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登的山都有哪些

文登的山都有哪些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9-03 22:57:32

  文登縣志續

  按,初讀《文登縣志》,有些地方不太理解,很多山本該屬榮成,卻列在文登。而《榮成縣志》涉及文登的,志中會特别說明。最近在網友的文章中發現了早期的地圖,才有些明白了,因為當時現在榮成的很多地方仍屬文登。不知道這樣理解是否正确?

  本期發表的,重點是涉及槎山的,資料相當豐富。從遊記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當時的槎山與今天有什麼差别,更有價值的是,當時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是如何寄情山水的,又是怎麼迎來送往的。

  但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水平有限,也沒有看到點注版的縣志,部分内容比較難以理解,特别是類似北槎槎山與南槎佘山為何聯系在一起,敬請行家指教。

  文登的山都有哪些(文登縣志3獨家全文字版)(1)

  娘娘頂在城東南二十裡。山極高峻,頂上有文峰塔,建置無考。洪武間重修。嘉慶戊寅,夏雨連旬,塔複頹廢。道光己酉重修,南海行船者視以為準也。山腰有馬蹄石,石上仙人行迹宛然。其西有古洞,甚幽邃。山下為顧家村,村南山亦有塔,村西即白佛寺,寺南為岱山,有塔,與文峰同。

  鄒山在城東南四十裡,東與牛仙山連,山極高峻,鳥道崎岖,攀緣可上,三面海濤奔赴眼底。山南有鄒山庵,山西有廪生于選墓,即孝子于令淓廬墓(注:服喪期間居住的墓旁小屋)處,墓西北有石方正如幾,舊名馬台石,孝子改名方石,晚年自号方石老人。

  牛仙山在城東南五十裡,即魏書地形志之牛耳山,後改名平山。舊志無名,真人結庵于此,乘牛得仙,鄉人稱為牛仙,因改為牛仙山。唐順之《左編》(注:明代唐順之撰《史纂》六編之一,):王玉陽初居牛仙山,即此。

  石門山在城東南五十裡。《寰宇記》山有二石聳立,高二丈,東西相去一丈,望之如門,即此。《廢铎呓》曰:邑東南有兩石突出平地,高各三尋(注:八尺為一尋),銳端南曲,遙望雅似羊角,迫而觀之,北向作獅子形。《邑乘》所謂石門山也。土人名之曰雙石,周遭地勢平衍,六村環繞,皆名雙石,因石得名也。

  蓬萊山在城東南五十五裡,有龍王廟。

  望漿山在城東南七十裡,山下有望漿寺,古刹也。

  黃華山在城東南五十五裡,古黃華關也,有黃華廟,其西即千八港。

  塔兒山在城東南七十裡,一石突出,形狀如塔,故名。今仆。《廢铎呓》曰:餘村東南十餘裡,有山曰塔兒,形勢不甚高,廣河經其陰,東入于海土為水(?)遂爾壁立山之上,石骨嶙峋,悉出地上,中有高石矗,上圓下方,雅似浮圖,曰塔兒山者,因石得名也。河廣不過數尺,北岸則平沙無垠,幾近裡許。每秋水暴漲,山下深可滅頂,其餘不過及肩。南岸則沒胫(注:小腿)而已。河之北岸,有村曰塔兒山,亦因山命名也。其村雖臨大河,絕不為害,村有數戶,類皆素封(注:無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有某翁者,思築室以廣其居,乃糾合村人共取山石。有長風鑒者止之曰:河伏山下,從未泛濫,以石塔故。若毀石塔,恐河徙無常矣。不聽,鸠工劈石,塔随之仆,毀以築室。未幾,河流北注,岸當其沖,遂成峭壁,高逾尋丈,水至岸崩,村舍半淪于河。于是北徙其居,而河流則屈曲如蚓,南北沖突,毀良田無算,河水去村不過數武(注:沒有多遠),而村亦貧,不能支夫。天地生物各有其用,剛愎者任意毀敗,卒至身罹其災,悔亦無及,若此村者可為殷鑒矣。

