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譚詠麟為什麼能活到現在

譚詠麟為什麼能活到現在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7 12:19:28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晖

  當1980年譚詠麟在香港發行專輯《愛到你發狂》,遠在東北哈爾濱年僅6歲的李健,記住了專輯封面的黃色背心。

  今晚(10月11日),東方衛視《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第二季首期節目中,李健不僅“追星”成功,還圓了與譚詠麟合唱的夢。“很久沒有在别人面前唱歌出汗了,隻有在偶像面前唱歌才會。”李健對校長的音樂和電影如數家珍,自嘲在開《藝術人生》。

  那個少年時陪伴過李健的聲音,如今又和他共唱《一生何求》。李健與譚詠麟的同框,多少有着跨越時空的奇妙緣分。這些緣分的牽線人,正是以《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為代表的代際潮音競演綜藝。

  譚詠麟為什麼能活到現在(譚詠麟都當新聲歌手)(1)

  當“溫拿五虎”中的譚詠麟和鐘鎮濤唱起《朋友》,這種音綜成就的緣分,又讓觀衆夢回70年代的香港。

  1973年,譚詠麟與鐘鎮濤、陳友、彭建新、葉智強組成“溫拿五虎”。樂隊發行的第一張專輯《Listen to the Wynners》在香港和東南亞一炮而紅,跨界綜藝和電影更讓他們的事業擴展到全娛樂版圖,成為當時最成功的樂隊。這期間兜兜轉轉的故事,年輕人的喜樂與彷徨,與困窘的叛逆抗争,都成了時代最真實的注腳。

  流行音樂生生不息的活力,正在經典與經典的二度創作中不斷釋放。與其說是今天的華語樂壇掀起了懷舊風,倒不如說是歌曲和歌手的代際傳承找到了新方式。

  而當經典歌曲煥活已成為普遍現象,引領風潮的《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在這個交叉路口還能發揮什麼作用?

  譚詠麟為什麼能活到現在(譚詠麟都當新聲歌手)(2)

  給人與歌,更多想象空間

  《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第一季,“勤深深組合”李克勤和周深合唱的《你的名字我的姓氏》,隔着時空投來記憶回旋镖,為這段代際互融的旅程畫上一個圓滿句号。如何把“新瓶裝舊酒”玩出新花樣,就成為舞美與賽制的升級後第二季的最大挑戰。

  在雙聲道耳機的基礎上,第二季的“話筒”“耳機”“種子”在帶來更多視覺想象的同時,也能窺見概念延展的深度思考。在盲唱階段,“話筒”将随着歌聲演變為“耳機”,歌手相遇時則變化為“種子”。舞台的變幻,隐喻着歌手們的内心變化。

  譚詠麟為什麼能活到現在(譚詠麟都當新聲歌手)(3)

  相比“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盲選初配,前輩歌手的互相“套路”反而更有諧趣。容祖兒問李健來了多久,剛到的李健開玩笑說:“來了兩個多小時了。”鐘鎮濤和譚詠麟寒暄好久不見,李健也說:“我和B哥也是四十多年沒見了。”害,可不就是第一次嘛。

  前輩歌手用變音和代号來隐藏身份,新聲歌手也可以通過剪影打起太極。太一成功把天給聊死,逼得張信哲跟容祖兒吐槽:“還是你選他好了,因為很難聊天啊。”

  譚詠麟為什麼能活到現在(譚詠麟都當新聲歌手)(4)

  聊天像推理節目,合唱等于開盲盒,太一甚至推測容祖兒是“留着長頭發的帥氣男生”。盲選烘托的未知與神秘,被歌手們的神仙樂感和臨場默契所打破。明明是第一次合作,卻像老搭檔一般靈犀存心。

  “遲到先生”李健和“新聲歌手”譚詠麟的《一生何求》,用嚴絲合縫的和音與深邃詩意的唱法,诠釋出鉛華洗盡的人生智慧;“國民老爸”鐘鎮濤和“鐵男”馮提莫的《為愛癡狂》,則用女聲的甜美和男聲的成熟醞釀出愛情的義無反顧。

  當“綠巨人”張信哲的深情細膩,撞上希林娜依·高的清澈空靈,就是一曲别有新意的《為你我受冷風吹》。主持人林海贊其為“看得見的精彩”,硬糖君覺得是“吹得到的冷風”,兩種聲音如泣如訴盡得委屈的精要;“普通話甲等生”容祖兒和“音樂妖怪”太一的《R&B all night》,複古慵懶的演繹也讓觀衆大飽耳福。

  譚詠麟為什麼能活到現在(譚詠麟都當新聲歌手)(5)

  《我們的歌》第二季最大的想象空間,來自“新聲歌手”譚詠麟。林海調侃:“這位新聲歌手有沒有走錯地方?”希林娜依·高更是可可愛愛的說:“校長是新聲,那我是未出生吧。”校長的出現,充分說明了《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巧妙地給了歌手自由發揮的空間。

  “永遠25歲”的譚詠麟,仍然止不住要向年輕人學習的好奇心。他說:“每一個十年,我就告訴自己我是一個新人。今年又是一個新的十年。”音樂或許不能真的使人永遠年輕,而是永遠帶給人們突破桎梏的力量,這種力量在校長和節目身上是一以貫之的。

  代際交融,經典注入新内核

  一次成功的合唱,不僅可以留下新老傳承的美談,更會輸出霸屏好歌。作為“經典淘金機”的《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上一季任賢齊&劉宇甯的《心太軟》(單曲票數破千萬)和費玉清&許魏洲的《一剪梅》(單曲評論1萬 ),顯示了極為旺盛的生命力。

  弱化了競争概念的《我們的歌》第二季,進一步增強了代際交融感。李健回憶譚詠麟的歌帶給他的陪伴,并現場清唱《一生中最愛》《情義倆心知》等校長名曲;校長也唱起李健的《傳奇》,還給“想你時你在天邊”配上了指天pose。李健笑贊配得好,真的不是粉絲濾鏡嗎?

