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大一經濟學基礎期末考試重點

大一經濟學基礎期末考試重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1 20:10:05

大一經濟學基礎期末考試重點?《公共經濟學》複習資料整理,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大一經濟學基礎期末考試重點?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大一經濟學基礎期末考試重點(公共經濟學期末複習資料)1

大一經濟學基礎期末考試重點

《公共經濟學》複習資料整理

一、名詞解釋:(考5)

帕累托最優:指資源配置已達到了這樣一種境地,無論作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沒有其他人受損.也就是說,當經濟運行達到了高效率時,一部分人改善處境必須以另一部分人的處境惡化為代價。這種狀态就被稱為帕累托最優。(P21)

政府失靈:是指公共部門在提供公共物品時趨向于浪費和濫用資源,供給水平不能使個人的需求在現代化議制民主政治中得到很好的滿足。具體體現在供給數量過多、公共支出規模過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動或幹預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說政府做出了降低經濟效率的決策或不能實施改善經濟效率的決策。(表現在:信息有限;對私人市場反應的控制能力有限;決策時限與效率的限制;政治決策程序的局限性;成本過大)

公共選擇:是使用經濟學的一系列方法來分析和研究政府決策制定的過程,研究在既定的社會公衆偏好和政治程序下,政府的決策是怎樣制定出來的以及如何改革政治程序和改進決策結果。公共選擇理論是對政府決策過程的經濟分析,公共選擇理論的核心是對投票及相關決策程序的研究,是用經濟學的工具揭示公共産品供應和分配的政治決策過程。

用腳投票理論:以自由遷徙為前提,每個居民從個人效用最大化出發,不斷遷徙,隻有當其個人遷徙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相一緻時才會停止尋找最佳的地方政府的努力而定居下來,遷徙的根本目的是在公共産品與貨币收入中進行選擇。

利益集團:是指具有特定共同利益的人們,為了共同的目的而結合起來,并試圖通過影響政府的公共政策實現自身利益的社會集團。它與政黨的不同之處在于,利益集團的領導人并不執掌政治機構的權力,但他們通過對政府官員、投票者施加各種壓力和影響,以謀求對其成員有利的提案的支持。

外部效應:也稱外部性、外溢性、外部經濟性或外部不經濟性,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某種産品的生産和消費會使這種産品的生産者和消費者之外的第三者無端收益或受損。包括正的外部效性和負的外部效性。它是市場失靈的主要表現之一,也是政府運用财政支出等手段對經濟運行進行幹預的一個重要領域。

國家預算:是指政府,也即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在每一個财政年度的全部公共收入和支出的一覽表。換言之,國家預算是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計劃的總和。它的主要功能有:反映政府的活動範圍和政策取向;對政府規模的控制;是監督和調節國民經濟、實施反周期的宏觀調控的有力武器。

社會保險:是國家通關立法手段建立專門資金,在勞動者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能力和機會時提供基本生活上的物質幫助的形式與制度。社會保險主要由退休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構成,其享受者以對社會盡義務為前提,是社會保障的主幹部分。

林達爾均衡:即如果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按照其所獲得的公共物品或勞務的邊際效益的大小來主動捐獻自己應當分擔的公共物品或勞務的資金費用,則公共物品或勞務的供給量可以達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這在公共部門經濟學中被稱為“林達爾均衡”。

拉弗曲線:在一定限度以内,稅收收入将随稅率的提高而增加,因為稅源不會因稅收的增加而等比例地減少;當稅率超過了這個限度,繼續提高稅率,則稅收收入不但不能增加反而會下降。描繪這種稅收與稅率關系的曲線叫做拉弗曲線。(P193)

二、簡答題(考3)

1、比較均衡預算理論,功能預算理論,高度就業預算理論的長處和不足

答:均衡預算理論是主張無赤字收支平衡預算的理論。它的理論基礎是市場競争原則,該原則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具有自律機制,通過市場競争可達到資源最佳配置,反對任何形式的政府幹預。優點:在資本主義剛剛興起之時,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缺點:随着經濟的發展,市場機制本身并不是完美的,其缺陷逐漸顯現出來,失業和通貨膨脹以及經濟周期的規律性和非對稱性,使其不能适應經濟發展的要求;

