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T原則主要包括:共情關注、充分交流、輪流談話、放下電子産品。
第一、共情關注
共情關注,即父母和孩子共同關注某一件事或物,但不是讓孩子去關注父母關注的東西,而是父母去關注孩子所關注的東西,适時做出回應。父母回應時包括以下三個步驟:觀察、理解、行動。
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父母想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于是把正在玩玩具的孩子抱到身邊,翻開書直接讀了起來。
我們可以看到,孩子關注的是玩具,父母沒有觀察孩子的關注點,強行讓孩子去聽閱讀。這就違背了共情關注。
正确的做法是,觀察到孩子在玩玩具,我們應該加入進去和孩子一起玩,玩的時候可以問孩子。“我們一起去看書怎麼樣呀?”,如果孩子産生了興趣在讀給她聽,如果孩子仍然繼續玩玩具,那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玩玩具。
第二、充分交流
多和孩子說話,就可以做到充分交流。這一步隻需要充分發揮父母唠叨的本領。
在電影《囧媽》裡,媽媽在火車上對徐伊萬的各種唠叨,相信大家一定印象深刻。但這裡所說的“唠叨”和電影裡徐媽媽的唠叨是不一樣的。
這裡的唠叨需要父母盡可能詳細的用雙方都熟悉的詞來描述事物的每一個步驟,且盡量避免使用代詞。
比如書中的這個例子,
如果孩子遞給你一幅潦草的圖畫,你會有怎樣的回應呢?
“我喜歡它!”(不,你根本不喜歡。)
“我喜歡你的畫!”(是的,你真的喜歡!)
第一句‘我喜歡它’,孩子會想,它是什麼呢?但第二句就不一樣,“我喜歡你的畫”,孩子一聽就能理解,你喜歡她畫的畫。
因此,當你在回應孩子時,盡情發揮你的唠叨,越詳細越好。
第三、輪流談話
父母通過共情關注,找到孩子的關注點後與其充分交流,這種你來我往的交流方式構成了輪流談話。在談話過程中,父母在回應孩子時,盡量使用開放式的問題。可以多用“怎麼辦”和“為什麼”。
一次家庭聚會,大哥家兩歲的小侄女在吃飯時突然哭了,大嫂不問緣由直接問:“哭什麼?好好的哭什麼?”
小侄女哭得更兇了,大嫂把她拎了出去一頓罵抱回了家。第二天大哥告訴我們,小侄女昨晚上肚子疼,拉肚子了。
小侄女突然哭,必有原因,大嫂應該多一點耐心問一句:“為什麼哭呀?是不是哪裡不舒服?”小侄女在聽到媽媽的詢問後也不至于哭得更使勁。
第四、放下電子産品
電子産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卻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尤其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
身邊有位朋友在帶娃時為了方便,經常用手機放動畫給小孩看。時間久了,吃飯得看着手機才肯吃。手機一拿走,小孩就不停的哭鬧。
在作者看來,電子産品隻是一條單行道,不可能與孩子産生互動。因此強烈建議關掉電子設備。隻有雙向互動才能起到開發孩子潛能的效果。
曾在朋友圈看到一朋友曬娃的照片,照片中的小孩坐在地上,看着牆上投影的動畫。而真正吸引我的是客廳裡沒有電視以及占據了整面強的大書架。
這也是我理想中的客廳,沒有電視,大大的書架上擺滿書,和孩子一起看書,一起玩遊戲,都是最佳的。
放下手機,遠離電視,和孩子一起做任何事,這種互動會讓你發現,原來你的孩子并沒有想像中那麼喜歡看手機,你的孩子離開手機也可以好好吃飯。
到此四個原則介紹完,這四個原則更多的是需要父母與孩子的雙向互動,這種互動看似簡單,但實踐起來并不容易。
首先,現在的父母太忙。大多數父母都很忙,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做飯做家務,從而減少了親子之間的互動。
其次,回應過于敷衍。部分父母在回應孩子的問題時,覺得孩子問題多,敷衍回答。
最後,對孩子沒有耐心。孩子的問題千奇百怪,哭的原因也是層出不窮。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的耐心,認真解釋。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吃飯時,小侄女看到桌上的茄子,吵着說要吃茄子。她的爸爸說:“不可以”。小侄女開始鬧騰。我告訴小侄女:“你看,我們大家都還沒吃飯呢,你不等我們一起吃嗎?”,小侄女安靜了,說:“好的,和你們一起吃。”
從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小侄女想吃茄子(關注茄子),而她的爸爸卻說“不可以”(沒有共情關注)。侄女開始哭鬧。這時候我告訴侄女不能吃的原因,小侄女同意了。
與孩子相處,就像掃雷,一不小心就會踩雷,作為父母,需要耐心和毅力,掃除一顆顆雷。而這個掃雷的技能,就是我們的4T原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