  四首盲選合唱歌曲,風格多元且涵蓋了不同主題。《一生何求》講命運浮沉,《為愛癡狂》和《為你我受冷風吹》是經典情歌,《R&B all night》更是流媒體時代的神曲。《一生何求》作為粵語經典,既是譚詠麟的最愛,也契合了李健想唱粵語的嘗試。早年模仿李克勤出神入化的李健,在和音部分與譚詠麟遙相呼應,仿佛是照鏡子般的“另一個譚詠麟”。

  譚詠麟為什麼能活到現在(譚詠麟都當新聲歌手)(6)

  《一生何求》(1989)與《浪子心聲》(1976)的“拼盤”,極大地增強了音樂的故事性。李健總結其為《浪子,一生何求?》要不是節目的創意,很難想象這兩首不同時段的粵語經典,旋律和意境是如此惺惺相惜。

  “一生何求,常判決放棄與擁有。”如果說譚詠麟唱的是永遠年輕的赤子之心,那麼李健唱的就是行吟澤畔的人生詩意。兩代歌手的聲音,通過精神通感和共鳴,達成了内容與形式的統一。

  這種統一還體現在《R&B all night》裡,Jazz元素與R&B曲風的結合,輔以薩克斯的複古的流動感,與容祖兒的港風和太一的玩酷相得益彰。李健盛贊兩人:“前輩歌手舞姿曼妙,宅男歌聲繞梁。”譚詠麟建議容祖兒可以在間奏的時候來一些不規則的和音,如果太一能合上不被影響,歌曲的呈現效果會更好。

  刻闆印象裡,前輩歌手與新聲歌手對音樂有不同的審美趣味,年代金曲與當代流行之間存在着天然壁壘。而在《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的舞台上,前輩歌手不再是隻會打分的權威,而是與新聲歌手一起面臨挑戰的歌者;新聲歌手也不是孤軍奮戰,而是可以一邊張揚個性,一邊向前輩歌手取經的跨圈者。

  譚詠麟為什麼能活到現在(譚詠麟都當新聲歌手)(7)

  找對了“通路”的兩代歌手,有聊不完的天和接不完的梗。張信哲對太一“明嫌實愛”,容祖兒沒有選太一讓他感到慶幸。舉起戰麥後,張信哲寄語小搭檔:“我期待他以後可以多講點話。”

  從現象節目到節目現象

  前輩歌手封神歸去留下江湖傳說,新聲歌手初生牛犢期待突破,曾經橫亘在華語樂壇中間的,是難以彌合的斷層。《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極其敏銳地觀察到了市場的呼喚,将關注點重新聚焦“人本位”。

  節目既挖掘前輩歌手與經典歌曲背後的故事,也探索新聲歌手在理念上的發展與轉變。與太一交流,容祖兒懂了新聲歌手的代際特點:“現在年輕人都不愛說話,把自己的心情放進音樂裡。”譚詠麟和鐘鎮濤唱完《朋友》說:“交朋友要細水長流,千載不變。”暗自抹淚的希林娜依·高get到了那個年代歌手們的純粹友誼。

  譚詠麟為什麼能活到現在(譚詠麟都當新聲歌手)(8)

  兩代歌手以合唱歌曲作為載體,跨越了年代差距,以多元的方式讓經典歌曲與當代潮流實現共振。上一季費玉清和阿雲嘎的《新鴛鴦蝴蝶夢》、任賢齊和劉宇甯的《天涯》、李克勤和周深的《大會堂演奏廳》無一不是通過這種模式,實現了名曲“由表及裡,撫今追昔”的煥新。

  為了擴大這種共振效應,《我們的歌》第二季還特設音樂少年班。前輩歌手與新聲歌手在班裡相互學習溝通,激發彼此更多的音樂靈感。

  而在新聲歌手與前輩歌手的組合上,《我們的歌》更注重樣本的多樣性與可看性。李健搭譚詠麟,是音樂詩人配不老頑童。張信哲搭太一,是情歌王子配宅男天才。這份混搭既是節目寶貴的不确定性,也蘊藏着觀衆最大的期待。

  在現場觀衆的細分上,從60後到00後五個不同年齡段的品鑒團,繼續呈現音樂受衆的代際差異。上一季節目中,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新聲歌手詢問60後觀衆接受度,而前輩歌手虛心請教00後觀衆對經典老歌的意見表達。如此,輸出端的歌手代際互融的同時,接收端的聽衆也完成了審美重構。

  譚詠麟為什麼能活到現在(譚詠麟都當新聲歌手)(9)

  在合唱中凸顯情懷,在互融中破圈交流。《我們的歌》打破了圈地自嗨的固化音樂綜藝模式,不再局限于某一個年齡受衆的審美閉環。兩個時代歌手交叉賦能,重新彌合的是音樂的年代斷層,實現的是老中少觀衆的多重情感共振。唱出青春樣,不僅是節目的初心,更是華語樂壇重返輝煌的願景。

  金曲的再度改編與演唱,曾被批評為炒冷飯式的“守舊”。《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的出現,則用高口碑和出圈歌曲,證明了“回望”現象的必要性以及不可忽略的文化傳承價值。

  譚詠麟為什麼能活到現在(譚詠麟都當新聲歌手)(10)

  “回望”之中,不僅有往昔歲月的回顧,更有對未來的展望。讓傳承與創新并行不悖的《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不僅與東方衛視守正創新的理念相合,也承擔起了反映傳統經典與當代創新的社會觀照力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