  斥山在城東南一百裡,跨文榮兩縣界,亦作赤。金元為鎮,設斥山寨巡檢于此,邑中于氏昔家焉,故曰斥山于。

  《齊乘》《爾雅》雲,東北之美有斥山之文皮焉。蓋以海濱廣斥得名,高門之族居此,有千餘家,東齊于氏皆斥山望也。欽之曾大父(注:曾祖)端叔府君,自斥山徙昌陽,大父(注:祖父)君瑞府君,其仲子也,又自昌陽徙益都,先考(注:指于欽已去世的父親)禮部公嘗命欽,考斥山于氏所出。欽對曰:按氏族略,于氏本周武王子邘叔所封之國,在河内邘城,子孫以國為氏,去邑為于(注:邘城的邘的阝字旁為于),後魏時有自東海随拓拔徙代(注:以代命名的國)改為萬紐于,孝文複為于氏。又有淳于,姜姓之後,唐避憲宗嫌名亦為于氏。此鄭氏之說也,然《史記》文王伐邘書大傳正作于,于蓋古諸侯之國,非始于邘叔也。又夏相時于夷來賓,子欲居九夷,于夷其一也。或嵎、夷之轉,或于國之裔,有奔海濱而君長東夷者,何其族之蕃而世之衍也。斥山之于祖此為的(注:标準、依據)。先君(注:指于欽的父親)颔之。

  黃山在城東南八十裡。山之東頂,舊有石砌龍王廟,建置無考。壁有石碣隻天啟年号依稀可識。國朝康熙五十二年重修。靖海衛廪生常元素撰碑,字亦多剝蝕,略雲廟有奇靈。康熙間有戲于廟者,雷電下擊之,人感其靈,旱乾水溢,有求必應。四十七年,久旱不雨,或以惡祈,又以雷擊之,斃者四人,震驚幾斃者十餘人。惟神作威,故能作福。吾鄉蒙其福而畏其威,焚香設奠,爰(注:于是)作新廟,以示久遠。

  鐵槎山在城東南一百二十裡。《齊乘》:鐵槎山東連斥山,甚奇秀,圖經弗載,豈古與斥山為一與。《欽定皇輿全覽》:鐵槎山相連九頂,南瞰大海,絕頂大石之上,有龍窩龍迹,有龍池,池水大旱不乾。有清涼頂、千真洞。山東有石名曰上天梯,以手拂石方能行,年久手印入石寸許。東頂有雲光洞,即王真人修煉處。東南有雲蒙山,山下有水簾洞,洞内有二石珠,每遇将大風,雨珠蕩激響如雷,土人以蔔陰晴焉。每歲元旦,水退可步至洞門外,窺之窅(注:yao,深遠)然無際,洞門題“水簾洞”三字,大如鬥,過日則水勢洋洋,怒濤洶湧,舟人隻遙望之,非飛仙不能至也。

  明常康鐵槎山詩

  群峰簇翠五雲中,眼界橫收六宇空。

  山對鳌頭開貝阙,水環螺髻現珠宮。

  龍藏古洞風雲合,人泛仙槎霧雨濛。

  幻迹三山誰慣見,登臨缥缈盼仙翁。

  按,鐵槎山又名北槎,高一千八百十九尺,與江南佘山相對,謂佘為南槎,此為北槎,見《海防津要表》。餘每赴京返煙台,恒聞船客舟子常言,以望見南槎,北槎為将至雲。

  注:鐵槎山位于山東榮成市南部黃海之濱,主峰海拔539米。而佘山則位于上海市松江區,西佘山海拔100.8米,東佘山海拔72.4米。雖然徐霞客和康熙帝曾到過此地,但海拔太低,況且兩地直線距離就達700公裡左右。為何将如此距離的兩座山聯系在一起,待考。另外,既然是“每赴京返煙台”,如何能“以望見南槎,北槎為将至”?