功能預案算理論的核心是相機抉擇,是典型的凱恩斯主義的産物。該理論認為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光靠市場機制不能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必須依靠政府的幹預來提高社會消費傾向和加強投資引導。同時,财政預算不在于追求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而在于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為了實現這個目标,預算可以盈餘也可以赤字。優點:認識到了市場機制的不完善和經濟的不穩定是不可避免的;缺點:在危機年代出現的赤字是稅收下降和支出增加同時作用的結果,赤字本身就是下一次危機的動因。功能财政不僅造成了财政赤字大幅增加,而且決策決定的時滞太長,預測的誤差也較嚴重,這些都使得經濟更加不穩定;

高度就業預算論的核心是政府支出應該保持在充分就業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淨稅收收入水平,保持高的就業率,依照充分就業條件下的國民産出來确定政府的财政收入,保持一定的财政盈餘以用作公債的還本付息。優點:強調财政收支平衡的原則,有效地抑制了公共支出;其強調的減少政府支出,有利于私人經濟部門活動範圍的擴大和市場經濟的完善;缺點:由于該預算理論的核心是政府應該保持在充分就業條件下淨稅收收入水平,因而政府财政預算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政府在突發情況下的應急能力受限。

2、簡述政府轉移支付與政府購買的區别及影響

答:轉移支付是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資金無償地轉移給受益人,這是一種單方面的無償支付,政府不能從中獲得相等的代價,相當于在私人部門之間充當資源再分配的中介人。具體包括各種補助支出、捐贈支出和債務利息支出等,體現着政府的非市場性再分配活動。政府購買是政府各部門的消費性和投資性支出,包括購買進行日常活動所需商品和勞務的支出,這類支出反映了公共部門占用社會資源的要求。

兩者在社會需求結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轉移性支付對分配的影響是直接的,政府購買對分配的影響是間接的。

轉移性支付直接影響産品分配。增加轉移性支出可以增進社會福利最大化,可以引導資源流向有補貼的産業,從而推動産業結構的調整;但同時也可能降低産業競争力,破壞市場秩序,引發國際争端等。

政府購買間接影響産品分配。增加政府購買會刺激社會生産,形成經濟繁榮局面,導緻物價水平上漲,影響經濟周期的運行;可以增加私人收入,推動科學技術發展和産業結構調整。

3、簡述稅收轉嫁的含義及基本途徑。(P183)

答:稅收的轉嫁,是指納稅人在繳納稅款後,通過經濟交易将稅收負擔轉移給他人的過程。其基本途徑可分為四種類型:①前轉,亦稱“順轉”,是指在經濟交易過程中,納稅人通過提高其所提供的産品或生産要素的價格将所納稅款向前轉移給産品或生産要素的購買者或最終消費者的一種形式,即由賣方向買方轉嫁; ②後轉,亦稱“逆轉”,即納稅人将其所納稅款,以壓低産品或生産要素進價或壓低工資、延長工時等方法向後轉移給生産要素提供者負擔的一種形式;③消轉,又稱“稅收的轉化”,指納稅人通過改善經營管理或改進生産技術等措施降低生産費用,補償納稅損失,從而使稅收負擔在生産發展和收入增長中自行消失,不歸任何人負擔;④稅收的資本化,又稱資本還原,它實際上是稅收向後轉嫁的一種特殊形式。政府如向資本的收益征稅,在這項資本出售時,買主會将以後應納的稅款折成現值,從所購資本價格中一次性預先扣除,從而使資本的價格下降,稅收實際上将由資本所有者負擔。稅收資本化是将累次應納稅款作一次性轉嫁。

4、簡述市場失靈的主要表現

答:市場失靈,是指由于市場内在的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條件缺陷引起的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的某些領域運作不靈,即隻靠自有市場達不到資源的最有配置。市場失靈主要表現 一下幾個方面:

①競争失效。主要是因為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中,一方面産品之間總是有差異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交通費用等交易成本也阻礙着資源的自由轉移。②公共産品問題;③外部性問題。現實生活中,許多産品和勞務的成本或收益有着顯著的外溢性,使得成本和收益不對稱,影響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④市場的不完全。許多産品是市場無法提供或無法充分提供的,此時則存在着市場不完全的問題;⑤偏好不合理——優值品,劣值品問題。現實市場中,并不是每個人的要求、願望都是合理的;⑥信息的不完全。私人市場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很不充足,這會影響到競争的充分性,由此影響到市場機制的運轉效率;⑦失業、通貨膨脹及經濟的失衡。⑧ 收入分配公平問題。市場經濟的運行隻是保證了資源配置效率的實現,并沒有解決分配的公平問題。

