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糧食安全真正龍頭

糧食安全真正龍頭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7 22:43:48

糧食安全真正龍頭?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糧食安全真正龍頭?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糧食安全真正龍頭(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1

糧食安全真正龍頭

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人民幹好這件頭等大事

9月23日,秋分,我國将迎來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放眼長城内外、大江南北,稻浪随風起伏,玉米長勢喜人,田野上鋪展着豐收的圖景。

糧穩天下安。今年在四川考察糧食生産時指出:“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烏克蘭危機、極端天氣頻發等背景下,我國夏糧實現增産,秋糧克服多重挑戰,豐收有基礎、有希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帶領億萬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

今年糧食問題備受關注。國際糧價高位波動,農資價格大幅上漲;去年秋汛造成我國三分之一的冬小麥晚播、長勢複雜。糧食壓艙石能否穩得住,直接關系經濟基本盤。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強調,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要未雨綢缪,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内、确保産能、适度進口、科技支撐。

14億多人口要吃飯,這是中國最大的國情。

黨的十八大以來,三次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對“三農”工作和糧食生産、糧食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圍繞“三農”工作闡釋了五方面重大問題,将“确保我國糧食安全”放在首位,強調“我國是個人口衆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部署,強調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

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圍繞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在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方面,指出:“我反複強調,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今年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糧食和重要農副産品供給充裕功不可沒,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

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從2013年至2022年,連續10個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三農”工作,圍繞抓好糧食生産和糧食安全采取了一系列舉措。

糧食生産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

為做好今年糧食生産,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中央财政分三批累計下達補貼資金400億元,緩解農資價格上漲帶來的種糧增支影響;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分赴田間地頭,推動小麥促弱轉壯;農業農村、水利、應急、氣象等部門加強會商和預警、因地制宜抗旱減災……

春去秋來,夏糧産量在去年高基數上再增産,秋糧豐收在望,有力檢驗了我國的糧食綜合生産能力,證明了我國有措施、有能力确保糧食穩産增産。

10年來,各地各部門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加快良田建設,完善水利基礎設施,推動現代種業和農業機械化發展,構建保障機制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有關部門制定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規定配套考核辦法,推動糧食主産區、主銷區、産銷平衡區共同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各地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走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之路。

10年來,我國糧食産能再上一個千億斤新台階,越來越多綠色優質糧食産品擺上百姓餐桌。2021年糧食産量連續第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3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國家倉廪充實,為經濟社會行穩緻遠夯實了根基。

“确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秋日的松遼大地,金風送爽,豐收在望,洋溢着黑土地的芬芳。吉林省梨樹縣梨樹鎮泉眼溝村,路邊“田長制”公示牌高大醒目、内容清晰:從縣級總田長到鄉鎮田長再到村級田長,姓名、職務、聯系方式、職責、目标,一目了然。

東北是世界主要黑土區之一。2020年7月,踏上梨樹縣的黑土地,在一片玉米地裡同農業專家細細攀談,深入了解黑土保護的“梨樹模式”。

語重心長地說:“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留給子孫後代。”

民以食為天,糧以地為本。我國耕地家底并不豐厚,占世界9%的耕地,要養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關系緊張是基本國情。

深刻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農民可以非農化,但耕地不能非農化。如果耕地都非農化了,我們賴以吃飯的家底就沒有了。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再次強調,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中央要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确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嚴格落實黨中央要求,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2019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修改土地管理法的決定,“永久基本農田”取代了原來的“基本農田”,體現了永久保護理念。

去年12月,自然資源部通報100起涉刑土地違法案件,涉及31個省區市,包括企業法人代表、投資者等160餘名自然人入罪獲刑。

耕地保護,既要守住紅線,也要提高質量。

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建設高标準農田是一個重要抓手,要堅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設标準和質量,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産穩産。這個決心一定要下,該拿的錢一定要拿!要把黑土地保護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把黑土地用好養好。

東北黑土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産基地,糧食産量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糧食商品率高,是保障糧食市場供應的重要來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今年6月,我國第一部國家層面的黑土地保護法誕生。從初審到三審通過,“小快靈”的立法實踐僅用半年時間。除了為黑土地保護立法,各地還加強土壤監測、設立“田長制”、采取保護性耕作方式、增施有機肥,多措并舉守好大糧倉。

