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20 08:56:14

  1997年,英國作家J·K·羅琳推出了著作《哈利·波特》。随後20餘年裡,一代又一代的哈迷見證了這位小男孩在魔法學校霍格沃茨成長的經曆。可以說,沒有霍格沃茨,也就沒有人們記憶中的哈利·波特。《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即将在内地重映,借此機會,外灘君帶讀者們一起,探索孩子們所迷戀的“霍格沃茨”,究竟是怎樣一所學校?

  外灘教育(TBEducation)

  文丨周滢滢 編丨Travis

  再過兩天,《哈利·波特與魔法石》4K修複3D版将于内地重映,距離它第一次上映,已經過去了18年。

  哈迷們将在魔法世界裡,迎來新一輪狂歡。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哈利波特重映在你心中)(1)

  對于全世界的哈迷來說,今年都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陪伴無數青少年成長的主人公“小哈利”,也在今年度過了他的四十歲生日。

  經久不衰的《哈利·波特》,就像用魔法建立起了一個魔幻烏托邦,在全世界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的擁趸。

  在某一天,有貓頭鷹銜來霍格沃茨的錄取通知書,成了哈迷們的共同期待。

  《哈利波特》十年紀念版

  最初那些看着哈利·波特長大的孩子們,很多已經為人父為人母,但是這并不影響它成為下一代最喜愛的讀物,并因此成為兩代人之間津津有味的話題。

  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問起《哈利·波特》的魅力在哪裡?哈迷們也會給出各種各樣的答案。

  可以說,它不僅僅是一部創造出了魔幻世界的青春王國、充滿友情與冒險的兒童成長小說,也有很多關于原生家庭、學校教育、愛與背叛等話題的深層解讀。

  今天,外灘君就從學校教育的角度,聊聊魔法學校“霍格沃茨”究竟是一所怎樣的學校?

  如果沒有了魔幻背景,現實麻瓜世界裡的“霍格沃茨”,還會是一所對孩子充滿吸引力的理想學校嗎?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哈利波特重映在你心中)(2)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哈利波特重映在你心中)(3)

  霍格沃茨,現實學校的“鏡中像”

  作為将現實世界投射于想象和魔幻世界的産物,J.K羅琳所打造的“哈利·波特”中最具象征意義的架構,就是“霍格沃茨”,這一與現實學校形成鮮明對照的魔法學校。

  幾乎每一段故事的開始和結尾,都伴随霍格沃茨的開學和放假,整部小說也串聯起了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魔法學校年複一年的學習和成長。

  那麼,霍格沃茨——這個被設定為魔法世界最安全的地方,是一所理想學校嗎?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哈利波特重映在你心中)(4)

  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裡,哈利·波特和小夥伴們剛剛來到霍格沃茨學校,晚宴上校長鄧布利多就宣布了各個學院的“獎懲規則”:各學院依據總分,來赢取學院杯。

  如果說現實學校裡,常常通過考試和排名,達到對學生的約束和管控;而在魔法學校,最直接的規訓手段,則是學院集體分。發現違反學校規則的行為,就要扣除所在學院的分數。

  不可否認,這一“獎懲制度”能夠激起學生集體歸屬感和榮譽感。

  但是,當規章制度制定地過于死闆,管控過于嚴格,甚至老師可以随心所欲地基于個人喜好,實施獎懲時,也就變相對學生實施了權力的操控。

  魔法學校裡,性格古怪的斯内普教授和看門人菲爾奇先生,則是這一扣分制度得以實施的載體:

  前者愛用挑剔的眼光,審視學生的一舉一動,動辄以開除來威脅;

  後者則整天在校園裡巡邏,試圖抓獲違紀的學生。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哈利波特重映在你心中)(5)

  斯内普教授

  主人公哈利和他的朋友,赫敏、羅恩,就是屢屢打破規則,最容易扣分的“鐵三角組合”

  一方面,這也是小說情結設置的需求,作為“天選之子”的哈利,身負戰勝伏地魔的宏偉使命;

  另一方面,他們身上的勇敢、正義、好奇和冒險精神,也使這幫青春年少的孩子們很容易就“越了界”。

  這也給現實世界的我們帶來了思考:校園獎懲規則和制度,究竟是為了讓學生變得“順從”,知道如何更好地順應規則,還是為了讓學生在這裡實現成長蛻變,成為更好的自己?