  邑人宋啟元遊槎山記

  槎山為大東勝迹,距縣城百餘裡。餘髫齡(注:幼年)時聞諸父老曰,此巨觀也。邑士大夫及四方來遊者,每杖履過焉。餘聽其言,辄神往,及聞此山佳景多踞險絕,遂逡巡不敢前。己醜春,邑侯尚企望約餘同遊,時并辔(注:bing pei,并駕齊驅,指同行)者,邑人劉月坡、叢邃衷也。初夕(注:指頭天晚上)宿黃山,叢丹山、邵函三至,于聖水、于籬瞻、于阿輔至,靖海常凝祉又至。

  次早抵山下,從山之東北徑登焉。巋嶻(注:kuī jié,高峻)嶙囷(注:lín qūn,山勢盤旋),上挺修林,懸泉飛灑,密蔭沈沈,娛心快目,此焉其極。自麓至颠,約十裡有奇。履一徑曰,摩挲佛。側身似海畔,仰面有蘿(注:爬蔓的植物)叢。佛立深崖,人攀滋懼。轉一徑曰,上天梯。盤空鳥道(注:險峻的山路),岩石接天,行者披汗,佥(注:qian,都)曰憊矣。猶堅厥(注:代詞,其)骨力,循階以升。餘觸景興思,攝衣(注:提起衣襟)遲遲(注:指時間很長)至山椒(注:山頂),殿宇剝落,蒼鼠竄瓦,後則石壁峭立,藤挂如帷。昔有修煉于斯者,以缽鏟石成洞,不瓦不椽,缽痕四壁,内镌千佛于上,名千真洞。尚公诏(注:告訴)餘與聖水(注:于聖水)對弈于石屋中,此時兩人不言,頗有今古一局之感。洞之東南有仙人禅室,僅存圮(注:pi,毀壞)址,丹竈(注:煉丹用的爐竈)、石髓(注:石鐘乳,古人用于服食,也可入藥)、玉笥(注:yù sì,華美的盛衣食之竹箱,傳說的玉筐)、神書,杳然不可問。徒向邱岑(注:小而高的山,崖岸)上,延伫(注:久立,久留)白雲耳。散步而南二三裡,登清涼頂,高居諸峰之首,佛閣半間,雲根為牆,海水落眼前,天光搖空碧煙籠,帆影瀾逐凫飛,極目四望,不知有人間世也。反憩(注:休息)道人方丈(注:道觀中住持住的房間)内,須臾,步殿外,登古塔,遙見西岫(注:xiu,指西面的山)上,夕晖半落,流霞啼鳥,客劇飲歡甚。餘危襟倚塔,長嘯高吟,山鳴谷應,睹塔迹之殘落,為之感廢興焉。諸同志告辭,餘低徊留之不能去。月坡(注:劉月坡)攜餘寝煉士定所。月出峰頭,寒砌蟲吟,潮聲汨汩,如生枕上,蜍光(注:指月光)明滅之下,有翩翩羽衣子(注:指仙人)持缽長跪,俯仰作态達旦不辍。餘亦清興飄然,置身于昆侖元圃(注:指仙境)中矣。次早将歸,尚公語餘曰:殿西有藏仙洞、九龍池,覽未竟,其奚歸?随衆适洞,所見一石路橫,僅二三尺,上摩青霄,下臨無地。好事諸少年,手引蘿石,縮足懸空而過。入則四面如堵,可藏人百餘。居民曰,此避兵所也。龍池較此洞尤峻險,尚公呼之同登,餘謝不能,強之,乃登。鏡石(注:光滑晶瑩能反映人、物形象的石頭)為階,滑難駐足。及巅,東西石坡橫二三步,欹斜如屋脊狀,南北夾岸,下視萬仞,上抵龍池丈餘。登者佥倚人臂作梯,層累而上。餘幾失步,阿輔亟掖之乃免。入山二日,從山之西路旋焉。過石穴,長一裡餘,非工非匠,結構天然,晝晴而陰,磴滑不雨。前步數裡,石屏削成,澗水潺潺。凝祉主觞政(注:shang zheng,民間飲酒時一種助興取樂的遊戲)留飲,席地而坐,書詩于石,興闌人歸。

  過高村,計回縣,聖水輩強邀之,宿大水泊宴阿輔竹月齋。會縣署報胠箧之變(注:為撬開箱箧,後亦用為盜竊的代稱)。尚公錯愕,猝然而散。嗚呼,一日之間,聚散憂樂,有數存焉,未可強而緻也,而況于關天地之運,會系生人之遭,逢尤其大且遠者乎。援筆記之。

