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淳熙三年春,理學家朱熹回到家鄉婺源縣(今江西婺源)為先人掃墓,順路在三清山上遊學。在三清宮休憩時朱熹心有所悟,有感而發作《觀書有感二首》,今日先讀其中最為經典的的一首,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
朱熹
觀書有感•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詩題顧名思義,主旨是談論讀書體會、講道理,是較為少見的議論題材,類似作文中的“議論文”,難得的是句句落到實處寫景,句句都飽含深刻哲理。
“方塘”又稱半畝塘,位于尤溪縣鄭義齋館舍内,是朱熹出生的地方,朱熹過世後宋理宗賜名“南溪書院”。“渠”指方塘之水。
跟随朱熹的視線,腦海浮現出的畫面:
後院有個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宛如一面鏡子那樣展現在眼前。天空中的霞光與浮雲倒映在池塘中的影子不停地來回移動着,仿佛是獨自徘徊的人。
要問問這方塘的池水怎麼會如此清澈呢?因為有那永遠不會枯竭的源頭存在啊,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呢!
詩的前兩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方塘不大但池水清澈,倒影看得很清晰,表面上描繪一幅清新自然的風景,實則暗含禅機,宛如心靈的洗滌。
方塘之水為何能清晰見到天光雲影呢?原因是水清、水深。結合詩題,我們輕易可以将這半畝方塘當作翻開的書本,因為“池水清澈”人們讀書時理當以書為鑒,領會書中的精華,在不斷地“徘徊”中明得失,省自身,從而邁步走向正确的道路。
詩的後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朱熹發出的疑問,如何去保證池水澄澈,不會因太淺而變得渾濁?言外之意不如說是如何保持内心的澄澈,不受污染腐蝕,始終認清本來的面貌。
“清”字不止表示清澈,還暗含水的“深”。方塘指書本,池水指書的内涵,詩意可以理解為:為何我們腦海裡能夠呈現出這般清晰的影像呢?原因在于人們不斷地讀書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後,文思如泉湧,靈感自然而然地爆發出來,那些個煩惱和難題便能迎刃而解。
“源頭活水”表意是給池塘注入生機,更深一層比喻人生需要不斷地學習、探索和實踐,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永遠保持生機與活力,因為太過腐朽會被淘汰的。
朱熹堪稱是南宋學識最為廣博的第一人,他的讀書體會言簡意赅,并不執着于說書中有多好,而是借助眼前生動形象的實景展開議論,以問答形式揭示深刻的哲理。告訴世人:唯有不斷接受新鮮的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個人的進步。
讀書使人進步。多讀書,多思考,做個有靈魂、有思想的人。
我是@晴空莽莽,閑來讀詩,偶有所感,感謝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