  教育者如何運用獎懲制度,也有很大的影響。

  一個孩子觸犯規則的動機是什麼?怎樣合理實施獎懲,才能對他的成長起到正向作用?這些都是需要去考慮的。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哈利波特重映在你心中)(6)

  鐵三角組合

  作為現實學校的“鏡中像”,校園霸淩歧視,也時常在霍格沃茨裡發生。

  哈利的死對頭,馬爾福,是一個家境優越、巫師血統純正、富有野心的霸道男孩。

  這樣的“小霸王”,似乎在每一所學校裡都會出現。他們經常會嘲笑、欺負那些家境、外表、能力不如自己的孩子。

  魔法世界裡的人,将不懂魔法的自然世界裡的人,毫不客氣地稱為“麻瓜”(muggle)。

  女主角赫敏,因為父母都是不會魔法的“麻瓜”,經常被馬爾福言語攻擊,導緻她也一度對自己的身世感到自卑;性格内向、木讷呆闆的學生納威,更是常常成為大家取笑的對象。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哈利波特重映在你心中)(7)

  這樣看來,魔法學校卻并非理想的烏托邦,它并沒有擺脫現實學校裡的壞毛病,比如,校園霸淩、學生之間的攀比和歧視、以及不合理的規則紀律對人的壓制等。

  除此以外,魔法世界最受歡迎的體育項目——魁地奇比賽的球手選拔,也并非完全按照能力來選拔。

  比如,富家子馬爾福因為給球隊贊助了新型掃帚,就能輕松加入這項大家夢寐以求的校園明星運動。這對倡導公平的競技體育來說,很是諷刺。

  不得不說,“麻瓜世界”裡的階層意識、身份歧視、統治特權等,同樣在這所學校裡能看到影子。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哈利波特重映在你心中)(8)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哈利波特重映在你心中)(9)

  什麼才是理想學校的“靈魂”?

  既然霍爾沃茨學校,并非是一個理想的烏托邦,這裡同樣有霸淩、不平等、邪惡的競争手段、規矩與控制,它為什麼依然能給學生帶來溫暖?

  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錦華認為:因為有一群懷抱着信念和理想的老師、同學之間的友情,才讓霍格沃茨在某種意義上,成為理想學校。

  一所學校,是否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的理想學校,關鍵在于,它是否有充分、自由成長的空間,這正是霍格沃茨的魅力和靈魂。

  從鄧布利多校長、麥吉教授、盧平教授、到學校管理員海格等一衆魔法老師,都在用愛和包容,召喚孩子自身的獨特性。

  尤其是鄧布利多校長,這個公正、慈祥、睿智、對學生愛護有加的白胡子老頭,更是很多孩子心目中的理想校長。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哈利波特重映在你心中)(10)

  鄧布利多

  當哈利和朋友們在和黑暗力量鬥智鬥勇的過程中,經常觸犯到學校的既定規則,他總能給出最公道的獎懲,同時也看到他們身上的優點和不足,甚至會和孩子們站在一起,挑戰、對抗權威。

  可以說,他是一位真正懂得教育心理學的校長。發自内心地信任學生,相信他們有自我教育和成長的能力。

  在他看來,教育者的作用,就是給予恰如其分的引導和适時的幫助。

  還有霍格沃茨的獵場管理員,大個子海格,也是可以和孩子們打成一片的陪伴者。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哈利波特重映在你心中)(11)

  海格

  在《哈利·波特與密室》中,赫敏經常被馬爾福等人嘲諷是“泥巴種”,這在魔法校園裡是特别帶有歧視和污蔑的詞,用來羞辱那些“麻瓜”出身的巫師。

  遭受言語霸淩的赫敏,還不知道該如何釋放情緒,海格察覺出了她内心的自卑和委屈。在他的開導下,赫敏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并不取決于出身。

  後來,赫敏也變得越來越勇敢。它不再是那個受了委屈就躲在盥洗室哭的敏感女孩,而是在受到言語侵犯時,敢于捍衛自己的名譽的自信少女。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哈利波特重映在你心中)(12)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曾對學校有過這樣的定義:什麼是學校?學校是孩子走上社會之前的社會。

  學校,既是集中學習和充電的地方,也是提供低成本犯錯的預演場所。

  孩子們需要提前在這樣的集體裡,體驗成功和失敗、挫折和迷茫,感受未來在真實社會可能遇到的情況,盡可能地為将來走上社會做準備。

  任何一所學校,它首先是一個集體。我們可能難以避免集體生活中的偏見、誤解、沖突,甚至在某些方面不夠公正的問題。

  但是,決定一所學校能否成為理想學校的關鍵,是一所學校的校長和老師,他們才是真正的掌舵人和指引者。就像以鄧布利多教授為首的 “守護者”們,才是霍格沃茨的理想氣質所在。

  除此以外,決定一所學校能否成為理想學校的,還有同學之間的友情。

  一個孩子對母校的眷念,不在于這所學校的高大上的樓宇,也不在所謂的名氣,最溫暖的回憶一定和人有關。除了老師們的春風化雨,就是同學夥伴在一起相處的點滴。

  當然,沒有孩子是完美的,就連哈利和他的朋友也不例外。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哈利波特重映在你心中)(13)

  哈利勇敢、善良,頗有魔法天賦,卻有時魯莽沖動、行事不夠謹慎;

  學霸赫敏機智聰敏,擅長學習和考試,也有自大、驕傲的小毛病;

  而羅恩,雖然資曆平平、不太出衆,卻十分仗義熱情,重視友誼。

  這不就是生活中特别真實、鮮活的學生類型嗎?