5簡述公共支出的基本原則

答:公共支出是以政府為主體,以政府的法定事權為依據進行的一種貨币資金的支出活動。公共支出的原則有一下三個方面:

①經濟效益原則。是指通過公共支出引導社會資源得到最優化的配置,使社會得到最大的“效益”,包括兩個含義,一是指社會資源在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之間的最優配置,二是由政府配置的資源在使用時也應以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為原則;②公平原則。指通過公共支出提供勞務和補助所産生的利益在各個階層的居民中的分配應達到公平狀态,能恰當地符合各個階層居民的需要。包括兩個内容:橫向平等,同等地對待同一層次的居民;縱向平等,差别對待不同層次的居民;③穩定原則。指政府支出應有助于防止經濟波動過于劇烈。一般說來,為謀求經濟的穩定,在安排公共支出時應有利于達到以下目标:高度的就業水平;物價穩定;滿意的經濟增長率;良好的國際收支狀況

6、簡述混合經濟體制下政府的經濟職能

答:混合制經濟,是指市場經濟運行中所産生的無效率、不公平以及宏觀經濟失衡要求政府從多方面介入社會經濟運行,從而使衆多國家的經濟成為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的混合體。在混合經濟體制中,政府的具體經濟職能一般被概括為三個方面: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穩定經濟。(1)資源配置。由于在市場機制中存在着競争失效、公共産品問題、外部性問題、信息不完全、市場不完全、偏好不合理等方面的市場失靈,從而市場不能提供有效的資源配置,因此政府需要承擔資源配置的職能。以财政手段進行資源配置,主要可以用到以下政策工具: a公共支出,包括政府直接提供某些市場供給不足的産品、政府補貼和政府購買支出;b政府稅收,通過稅收調節産業結構;(2)收入分配。市場機制不能避免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因此需要政府來執行收入分配職能。政府為了改善不平等狀況而采取的财政措施主要有:稅收——轉移支付制度;将征收累進所得稅籌建的收入用于公共事業投資;對奢侈品以高稅率征稅,對日用品進行補貼,以加重高收入階層的負擔,減輕低收入階層的負擔;(3)穩定經濟。由于市場機制不能自發實現經濟穩定發展,因此需要政府的幹預和調節,執行穩定經濟職能。宏觀經濟穩定有四大目标: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此外,政府還可通過貨币政策達到穩定經濟的目的,而且隻有将财政政策與貨币政策密切結合才更有助于達到滿意的效果。

7、比較“帕累托改進”和“卡爾多·希克斯改進”

帕累托改進指的是彼此在不損害他人福利的前提條件下增進自己的福利。隻要存在帕累托改進的餘地,資源配置的效率就沒有達到最大,即沒有達到帕累托最優。要使帕累托改進能夠進行必須得滿足産品總的淨收益非負。帕累托改進可以在資源閑置或市場失效的情況下實現。在資源閑置的情況下,一些人可以生産更多并從中受益,但又不會損害另外一些人的利益。在市場失效的情況下,一項正确的措施可以消減福利損失而使整個社會受益。卡爾多·希克斯改進指的是一種變革使受益所得足以補償損失者的損失。福利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定理就是所有的市場均衡都是具有帕累托最優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通常的情況是有人有所得就有人有所失,于是經濟學家們又提出了“補償準則”,即如果一個人的境況由于變革而變好,因而他能夠補償另一個人的損失而且還有剩餘,那麼整體的效益就改進了,這就是福利經濟學的另外一個著名的準則“卡爾多-希克斯改進”

8、怎樣理解市場是一隻“無形的手”

市場有其客觀規律,其運行遵循着規律,,這種規律就是市場的價值規律,不因其他改變。即可以通過價格和競争機制,對經濟活動進行自發的有效的組織,從而是每個人最求個人利益,最終給全社會帶來共同利益。在市場機制下,每個決策者都面對着一定的價格體系進行選擇,以謀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隻要存在有個人認為的有價值的産品或勞務,他們就會願意為消費而付款,隻要這一價值超過了生産成本,最求利潤的企業家們就會生産這種産品或提供勞務。每個人的追求的個人利益的經濟總和可以使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達到最佳狀态。

