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火鍋
滿族先民們長期生活在廣袤的白山黑水之間,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生産、生活習俗。滿族的飲食習俗,是随着滿族曆史年代、社會生産、經濟條件的變化而形成和發展的。捕魚、狩獵、采集是他們的主要生産方式,魚類、獸類、菌類及野生植物則是他們主要的食物來源。滿族人民在飲食上展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饽饽、酸湯子、火鍋等極具民族特色的食品,都深受滿族人民的喜愛。
音頻
li
曆
shi
史
qi
起
yuan
源
滿族火鍋的起源與發展
火鍋在我國已有1900多年的曆史了。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就有關于重慶火鍋的記錄,曆代王朝也有火鍋食用方法、使用器具的相關記載,但火鍋真正興旺起來,是在清朝。
在《清稗類鈔》中有載:“京師冬日,酒家沽飲,案辄有一小釜,沃湯其中,熾火于下,盤置雞魚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鍋’。”
火鍋在滿族先民中已有上千年的曆史。早在金代,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獵時架火燒陶罐,用雞湯煮食鹿、狍肉片的飲食風俗。塞外高寒,往往邊燒邊吃,這便是火鍋的雛形。後來,随着金屬用品的廣泛應用,火鍋正式誕生,成為女真人行軍出獵的随行炊具。後因漁獵生活的穩定,發展用銅鍋炭火,用來涮食各種肉類。
滿族火鍋的代表
今日北方的涮肉,原名實為“野意火鍋”,是随清兵入關而傳入中原的。據舊《奉天通志》記載,野意火鍋的食法是:火鍋“以錫為之,分上下層,高不及尺,中以紅銅為火筒着炭,湯沸時,煮一切肉脯、雞、魚,其味無不鮮美。”
最具代表性的滿族火鍋
最具代表性的滿族火鍋有天上鍋、水中鍋、野味火鍋和酸菜白肉火鍋等。
天上鍋
即飛禽鍋,以飛龍為上品。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上驢肉”,“龍肉”指的就是“飛龍”,“飛龍”為滿語,學名為樹雞,是盛産于興安嶺山林中一種較小的飛禽。“飛龍鍋”的湯汁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世上罕見的珍馐。
水中鍋
酸菜白肉鍋
宮廷盛宴
滿族起源于東北,所以整個冬季大約3個月的時間,每天都會吃火鍋,一直到正月十六,撤去火鍋換上砂鍋。
康熙第一次舉行千人大宴,賦《千叟宴》詩一首,故得宴名。千叟宴最早始于康熙,在清代共舉辦過四次,其中康熙兩次,乾隆兩次。
相傳,乾隆皇帝于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5個,應邀品嘗者達5000餘人,成了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這在宮中的飲食史上,十分罕見。
shi
食
yong
用
fang
方
fa
法
滿族火鍋至今仍保持其傳統大沿火鍋,鍋沿上可放麻醬等各種小菜,鍋内湯中加酸菜、肉片,衆人圍坐而食,四季皆宜。
現流行的滿族火鍋,更具特色。即把白肉、血腸、酸菜、粉條做好後,把鍋端上餐桌,桌案上有一自動開合的圓闆,将其取下,坐上火鍋,把燃着炭火的火盆放在鍋下,将火鍋中的雞湯用木炭火燒開後,加入元蘑、蝦仁、螃蟹、酸菜等,再将切成薄片的豬肉、牛肉、羊肉,放在滾沸的湯中涮熟。每人一個醬碟,内放韭菜花、腐乳、辣椒、油、味精等調成的調料,蘸着佐料食用。肉片吃起來鮮嫩可口,别具風味。
滿族火鍋選用食材考究,富含營養物質,通過煮、炖、焖、煨等烹制方法控制火候,吃起來肥而不膩,鮮而不懈、淡而不薄、口味醇厚,具有香、鮮、滑、嫩等特點,頗具滿族特色。
制作湯底
制作配菜食物
現在在中國,吃“火鍋”已是家常便飯。無論寬敞的大街,還是幽靜的小巷,随處可見“火鍋”字樣的招牌。即使足不出戶,人們在家中也能吃上味美适口、鮮嫩誘人的火鍋。
滿族火鍋
随着時代的變遷,人們對傳統的滿族美食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不論是制作工藝還是風味的改良都有了很大的進步。然而,一直傳承下來的傳統制法和最初的味道卻一直初心不變,帶着老滿族人最溫暖記憶,作為最地道的滿族傳統美食一直傳承下去。
來源:白山市長白山滿族文化博物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