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說:“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與表現形式,貫穿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蘊含着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生命力和創造力。在鎮原,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共有56項,主要存在于民俗、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傳統戲曲、曲藝、體育及競技、手工藝制作技藝、傳統醫藥等方面。近年來,鎮原縣文化館以打造鎮原文化标識為目标,緻力于非遺文化傳承保護,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慶陽剪紙”為代表的鎮原非遺保護工作,得到了省市各級主管部門肯定。文化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做好鎮原非遺保護,對于推進地方精神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具有重要意義。鎮原縣融媒體中心從11月24日起,在“發布”平台開設《非遺鎮原》欄目,每周四推發一期優秀非遺宣傳節目,以使廣大群衆走近非遺、了解非遺,使非遺文化得到更好地傳承與弘揚。——編者
河隴小曲戲略覽(上)
有學者将甘肅稱為“河隴”。“河”指河西走廊的武威等5地州市,“隴”指隴山地帶的定西、慶陽等9地州市。對後者來說,隴西(隴中)、隴南、隴東是其更為準确的地理标示。由此,誕生于河隴大地上的非遺物産小曲戲,便誕生了以民勤為代表的河西流派,以通渭為代表的隴西流派,以及以華亭、鎮原為代表的隴東流派,等等。本文将通過資料,由河西而隴東,對甘肅重要的非遺項目小曲戲作簡單的呈現性介紹。
北風南韻的民勤小曲戲
民勤縣是隴上有名的“文化之鄉”,有“人在長城之外,文居諸夏之先”的美譽,因“俗樸風淳,人民勤勞”而得名。民勤小曲戲屬于曲牌體地方戲曲劇種,形成于明代,清代與民國最為興盛。民勤小曲戲劇目豐富獨特、唱腔優美動聽、表演生動活潑,藝術特色突出,兼具北風南韻,流傳西北五省。
《中國戲曲志·甘肅卷》記載:“民勤曲子戲雖稱曲子戲,與甘肅東部、南部以及敦煌一帶流行的曲子戲,實非一脈。”就是确認它是與其他地方曲子戲完全不同的劇種。民勤地處巴丹吉林和騰格裡沙漠之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環境,使得民勤小曲戲在明代中葉開始就流傳到甘肅省武威市、内蒙古阿拉善等周邊地區,在清雍正年間,流傳到了新疆,清中葉至民國,又流傳到甯夏、青海等地,對甘肅河西地區曲子戲和新疆曲子戲的形成發展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民勤小曲戲經過600多年的傳承,知道戲名的有460多種,曲牌有100多種,唱腔有“八調十二腔”。道白唱詞用民勤方言,诙諧通俗(演出展示)。表演帶有地蹦子社火秧歌特色,男角唱時蹦蹦跳跳,跳的歡,滑稽自然;女角善用彩扇、手帕做戲,唱時搖搖擺擺,走的飄,俊美飄逸。有彩扇功、手帕功、十字步、碎步、蹉步、抖肩、頂燈、矮子功等表演技巧。
民勤小曲戲遺産豐富,有很強的包容性,融北方小曲的蒼涼剛健與南方小曲的柔美俏麗于一身。它的起源、發展、成熟和傳承、衰微、複興,典型反映了中國地方戲曲的發展曆史。民勤小曲戲流布于民勤縣城鄉,是當地群衆最為喜愛的民間藝術。
(本文、圖節選自2020.06.01甘肅省旅遊和文化廳《隴上非遺》欄目,原題《聽一段民勤小曲戲,等于吃了一棵“忘憂草”》,作者:樹桐)
題材廣泛的敦煌曲子戲
敦煌曲子戲,起源于敦煌民間,亦稱“小曲戲”、“小調戲”、“老眉戶”等,興盛于清朝末年和中華民國初年,是一份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産。敦煌曲子戲劇目題材廣泛,有神話故事、曆史傳說、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許多作品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久演不衰,為研究千百年來敦煌社會風貌、風土人情、鄉俗民規、婚喪嫁娶,提供了生動、豐富、詳實的資料。2006年,敦煌曲子戲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敦煌曲子戲起源于隋唐、五代甚至更早。敦煌藏經洞出土的遺書中的“敦煌曲子詞”“敦煌變文”和“小調”是敦煌曲子戲的鼻祖,曲子戲是它們的發展。清代雍正年間,敦煌地區大批移民遷入,敦煌曲子戲又吸收了西北秦腔、眉戶以及甘肅各地曲子戲、民歌中的各種曲調,在單一的說唱基礎上,經過與敦煌民間音樂文化的相互融合,逐漸在敦煌發展成了獨有的地方劇種。“東牛西牛兩個旦(花旦),沒有換柱子娈(玩)不轉”,說的就是第二代曲子戲的三位優秀演員,東牛、西牛、換柱子均為藝名,東牛名趙吉德,西牛名王登義,換柱子名高中,此外還有孫家福、沈生财、孫家友、周進錄等人。
敦煌曲子戲的演出形式有舞台演出和地攤坐唱兩種,其中舞台演出俗稱“彩唱”,有文武場和服裝道具,道白用當地方言,表演要求 旦角扭得歡,走得漂,舞蹈輕盈活潑,形象生動, 醜角則需幽默诙諧,滑稽伶俐。地攤坐唱俗稱清唱,不受演出場地的限制,不需服裝道具,隻要唱者嗓子好、唱調準、曲調多、闆路穩就可以入座獻唱。曲子戲劇目題材廣泛,多表現神話故事、曆史傳說及民間社會生活等。
敦煌曲子戲的劇目題材廣泛。有神話故事、曆史傳說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反映各個社會時代的風貌,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敦煌曲子戲自形成後上演的傳統及現代劇目共有71個,到21世紀初,能搜集到已整理保存的劇目有45個,流傳下來的敦煌曲子戲主要有《 小放牛》《老換少》《 磨豆腐》《 繡荷包》《打懶婆》《 兩親家打架》等作品。經常演出的大概有三十多個,其中以《 磨豆腐》《 大保媒》《 八洞神仙》等最為喜聞樂見。
(文、圖來源于“如意甘肅麗鄉行”,原标題:《【非遺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敦煌曲子戲》,有節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