9、簡述當代政府反壟斷的主要策略

1 實施反托拉斯政策;2 減少不同層次企業的進入壁壘3 行業管制4 政府直接壟斷自然壟斷性行業,将邊際規模報酬遞增的行業讓國家來壟斷5 價格管制6 懲罰性稅收7 要求企業定期公布核心技術秘密。

10、“公地悲劇”的啟示

當資源或财産有許多擁有者,他們每一個人都有權使用資源,但沒有人有權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導緻資源的過度使用,即為“公地悲劇”。如草場過度放牧、海洋過度捕撈等。說明的是産權不明,使得企業和個人使用資源的直接成本小于社會所需付出的成本,而使資源被過度使用。應該明确和穩定産權,盡可能地将資源或企業的所有權明晰,并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明确責任和義務。科斯定理證明,一旦産權明确規定,而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聯絡、談判、簽約等等的成本足夠低,則無論将産權劃歸給誰,最終總能達到該資源的最優配置和使用。同樣道理,隻有做好企業的産權安排,才能避免“公地悲劇”的發生、配合企業制度改革,基于具有公地特性的國有企業往往發生“悲劇”這樣的現實,國有企業應退出競争性領域,保持在非競争性領域的地位。加強制度建設,在不斷完善企業約束機制的同時,也要建立企業家的激勵機制,實行責、權、利的有效統一。在這方面,一些民營企業實行的股權獎勵制、年薪制等

11、試論政府購買的經濟影響

政府購買上升會刺激社會生産,形成經濟繁榮局面,物價水平上漲,反之,對私人收益和産業結構産生影響。

政府購買性支出是政府以等價交換為原則,通過市場直接獲得所需的商品和勞務而形成的财政支出,它與市場運行具有密切關系,因而對生産、就業和分配都産生重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政府購買性支出對國民經濟總量變動産生直接影響。政府的購買性支出,因其購買和直接消耗了經濟資源,形成了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因而它的數量變動會對經濟總量産生明顯的影響,政府購買性支出數量的變化,往往是政府調控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手段。

2.政府購買性支出對投資國民經濟結構變動産生直接影響。在政府購買性支出數量既定的前提下,這種支出結構的變動将對社會資源的配置狀況、對經濟結構産生直接影響。比如,政府增加對A産品的購買時,将引起對該産品需求的增加,導緻這類産品生産規模的擴大,以及相關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報酬的提高,社會遊資也會流入這一領域。而當政府減少對該類産品的購買性支出時,情形就正好相反。這就産生了一個因政府購買性支出方向變動而帶來的生産結構、勞務供應結構的調整效應。有鑒于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購買性支出的結構調整,往往是引導社會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強有力手段。

3.政府購買性支出對收入分配産生間接影響。一般來說,當政府購買性支出增加時,由于其對生産的刺激、擴展效應,國民收入或社會财富都會随之增長,資本利潤和勞動報酬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增長;與此同時,如果政府購買商品和勞務的結構有所變動,将直接影響到相關企業和勞務提供者的資本利潤和勞動報酬,從而對不同企業和就業群體的收入分配格局産生影響。

12、試論政府轉移支付的經濟影響

轉移性支付可以增進社會福利最大化,對産業結構産生影響(圍繞該兩點進行闡述)

13、簡述主張收入再分配的理論流派

功能主義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理論,代表人物約翰缪勒認為政府的正确目标應該是社會每一個人效用總和的最大化,所謂 每個人的效用總和,即是最大多數人的效用和利益,在強調效用遞減的同時,更加強調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為了使總效用最大化 ,政府不能再收入分配上搞平等,其否定收入的平等化;自由主義的分配正義理論,代表人物羅爾斯,他認為所有的人都處于相似的狀态,沒有一個人能設計有利于自己特殊情況的規則。所以公正的原則是公正協商或談判的結果,在尚未知道自己在收入分配上到底處于哪個階層的時候,往往會不約而同的關注收入分配的最下層,因此他主張最小效用的最大化,政府的目标應該是讓這些社會狀況最差的人福利最大化,因此在收入上搞平等的公共政策是有必要的也是正确的,通過把富人财富收入轉移給窮人,使社會增進了最不幸人得到福利;自由意志主義的機會平等理論,,代表人物是羅伯特洛齊克,強調自由權利至高無上,不可侵犯。他反對羅爾斯的為最底層的改善而向富人征稅,而且也反對功利主義的個人效用最大化。他所堅持的在收入分配上最好的選擇是自我權利的實現和保護。認為隻要分配的過程是公正的,那麼所引起的分配結果即使不在公平也是公正的,強調機會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庫茲涅茨的倒U型理論,他認為收入不平等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他認為存在政府幹預、人口變動和技術進步三種抵消因素,這三種因素抵消了儲蓄和城市化的作用,使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的方向發生逆轉,由上升轉向下降,形成了倒U形現象。在三種因素中,政府幹預是收入差别由惡化轉向改善的主要推動力,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三、論述題