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以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土地複墾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為核心的耕地保護法治體系;民法典、刑法對耕地保護進行了明确規定;加快制定中的糧食法也強調耕地保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推進高标準農田建設,建成了一大批旱澇保收、高産穩産的優質良田。到今年末将累計建成10億畝高标準農田,穩定實現1萬億斤以上糧食産能。

“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指出:“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國農業科技進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闆,其中最大的短闆就是種子。種源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強調,加強良種技術攻關,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今年4月,到海南考察,第一站就來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的“大腦”——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說:“隻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早在4年之前,就來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沿着田埂走進“超優千号”超級水稻展示田,聽農業科技人員講稻谷。聽到我國科研人員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屢創世界水稻單産最高紀錄,十分高興,指出“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被列為“十四五”開局之年要抓好的八大重點任務之一。會議提出,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産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2022年3月,新修改的種子法正式施行。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迹。

一系列重大部署為種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護、突破性品種選育、前沿育種技術研發……各個環節久久為功,我國現代種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推動更多良種走向沃野。

如今,我國形成了以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為核心,96個制種大縣和120個區域性基地為骨幹的種業基地“國家隊”,國家級基地供種保障能力提高到75%。節水小麥、優質水稻品種選育取得新突破,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保證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科技賦能種業發展的同時,也在農機農藝、農業技術推廣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

新修的排水溝渠開闊通暢,田間還配備了小型氣象站和土壤墒情儀;農民打開手機通過“雲上巡田”,就知道莊稼缺水還是缺肥;掃一掃二維碼,城裡人可以查到自己吃的糧食長在廟前村的哪塊地……在國家級制種大縣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的五溝鎮廟前村,萬畝良田正在孕育着新的收獲。

10年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7個百分點,超過61%;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别超過97%、90%和85%……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有力保障糧食産量連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要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

“真沒想到!會給我一個普通農民回信!”今年6月27日,給安徽省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回信,讓這位當地種糧大戶很意外,也很感動。

11年前,到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考察時,曾向徐淙祥和鄉親們了解小麥種植情況。今年夏天,徐淙祥給寫信,表達了繼續做好農業研發推廣工作,帶動更多農民多種糧、種好糧的決心。

在回信中說,這些年,黨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産的政策舉措,就是要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

一紙書信,展現了對億萬農民的深切關懷和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

保障14億多人的糧食安全,必須回答好誰來種地的問題。

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到農村調研,在很多村子看到的多是老年人和小孩,年輕人不多,青壯年男性更是寥寥無幾”“農業後繼乏人問題嚴重,這的确不是杞人憂天啊!”

在這次會議上,強調,“穩定發展糧食生産,一定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産區抓糧有積極性。這方面,既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也要加強政府支持保護”“怎樣實現農民增收和糧食增産同步發展?這是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現在,糧食生産一大軟肋是生産成本偏高,解決辦法還是要創新經營方式,要培育好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适度規模經營,健全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把一家一戶辦不了、辦起來不劃算的事交給社會化服務組織來辦。

落實重要指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出台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穩步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水平,完善稻谷補貼、玉米大豆生産者補貼等政策,推動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現主産省産糧大縣全覆蓋,讓農民種糧能獲利、多得利。

我國加大力度支持農民教育培訓,構建高等農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協同發展格局,以培育計劃為抓手,每年培訓農民達到100萬人,農民總體素質明顯改善。

近些年來,各地創新經營方式,培育好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适度規模經營,加快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将先進适用品種技術裝備和組織形式導入小農戶,培育95萬多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帶動小農戶超過7800萬戶。

為了給農民吃上“定心丸”,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确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政策,提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2018年12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入法。這項重大制度創新,為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推動糧食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築牢了根基。

保障14億多人的糧食安全,既要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也要讓節約糧食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一直高度重視節約糧食,圍繞浪費糧食問題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多次強調要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推動建設節約型社會,并以身作則在全社會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新風尚。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不斷加大厲行節約力度,取得積極成效。2021年10月,中辦、國辦發布《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明确到2025年,糧食全産業鍊各環節節糧減損舉措更加硬化實化細化,推動節糧減損取得更加明顯成效。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金秋時節,希望的田野彌漫着豐收的氣息。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億萬中國人民辛勤耕耘、不懈奮鬥,一定能夠牢牢守住糧食生産和糧食安全“國之大者”,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記者于文靜、王立彬、高敬、胡璐)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23日0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