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于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裡處的兵馬俑坑内。
兵馬俑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别。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用陶土制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兵馬俑
1974年3月11日,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後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
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号俑坑,呈長方形,坑裡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号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号坑和三号坑。
一号坑
二号坑
三号坑
兵馬俑從身份上區分,主要有士兵與軍吏兩大類,軍吏又有低級、中級、高級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軍吏戴冠,普通軍吏的冠與将軍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區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騎兵、車兵三類。根據實戰需要,不同兵種的武士裝備各異。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馬高1.72米,長2.03米。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劍、彎刀和钺,身穿甲片細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都有不同之處。
車士傭
車士傭:即戰車上除馭手,駕車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戰車上有兩
兵馬俑名軍士,分别為車左俑和車右俑。車左俑身穿長襦,外披铠甲,胫着護腿,頭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長兵器,右手作按車狀。
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兵種,出土于二号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跪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于陣表,身着輕裝戰袍,束發挽髻,腰系革帶,腳蹬方口翹尖履,裝束輕便靈活。
跪射俑
跪射俑:與立射俑一樣,出土于二号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立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于陣表,而跪射俑位于陣心。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铠甲,頭頂左側挽一發髻,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體微向左側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握弓狀,表現出一個持弓的單兵操練動作。
秦陵銅車馬
秦陵銅車馬:出土于秦始皇陵西側20M處,1980年局部試掘銅馬車坑時,在一木椁内 出土一前一後縱置的兩輛大型銅車馬,出土時已殘破,經修複後恢複原狀。 銅車馬主體為青銅所鑄,一些零部件為金銀飾品。各個部件分别鑄造,然後用嵌鑄、焊接、粘接、鉚接、子母扣、紐環扣接、銷釘連接等多種機械連接工藝,将衆多的部件組裝為一體。
秦俑彩繪
秦俑彩繪:主要有紅、綠、藍、黃、紫、褐、白、黑八種顔色。如果再加上深淺濃淡不同的顔色,如朱紅、粉紅、棗紅色、中黃、粉紫、粉綠等,其顔色就不下十幾種了。
走進兵馬俑展廳,你一定會為兩千年前這支地下大軍驚歎不已,他們披堅執銳,軍容嚴整,氣勢磅礴,一種神秘的魔力恍惚間會把人引入戰馬嘶鳴,鏖戰在即的曆史畫面。這是古典寫實主義的巨大魅力,他向世界展示出湮沒兩千多年的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一頁,在某種程度上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神秘篇章。
兵馬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