  邑人呂肇齡遊鐵槎山記

  乾隆乙未七月二十三日,餘以事過河口村。村距鐵槎僅三裡許,友人劉墨林邀餘往遊。因與其西席(注:賓師之位,即老師)李雲友攜榼(注:ke,古代盛酒或貯水的器具)同行。行半裡,茅舍蕭然,滿庭竹樹,則張道士所居也。匆遽不暇流覽,徑取道以往。由山之東麓扪(注:按,摸)蘿陟磴,層累而上,其山石之競起者,獨豎者、直折者、橫裂者、凹者、凸者、罅(注:xie,裂縫)者、隧者,形勢奇詭,莫可名狀。自朝至於日中,才得履山腰。由此而南,山益峻,徑益狹,峭壁萬仞,镌二石佛於其上,名曰摩佛頂。下臨深壑,不知幾千丈。予懼蹈昌黎(注:似指韓愈,其描寫山川詩句向來奇險)之号,心悸欲還。同遊慫恿之,遂複整饬行,鰧(teng)與鷹鹜(wu,野鴨)争線路,并股酸哀,凡曆數十石級,方敢施施而行。行裡餘,再逾小岡,乃見清涼頂。頂之下,地勢平廠,周遭十餘丈,玉皇殿在焉。殿之陰,則千真洞。洞上龍池,深莫能測,右折而下,則舍身台, 台畔古甃(zhou,井壁,砌磚),冬夏水恒沸湧。當茲秋風飒爽,披襟下視,海波激蕩,舳舻銜接,繡陌(注:秀麗如繡的城鎮)村煙,樵歌漁唱,莫不回巧獻技于萬峰之下, 此殆天作地生,以開偉觀者與。因浮白(注:浮:違反酒令被罰飲酒;白:罰酒用的酒杯。原意為罰飲一滿杯酒,後亦稱滿飲或暢飲酒)狂歌,率成七古,疥(注:刻的謙詞)于壁,以資來遊者一噱(注:笑)焉。