1、當前中國社會收入分配結構調整之我見。

答:随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廣大人民群衆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人民群衆的收入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的同時,由于分配領域的一些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已經成為人們最關心的熱點問題之一。

我國居民收入占國民總收入比重較低并仍在不斷下降,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收入分配差距逐漸擴大,這種“結構性收入分配不公”已經成為一個全社會普遍關心和關注的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不僅關系到民生改善、社會穩定和社會主義公平公正原則的體現,也關系到居民消費能力的提高,關系到國家經濟增長長期依賴投資、出口的現狀能否改變。目前我國收入分配格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初次分配中“資本所得偏多、勞動所得偏少”。我國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下降過快等問題十分突出,由此導緻的結果是,經濟增長的成果難以體現在百姓的收入上,國民收入财富不斷向政府和企業集中。2.城鄉間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3.不同行業的職工收入差距偏大。4.私營企業職工收入偏低5.地區收入差距不斷拉大.6二次分配中,公共服務支出在政府總支出中占比偏低。

經濟學界在研究收入分配問題時,通常是沿着兩條主線展開的。一條是功能收入分配理論,另一條是規模收入分配理論。功能收入分配理論(也稱要素收入分配理論),是将生産要素(如土地、資本、勞動和組織等)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如何根據各種要素在社會産品生産中所發揮的作用或貢獻份額,将收入在各要素之間進行分配的理論。規模收入分配理論(亦稱個人收入分配理論或家庭收入分配理論),則是一種研究如何将收入在個人或家庭之間進行分配的理論。由于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收入分配理論,還是西方各種不同學派的收入分配理論都将功能分配問題作為研究的重點,因此,我國收入分配理論的創新與發展始終是以功能收入分配理論為基礎的。十七大提出了要進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繼續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堅持各種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這是在我國收入分配理論中首次提到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十七大進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這就把公平問題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解決我國收入分配問題措施:

(1)進一步提高就業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政府應在執行和完善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和完善工資支付保障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健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并積極推動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建設。

(2)進一步通過稅收等收入分配杠杆對收入分配結構進行調整。目前我國現行的稅收制度仍有很多不健全之處,需要改革稅收制度。

(3)進一步降低部分政策性壟斷企業的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政府應通過強化稅收、上繳紅利、薪酬政策等調控手段,平衡壟斷國企與一般國企、國企與國民的收入分配差距。

(4)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行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建立農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

(5)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在建立以社會救助、全民醫療保障和全民養老保險為主體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公共财政也應優先投向民生領域。

總之,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把減少城鄉、行業及不同階層間的收入差距作為當前的重要工作。政府必須通過一系列與收入分配有關的制度設計和制度建設,建立覆蓋城鄉的全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福利體系,這樣才能逐步縮小收入差距。

2、克服外部效應的主要途徑

答:外部效應也稱外部性、外溢性、外部經濟性或外部不經濟性。外部效應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某種産品的生産和消費會使這種産品的生産者和消費者之外的第三者無端收益或受損。包括正的外部性和負的外部性。外部效應與公共産品的生産提供和消費有着密切的聯系。克服外部效應的途徑可以從私人部門和政府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

(一)私人部門對外部效應的糾正機制。私人經濟部門有其自身克服外部效應的機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一體化。私人市場機制可通過擴大企業規模,組織一個足夠大的經濟實體來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從而糾正外部效應帶來的效率損失;(2)産權和科斯定理。産權是指某種資源或産品的所有權、使用權以及自由轉讓權等。産權應受到法律的保護。要使用别人的勞動,就必須支付相應的報酬,征得别人的同意。科斯認為,隻要産權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那麼交易的任何一方擁有産權都能帶來同樣的資源最優配置的結果,這可通過雙方之間的談判自然地實現,産權賦予不同的人隻會帶來收入分配結果的不同,這就是科斯定理;(3)社會制裁。社會制裁事實上反映的是道德的作用,比如,吸煙是消費成本外部化的典型表現,但吸煙給不吸煙者的健康帶來損害,這是有違社會公德的。通過社會道德規範發揮的作用,吸煙者可能會覺得這時吸煙很不合适,從而自覺地停止這種帶來負的外部效應的行為。

