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韓愈恥學于師

韓愈恥學于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10:51:32

《馬說》

唐. 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恥學于師(祇辱于奴隸人之手)1

《馬說》寫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阍人辭焉”。盡管如此,韓愈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節度使董晉、武甯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采納。後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郁郁不得志。

《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并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裡馬的遭遇,提出事實,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虛詞(語助詞、感歎詞和連接詞),體現出一唱三歎的滋味和意境。伯樂的典故幾次被韓愈引用(見韓愈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可見韓愈命運的坎坷。

此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和層層深入的結構方式。先從正面提出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說明伯樂對千裡馬命運的決定性作用,從千裡馬和伯樂的依賴關系出發,說明千裡馬被埋沒是不可避免的。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别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的發洩。

韓愈恥學于師(祇辱于奴隸人之手)2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禦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曆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讨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谥号“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将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轼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韓愈恥學于師(祇辱于奴隸人之手)3

編輯整理:清風劍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