  行行東海上,計程剛百裡,鐵槎當我前,欲往昧所指,幸此一二同好人導我前路。河之滣(chun,水邊)入山,陰風冷毛發。

  三裡五裡披荒榛,沓障纡回飛粱架。

  嵌壁天光通一罅(注:xia,裂縫),欲上不上意踟蹰。

  怕學退之(注:韓愈,字退之)号太華,轉思靈境不虛來。

  寶宇巍峨舍身台,登登如聞風霆吼。

  九龍池上蒙霧開,宛轉磴道一線度。

  谾(hong,山谷空深的樣子)壑通明洞天露,中有百千石真人。

  精英常為衆靈護,緣崖更造清涼峰。

  日氣凄懔同霜冬,群山羅列盡低伏。

  似屏似笏難形容,西望二勞北員峤。

  目力直窮扶桑東。

  籲嗟乎青鬓已斑白

  晝苦短陋彼向平遊,

  尚為昏嫁緩丈夫,生不釣利更弋名。

  八荒九垓随所經,恨不插羽上霄漢。

  仰首倒扪辰與星,劃然長嘯煩襟滌,

  一脫纏纖放羁靮(注:di,控馬的缰繩),

  共君伯雅浮酒鱗,新詩濡墨題青壁。

  但取快意人莫嗔,留此欹(注:qi,傾斜不正)側歸鴉迹。

  回路俯瞰大海濤,茫茫晚潮初月白。

  注:因學問淺薄,對本詩的短句有些困難。行家如看到,敬請賜教。

  靖海宋雍登槎山詩

  不入此山久,重來興欲迷。

  雪殘幽徑滑,天遠數峰低。

  落日晴光滿,浮雲海色齊。

  扁舟如可泛,更在暮潮西。

  萊陽董樵次宋伊水槎山韻

  十載重遊客,桃花渡未迷。

  天随青海闊,雁入暮雲低。

  高下山惟石,晴陰晝不齊。

  朝來從杖履,又過九峰西。

  董樵雲光洞詩

  山水真佳事,尋常不易經。

  人來虛勝地,吾意結茅亭。

  懸榻低雲樹,開窗近鬥星。

  修篁風細細,留待月明聽。

  會稽何漣遊鐵槎山詩

  峰影與雲連,乘槎直上天。

  蒼藤攀絕頂,黃葉下飛泉。

  苔藓龍池畔,煙岚蜃氣邊。

  偶然謝塵事,來訪洞中仙。

  邑人于觀貞鐵槎紀聞詩

  我聞西頂道,半腰天梯陡。

  手扳摩挲佛,擦崖跷越走。

  一蹉千丈崩,目閉心跳口。

  最上兩重殿,穿井水清浏。

  不謂萬仞颠,乃見乳窦剖。

  迤北千真洞,辟始王仙手。

  屈數或逸三,幻猜不容扣。

  延闊四丈餘,圓石屏遮後。

  次接九龍池,龍窩疑若有。

  其餘諸石怪,哆口牽俚醜。

  窟窿與夾闆,诘曲通戶牖。

  石牢尤最下,說石皆非取。

  極高清涼頂,三石像傳久。

  叩乃應銅鳴,不似瓦拊缶。

  每逢夏四旬,香會進岱母。

  緣東魚貫上,牽挽憊肩肘。

  竣事下西阪,阪險屢盤蹂。

  踞沙滑以趨,迅類杵投臼。

  東頂洞雲光,仙竈蕪沒帚。

  處一昔煉燒,丹成升谒鬥。

  再南号雲蒙,深洞沈海黝。

  舟行或見字,水簾題門首。

  元旦水可退,石珠驗風吼。

  此皆山别派,不列鐵峰九。

  朅來适八月,草深蟒蛇蟉。

  否則峭卓錐,骨秃松杈朽。

  既莫磐登陟,那徧署吾某。

  聊複采此異,垂紀比山壽。

  邑人林鐘岱遊鐵槎山詩

  青山欲倒東南傾,萬山辟易滄海裂。

  誰架孤槎橫地來,九頂撐空色如鐵。

  我行欲到望轉迷,群峰高出中峰低。

  倏從地底穿絕澗,更向石窟攀天梯。

  盤回千轉度平嶺,仰視複與蒼溟齊。

  懸厓欲堕不可蹑,直上惟有垂藤接。

  伏行兩股幾不支,下臨冥洞心膽懾。

  線路直共鷹隼争,扪蘿翻羨猿揉捷。

  忽爾中峰落半天,岸花野草争鮮豔。

  開士幽居踞其下,寶幡高倚天風懸。

  舍身之台憑危岫,絕壑陰森山骨瘦。

  胥靡不登昌黎号,陰風獵獵鳴石窦。

  俯瞰大海起橫波,混沌一氣空宇宙。

  深山日暮遊人多,更尋古洞窮岩阿。

  峭壁崚嶒一萬丈,谾豁石室如蜂窠。

  千真傳神在阿堵,龐眉虬目堆青螺。

  夜靜露下侵鴛瓦,長空忽見清光瀉。

  翹首驚異天欲明,回顧月在千岩下。

  須臾高出到山腰,星鬥曆曆皆堪把。

  陡起烏雲青天陰,星月黯淡煙雨深。

  龍池欲上不可得,中峰已沒何處尋。

  四顧滉漾翻雪海,匆匆囁履下遙岑

  西路陡絕挂層嶂,古磴盤迂入煙瘴。

  出入高下不見天,卻從石底行石上。

  緣坡小憩雨聲收,群峰競綠遙相向。

  日夜所閱竟不同,俯仰頓覺增惆怅。

  何時攜得驚人之,句來共登絕頂排。

  雲開西極鹹池東,若木淋漓墨沈飛。

  蒼厓丈夫行當逍遙遊五嶽,局促轅下胡為哉。

  君不見,茫茫碧海接天漢,漢使乘槎去複回。

  按:由于理解能力有限,本詩的最後幾句無法斷句,待行家指點,或看到點注版後再糾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