這樣一種實踐方式,把書本閱讀和生活實踐做了一個緊密的結合。

這樣一個人文行讀其實後來又打破了年齡的限制,現在已經有很多家長參與其中了。今天到場的就有不少是家長帶孩子一起來的,有更多的家長也認識到,行讀行讀,邊讀邊行,其實是人的生命曆程的本質的體現。所有年齡的人都應該有這樣一個意識和修行方式、生活方式,它會帶給我們終生的幸福。整理/雨驿

來源: 北京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