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普比”是指高中階段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結構比,或者說是類别比。《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要以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保持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體相當,擴大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職普比大體相當”是國家推行的保持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統籌、協調和均衡發展的一項基本政策,對于保證我國整個教育結構的優化、教育類别的完善、教育體系的建構以及該體系培養出的人才結構的合理性,都具有重要意義,且體現着先進的職教理念。筆者認為,在今後較長的一段時間内,“職普比大體相當”必須予以堅持。
1“職普比大體相當”體現了均衡發展理念
教育是為社會發展進步提供人才保障的事業。人才是由不同層級和類别的人構成的豐富多元存在。這種存在總體上可以劃分為職業人才和學術人才兩大類,分别由不同層級的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予以承擔。“職普比大體相當”,即是對兩類人才數量需求的寬泛界定,它體現了協調與均衡發展的理念。因為“大體相當”就是“基本相當”,就是“總體相洽”。均衡發展,不是半斤八兩、平分秋色,不是一刀切地強求一定要達到職普比1:1,它完全可以是一個區間、一種相适的範圍、一個可接受的外延的包容,而且這樣的均衡往往是真實的,無須兌水摻假的。
2“職普比大體相當”體現了協調發展理念
“職普比大體相當”政策設計的核心意涵和目标指向,在于引導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協調發展。協調發展是指教育本身及教育惠及的各領域實現有序性、互補性的共同發展;而衡量協調與否的根本性指标是适應性。就是說,“職普比”究竟是否“大體相當”,不是職普比本身說了算,而是要從它是否适應經濟發展需要,适應教育形式和類别的多樣化需要及體系建構的完善幾方面入手。
第一,外适性協調。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它是推動生産力、造就勞動者的教育,是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原動力之一。職業教育隻有适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才能證明它的“大體相當”比例是協調的、與經濟發展相适應的。所以,職業教育必須在與經濟互動的外向适應中凸顯其服務功能和存在價值。第二,内适性協調。這是指職業教育自身的結構優化、體系完善。因為普通的學科教育是一個完備的體系,有着升學有路、縱向到頂的發展空間。職業教育則存在體系殘缺,上有“天花闆”、前有“斷頭路”的問題,這也是實現“職普比大體相當”的很大的制約因素和體系性障礙。所以職業教育要想實現“職普比大體相當”,必須做強、做優、做特,并建構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才能實現内适性協調。
3“職普比大體相當”是一種柔性規範理念
當下職教界有些人認為,“職普比大體相當”是一種人為強制幹預政策,有過當之弊。筆者則認為,如果強行要求職普比達到1:1,則的确有政府過度幹預之嫌;但若指責“職普比大體相當”亦如是,就不免過于牽強。客觀來看,“職普比大體相當”的制度安排是一種柔性的規範和約束機制,有很大的彈性空間。它并沒有強制要求非得達成怎樣的剛性指标。
研判可知,“大體相當”是一個靈活、寬泛的概念,是一個有彈性的區間,沒有用精确的數據和指标來限制人的回旋空間,也沒有用過度的約束手段來“制造”職普雙方的不滿和矛盾,甚或引發對生源的惡性搶奪,導緻“零和”的博弈結果。“大體相當”是一個動态、變化的概念。動态變化是說“職普比”不是一個恒常不變的固定比值,而是與經濟發展的程度呈正相關,反映的是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和動态調适過程。當人才需求量大時,6:4可被認定為大體相當;反之,4:6亦無不可。對高中階段教育而言,大體相當是一個最基本的設定,是對職業教育規模和數量的最底要求。
4“職普比大體相當”彰顯以人為本的理念
當下有不少人認為,強調“職普比大體相當”是有違人的選擇意願、不以人為本的。筆者的觀點恰恰相反。教育是賦予人知識并培養人的能力和個性的活動。以人為本的教育一定是因材施教的分類性教育,一定是符合人的能力發展和個性發展的教育。人的存在是有禀賦、才能差異的。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組能力,即八種智能。由于智能結構不同,有的人擅長抽象思維,有可能成為學術專家;而職業教育的學生更擅長形象思維,更有可能成為技術型、技能型、技藝型的人才。就是說,教育者必須分類施教、因材施教。倘若無視這種智能差異,讓學術性能傾向的人讀職中,或鼓勵職業性能傾向的人去升學,這難道是以人為本嗎?再者,以人為本的教育是順應人的個性和能力發展的教育。杜威說:“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格。”蔡元培也曾指出:“與其求劃一,毋甯展個性。” 最好的教育是個性化的教育,其本真在于“順木之天以緻其性”(柳宗元),随物賦形,尊重個體生命成長的“這一個人”。而真正的個性化的教育一定是在尊重學生學習意願,符合學生學習興趣,順應學生能力特長的基礎上培養出來的。
設若我們取消“職普比”規範,鼓勵學生都去盲目地升高中,那樣必然會剝奪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扭曲一部分學生的才能和個性,使一部分學生在學業失敗和命運弄人的感慨中品嘗人生的苦果,還談何以人為本。所以,制定一個“職普比大體相當”的規範,讓适合學技能的人去上職中,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總之,“職普比大體相當”的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體現了一種均衡、協調發展的理念、包容的智慧和以人為本的情懷,是一種既着眼當下,又關乎今後較長一段發展時期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持續發展的客觀允當的政策,應當給予肯定和點贊。
作者:張健,原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職教研究所所長、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主編。安徽省職成教學會學術委員,教育部中國職業教育中心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來源:河南教育職成教
本文發表于《河南教育》(職成教)雜志
2019年第1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