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是作為教育家的孔子的一個重要理念,典出《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意思是一個人,不管你是貧富貴賤智愚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都應該受到教育,要讓任何願意學習的人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在一周前的臘八那天,馬雲公益基金會舉行了“馬雲鄉村教師獎”,共有101名馬雲鄉村教師獎獲,還有20名鄉村校長成為馬雲鄉村校長計劃的入選者。馬校長的思路是為了提高鄉村學校的教學質量,做到有教無類,首先要提高鄉村校長和老師的思想和水平。
随着這些年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對農村的教育投資越來越大,鄉村學校都蓋起了高樓,設備升級,還有營養午餐。硬件上去了,鄉村老師的能力和鄉村校長的理念就顯得更加重要了。由于鄉村學校的條件差和待遇低,真正優秀的年輕人不願意去長期工作。
這些年來,有很多的年輕人自願到偏遠的鄉村支教,帶去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但是支教一般時間都比較短,不能把新觀念一直貫徹下去。為了吸引更多優秀的年輕人到鄉村支援教育,又制定了特崗制度,給到偏遠山區工作的老師補貼,從某種程度上補充了鄉村教育的不足。
還有這些年搞得的的希望工程,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鄉村教育的不足,讓更多的農村孩子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但是現在的現實是農村的教育和城市的教育還是差距很大,差距在于老師的整體水平和校長的理念。
現在的鄉村校長之所以當校長,就是因為當老師時間長了,但是沒有接受過當校長的各種培訓,思想理念還是比較滞後。所以馬雲才有了鄉村校長計劃,對鄉村校長培訓,讓他們更好地帶領鄉村教師,帶領鄉村學校更好地發展鄉村教育。
現在的中年人,很多人談到當年上學的時候,就會說到當年的老師水平不行,在學校什麼也沒學到。這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有學校有老師已經不錯了,那時很多老師水平有限,還要一邊教學,一邊幹農活。但是,即使在那樣的環境下,也有很多農村孩子走了出來,所以我們不能隻怪環境。
可以說這些年通過國家和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城鄉教育的差距在越來越小,越來越接近“有教無類”。“性相近”說明了人人皆有成才的可能,而“習相遠”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有教無類是教育的目标,任重道遠。
"有教無類”的思想,對于全體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現代社會,特别是21世紀後,教育成為全體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權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顯得更為鮮明充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