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5題。 方山子傳
宋·蘇轼
方山子,光、黃①間隐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②為人,闾裡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③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
餘谪居于黃,過岐亭,适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餘所以至此者。餘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餘宿其家。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餘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财如糞土。前十有九年,餘在岐下,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遊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因與餘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勳閥④,當得官,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餘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傥見之與!
【注】①光、黃:州名,光州在今河南省境内;黃州在今湖北省境内。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漢時的遊俠,喜替人排憂解難。③方山冠:唐宋間隐士喜戴的帽子。原為漢代祭祀宗廟時樂師所戴。④勳閥:功勞。
1.對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
A.闾裡之俠皆宗之 宗:尊重,尊崇
B.然終不遇 遇:待遇
C.見方山子從兩騎 從:使……跟從
D.歲得帛千匹 歲:每年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①欲以此馳騁當時
②亦足以富樂
B.①因謂之方山子
②因與餘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
C.①方山子亦矍然問餘所以至此者
②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
D.①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
3.下面各句全都能直接表現方山子遺世孤傲性格的一項是( )
①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②棄車馬,毀冠服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④使酒好劍,用财如糞土。
⑤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⑥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
A. 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①②⑥
4.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叙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方山子,名叫陳慥,字季常。他是蘇轼的朋友。因隐居光州、黃州的岐亭山中,頭戴方形的高帽子,像古代的方山冠模樣,因此才被人稱作“方山子”。
B.作者拜訪故友,路上偶遇方山子,方山子熱情接待了他。作者很奇怪以前這個嗜酒好劍,用财如糞土的俠士,如今俨然成了一個悠遊自得聊以卒歲的隐士。
C.方山子家裡本來世代功勳有官可做,在洛陽的老家也有雄偉富麗的田園宅舍,在河北也有田地,這些他都抛棄了,作者認為正是這種無所得而得的人生态度才使他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D.方山子之所以棄富貴而樂歸隐,是因為“不遇”,而作者自己也仕途坎坷,一再遭貶。從這點上說,文章也隐約寄托了作者對自己身世的感慨。
5.将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
譯文:
(2)方山子亦矍然問餘所以至此者。餘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餘宿其家。
譯文:
(3)前十有九年,餘在岐下,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遊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
譯文:
【參考答案】
1.B 解析:B際遇、機會
2.A 解析:A項,第一個“以”,介詞“憑借”。第二個“以”表目的的連詞“用來”。B項,兩個“因”,都是連詞“于是“。C項,兩個“所以”,表因果關系的連詞,“……的原因(緣故)”。D項,兩個“而”,都是表并列關系的連詞,可譯為“并且”。
3.D 解析:③⑤間接。④是豪俠一面。
4.B 解析:應為作者貶官期間,從岐亭路過,偶然見到了方山子。
5.(1)人們見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說:“這大概就是古代樂師戴的方山冠遺留下來的樣子吧?”因此就稱他為“方山子”。
(2)方山子也驚訝地問我到這裡來的原因。我告訴了他,他低頭不語,繼而仰天大笑,招呼我住到他家。
(3)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見到方山子帶着兩名騎馬随從,身藏兩箭,在西山遊獵。隻見前方飛起一隻鵲鳥,他便叫随從追趕射鵲,沒有射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