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青海方言話免費關注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曆史上,人口的遷徙和文化的交流,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青海方言,青海方言不僅是青海曆史風俗的“語言記憶”,還是青海曆史文化信息的載體和活化石。
青海漢語方言屬于北方方言體系,但它的有些内容卻又與南方和中原地區的一些方言相似,不僅如此,青海漢語方言中,還有許多古漢語的遺存。
漢代以前,青海高原是羌人的主要聚居地。自趙充國率六萬軍隊進入河湟屯田,漢王朝在河湟地區建縣設郡後,漢文化就已經紮根在河湟地區了。作為漢文化中重要标志的漢語,可能就在那時開始在河湟地區流傳。
王莽時期,大批的内地百姓,被迫遷徙到了西海郡。
明朝洪武年間,又有大批的漢人遷徙到了青海屯田。
從漢朝到明朝,随着人口的遷徙,漢語逐漸融入到青海百姓的生活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青海漢語方言。
“德薄”“央及”是古漢語
央及 央及,意為懇求、拜托。央及是古漢語詞彙,源自關漢卿《救風塵》。
在河湟地區,流傳着這樣一句話:“曹操遇到蔣幹了,德薄遇到懶幹了”。這是一句帶有貶義的話。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視為奸詐的人,蔣幹也是一個小人形象。他們兩個遇到一起,就像一個缺德的人,碰到了一個懶人。意思是兩人半斤八兩,都不是好人。
我省民俗專家朱世奎先生多年前就開始研究青海漢語方言,他說:“青海漢語方言中,有很多古漢語,‘德薄’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古漢語詞彙出自《周易》,意思是德行淺薄。”
在青海,這個詞彙一般用在有人家道中落或是遇到倒黴事情的時候。這樣,青海人就會說是德薄了。意思是這個人之所以會家道中落或者遇到倒黴事兒,是因為積德太少。
青海方言中的“央及”,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它最早出現于元代關漢卿所著的《救風塵》中。書中“央及”的意思,與青海方言中“央及”的意思基本相同,就是懇求、拜托的意思。
像這樣的古漢語詞彙,在青海漢語方言中還有很多。比如,說一個孩子不上進,青海方言會說:這個娃娃不骀孩(音譯)。“骀孩”源自金代董解元所著《西廂記諸宮調》中。
青海漢語方言中的古漢語詞彙是在什麼時候融入到青海方言中的,目前還沒有一個定論。也許是從漢代漢人進入河湟地區後,流傳下來的詞彙和語法,也有可能是明朝洪武大移民的過程中,流傳到青海,融入到了青海漢語方言中。
青海話中多有“江南成分”
姆媽 姆媽,意為媽媽。這個稱謂,與南方有些方言中對母親的稱謂一樣。
在青海,如果有人問很多漢族百姓,他們祖源何處?很多人都會說,他們的先祖來自南京珠玑巷(也稱竹子巷、朱氏巷、竹絲巷等)。在河湟地區現存的很多家譜中,也記載着一些漢族百姓移民自南京。
傳說,在明朝洪武年間的某年正月十五,南京珠玑巷的民衆在社火中,制做了一個大腳馬猴的滾燈(也有說是紮了一個大腳馬猴)。有人認為這是侮辱了朱元璋的大腳馬皇後。于是,朱元璋一怒之下,就将珠玑巷的百姓發配到了青海。
這個傳說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是在青海漢語方言中,确實有許多南方方言的痕迹。
朱世奎先生說:“明朝洪武年間,很多漢人遷徙到了青海。但是移民地不僅僅局限于南京,而是以南京為中心的江淮地區。”來自南方的軟糯吳語,讓青海漢語方言聽起來有些柔美。
朱世奎先生介紹,在北方方言體系中,都稱爸爸的姐妹為姑姑,青海漢語方言卻稱為“娘娘”,這個稱謂與南京人的稱謂是一樣的,還有青海人稱媽媽為“姆媽”,稱爺爺為“阿爺”,這些都與南方方言相似或相同。
青海不産大米,但是讓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很多青海漢族百姓家中,都有一件叫“米櫃”的家具。朱世奎先生說:“米櫃是一個100多厘米的正方體家具,櫃子一般是從上面打開。米櫃這個詞彙,也是來源于南方。可能是當初移民過程中,江南的百姓将家中放米的櫃子帶到了青海,之後這個詞彙就流傳了下來。”
也許正是因為青海方言與南方吳語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很多青海人看一些明清時期的文學作品時,會倍感親切。
朱世奎先生說:“ 《金瓶梅》《紅樓夢》《水浒傳》等著作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和青海漢語方言相似或相同的話。如《金瓶梅》第八回中有這樣一句話,等我掐你的皮臉一下。《金瓶梅》第十九回寫到,險不倒栽陽溝裡。‘皮臉’和‘陽溝’這樣的詞彙,青海漢語方言中一直都在使用。皮臉就是臉的意思,被蓋住的小水渠稱為陰溝,沒蓋住的小水渠叫陽溝。這樣的例子在曆史典籍和文學作品中不勝枚舉。”
少數民族語言是青海話的重要組成
胡都 胡都,青海方言中形容事物達到極緻。胡都一詞源于土族語。
從羌人起,青海高原就是民族聚居的地區,所以青海漢語方言中,也有很多詞彙是來自于少數民族語言。
在青海漢語方言中,習慣把事物達到極緻稱為“胡都”,例如“胡都美”就是非常美,“胡都大”就是特别大。還有稱全部為“一挂”。朱世奎先生說:“‘胡都’和‘一挂’源于土族語。”
朱世奎先生介紹,像這樣源于少數民族語言的詞彙還有很多,如青海人習慣稱鳳仙花為海納,海納則源于阿拉伯語。還有阿吾(哥哥)、佳毛(漢族婦女),源于藏語。把式(有一定技能的人)、朵落(頭),如說“倒朵落哈了”,就是頭朝下了,這是蒙古語借詞。“麻浪子”是“等等”的意思,源于撒拉語,如說“今年豆兒、洋芋麻浪子收成還中倆”。
青海漢語方言以漢語的語法為框架,但是因為受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在語法方面,青海漢語方言有時也有一些變化,例如将否定副詞放在形容詞的後面,如:這個娃娃好好不學習。再如,将賓語提前在謂語前面,說:阿舅,酒喝上點,馍馍吃上點。
在青海有些民族雜居的地方,還流傳着一些“風攪雪”的“花兒”,這種花兒是由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交叉傳唱。
青海話中的自創元素
麥仁 麥仁,青海地區臘八節吃的食物,是青海老百姓自創的詞彙。
青海漢語方言在多年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因為受到青海本地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的影響,也形成了一些青海本地特有的詞彙,為青海漢語方言注入了一些新的、獨有的内容。這些青海方言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簡單來說,就是這些詞彙隻有青海人懂,其他地方的人很難理解。
朱世奎先生說:“很多地方臘八節會吃臘八粥,但在青海要找齊臘八粥中的八寶十分困難,于是青海人便創造了麥仁飯。還有用青稞面做的吃食‘黑油尜兒’。中間青稞面,外包白面類似花卷的‘磚包城’。用荨麻做的‘背口袋’等,這些都是青海老百姓智慧的結晶,也是青海漢語方言中最為獨特的部分。”
來源民和在線
點擊“閱讀原文”快速關注【青海少年花兒】微信公衆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