在私人市場機制下雖然存在着通過上述途徑糾正外部效應的可能性,然而,實際上這些機制并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政府正是私人部門所能指望的糾正這些外部效應的最好的機制。

(二)政府對外部效應的糾正。

政府可以通過提供公共産品的方式來有效地克服和糾正外部效應。如政府出資開展環境保護、提供醫療救助等。政府在提供公共産品時還時常伴以其他手段。較常用的措施有:罰款、補貼、公共管制、法律制裁等。(1)罰款或征稅。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況下,如果政府向有關企業或個人課以相當于他所造成的邊際外部成本的罰款或稅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關當事人的内部成本,他們在進行決策時就會考慮到這些成本,從而可以避免效率損失;(2)補貼。當存在外部收益時,為了擴大實際消費量,一方面政府可以直接提供準公共産品。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給私人企業提供補貼,降低私人企業的邊際生産成本,從而使企業在一定的價格下擴大供給量,達到糾正市場失靈的目的;當存在外部成本時,比如企業排污給附近的河流造成污染,政府也可以向企業提供補貼,鼓勵其擴大投入,采取減除污染的措施,該進生産工藝,從而減少向河流排污的量;(3)公共管制。為限制企業排污這類帶來外部成本的行為,政府也可以采用公共管制的辦法,比如規定一個法定的标準,或對生産程序作出規定,比如規定所使用的原料必須符合某種質量要求等。公共管制可直接地限制企業過量排污,達到與罰款或補貼類似的效果;(4)法律制裁。法律措施是政府糾正外部效應的重要途徑。比如,産權不明是外部效應的根源,因此政府明确地界定并有效地保護産權可以極大地減少這類現象的産生。

當然,以上可供選擇的政策方案具有不同的政策效果,會對效率和公平這兩大社會目标帶來不同的影響;而且受到信息等條件的限制,在不同情況下有效執行的難易程度也不同。政府在實際決策時,還必須針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3..從公共産品理論看當代政府的經濟職能

從經濟學原理的一般分析中得知,政府經濟作用的産生源自“市場失靈”,因此,政府滿足公共需求就成為一種職能必然。公共需求的滿足需要公共部門來實現,即通過政府及與相關的部門,運用公共資源提供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來實現。于是,在前述的“職能定位”分析前提條件下建立了這樣的邏輯推理結果:政府的經濟職能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作為職能實現的主體,政府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所以它的作用應體現在滿足公共需求維護公共利益之上;二是職能實現的客體,政府的經濟作用應體現在供給公共産品之上。

以公共産品供給作為基本出發點,實現政府經濟職能轉變。适應全社會公共需求的變化,必須強化政府滿足公共需要的經濟職能,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集中到公共産品上來,這是保持經濟持續增長、解決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和實現社會穩定的關鍵舉措。

4.怎樣認識“在西方國家政府失靈從邏輯上是必然的”

他們認為政府對市場的調節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政府失靈是客觀存在的。1 有限信息,市場信息的不足是造成市場失靈的一個因素,政府這時就承擔起提供信息的職能,但是現實相當複雜而難以預計,政府也很難做到掌握充分的信息,政府“犯錯”的情況并不少見;2 有限控制。政府對私人、市場的控制有限,政府采取某些公共政策後,對私人市場可能的反應和對策往往無能為力。如政府采取醫療保險或者公費醫療政策,但是并無法控制醫療費用的急速上升;3 時滞限制。政府從認識某一問題到最後公布某一決策并付諸實施引起私人市場反應會經過認識時滞、決策時滞和執行與生效時滞的過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調節市場的能力;4 有限決策。即使政府擁有充分的信息,通過政治過程在不同方案之間做選擇仍會産生困難,在決策過程中,決策的那些少數人會自覺的傾向于自己所代表的階層或集團利益的偏好和利益。所以,民選政府的決策是否符合大多數人利益是值得懷疑的。5 幹預成本過大。6 短缺或過剩7 官僚主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