  他們勇敢面對學校裡的種種挑戰,攜手并進;

  在夥伴受到不公正對待時,能夠挺身而出;

  當然,他們也會有種種誤解、矛盾,最終也會在坦誠布公和勇于認錯後,重歸于好。

  孩子們之間的友誼,就是在彼此的不完美中,看見和成就彼此,它也是哈利成長歲月中的力量之源。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哈利波特重映在你心中)(14)

  魔法學校裡的教育哲學與啟示

  《哈利·波特》的時間背景設定在20世紀九十年代。1991年哈利·波特入學霍格沃茨,也就是第一部小說的開端。

  今天,我們再看這所魔法學校裡的很多教學場景和細節,所投射出的教育哲學,依然富有讨論意義。

   1.選擇,比能力更重要

  比如,沿襲英國傳統學院制度的霍格沃茨,通過一頂分院帽,将學生分到四個不同的學院。分院帽按照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能力天賦,指定最适合他們的學院。

  其中,哈利和朋友所在的格蘭芬多學院,代表勇敢;而産生黑魔王伏地魔的斯萊特林學院,則代表野心。

  這個場景很有意思,仿佛分院帽能夠“洞察人心”,幫助學生更清楚地認識自己。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哈利波特重映在你心中)(15)

  但是在後來的故事中,我們知道,分院帽曾一度想讓哈利去斯萊特林學院。

  因為,哈利具備了斯萊特林在挑選學生時的許多特質,比如罕見的魔法天賦、會蛇語、意志堅強、以及某種反叛精神。

  也就是說,哈利的天賦和能力,其實更适合斯萊特林,但是分院帽卻滿足他的心願,将他分到了格蘭芬多學院。

  “我究竟應該屬于哪個學院?我到底是誰?”得知真相的哈利,陷入了認知困境。

  鄧布利多校長的看法,對哈利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告訴哈利:“表現我們真正自己的,是我們的選擇。選擇,比我們的能力重要得多。”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哈利波特重映在你心中)(16)

  “選擇,重于能力”,也成了指引哈利成長的一句箴言。

  這讓外灘君聯想到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裡的經典台詞“我命由我,不由天”

  在某種意義上,哈利·波特的命運轉折,與“生而為魔,逆天改命”的哪吒,确有幾分相似。他們都是明白了後天的“善惡指引”,進而對人生做出了正确的選擇。

  《哈利·波特》也充滿了這樣的隐喻:正确的選擇,比所謂的條件、資源、甚至能力更為重要,也更能說明“我是誰”。

  然而在今天的教育大環境下,我們往往是通過一個孩子現有的能力、分數,去定義他,卻忽略了激發孩子内心的渴望和向往。從長遠來看,真正能決定一個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恰恰是他發自内心的選擇。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哈利波特重映在你心中)(17)

  這也是為什麼,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認為,越來越多名校正培養出大量“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練,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

  而“唯分數論”,正是造成“精緻利己主義者”的教育原因。在這裡,一個人奮鬥的初心、更遠大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日漸式微。

  幸運的是,霍格沃茨并非一個“唯分數論”或“唯能力論”的地方,因為在魔術法世界裡,最強大的魔法,恰恰是愛的能力。

  對家人、同伴、師友的珍惜和愛,才是17歲的哈利·波特,能戰勝伏地魔的終極原因。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哈利波特重映在你心中)(18)

   2. 理論教學與實踐探索并重

  除此以外,霍格沃茨也在教學法上給予我們某種啟示。

  在魔法學校的課表上,無論是魔咒學、草藥學,還是黑魔法防禦術,都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注重實踐探索。

  哪怕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錯誤百出,這種充滿挑戰的學習過程,也讓學生具有真正的實戰能力。

  在“鳳凰社”故事中,黑魔法防禦術新任老師烏姆裡奇,這個有着超強控制欲,且不受學生喜歡的魔法部副部長,則是有諷刺意味的反面典型。

  在她的防禦術課堂上,學生隻需要對着一本枯燥的課本學習理論,強調死記硬背,沒有任何防禦咒語練習。一切學習的目的就是通過“普通巫師等級考試”,且不接受學生的任何質疑。

  是誰給哈利波特介紹霍格沃茨學院(哈利波特重映在你心中)(19)

  試圖打亂正常教學秩序的烏姆裡奇

  最後,逼得學生私下裡組了一個學習小組,在實際操練過程中,去掌握真正的防禦術。

  實踐出真知,當下的教育趨勢,也正在從單一的知識和理論學習,轉向真正的能力和素養培養。如果現實世界裡的學校,還和烏姆裡奇執教期間的霍格沃茨一樣,那真是所有學生的災難了。

  如今,《哈利·波特》早已成為劃時代的兒童文學經典,當初看着它成長的孩子們,早已經步入社會,在一所更大的學校裡摸爬滾打、經曆各自的冒險。

  當我們回望霍格沃茨,這個魔幻的青春王國,雖然它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麻瓜世界”裡的樣子,但是它也有不可磨滅的閃光點。

  

  霍格沃茨是否是一所“理想學校”?答案可能見仁見智。

  但毫無疑問的是,愛、勇氣、和責任,才是真正讓一個孩子成長的“魔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