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亞瓊 本報通訊員 陳傑婷
7月20日,受持續強降雨影響,京廣線新鄉至安陽區段發生水害,運行于此區間、由武漢客運段擔當值乘的武昌至北京西的Z38次列車晚點長達18個小時。
車窗外暴雨侵襲,洪水洶湧,車廂内旅客焦急不安。此刻,列車乘務員們正穿梭于車廂之中,傳遞信息、端茶送水,忙碌而有序。
因Z37/38次列車無餐車,旅客無法正常就餐,随着晚點時間的加長,部分老人和孩子開始喊餓,用餐成了難題。這趟列車四組值班員李琴、乘務員王玲了解到這個情況後,立即把自己在北京購買的零食拿給旅客吃。列車長李景娥在高邑站自行聯系了車站值班員,采購了60箱方便面和20箱礦泉水,并冒着大雨帶領車班乘務員将物品扛上車,發放到旅客手中,以解燃眉之急。她們細心的服務得到了旅客的稱贊。
與新中國同齡,紅旗插遍全車廂
在京廣鐵路大動脈上,有一趟與共和國同齡的紅旗列車:Z37/38次列車。這趟列車黨支部曾獲得過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多項榮譽稱号。1949年11月,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北京至大智門(位于武漢市江岸區)間開行了137/138次列車(Z37/38列車的前身)。後來,這趟列車先後更名為37/38次、K37/38次、T37/38次列車,2004年定名為Z37/38次列車。
上世紀50年代,137/138次列車上有一位又紅又專的列車長——駱琴明,從1953年當乘務員起,她一直在這趟列車上工作。本着“幹一行愛一行”的樸素理念,駱琴明在工作中總結提煉出“全面服務、重點照顧”的工作經驗,得到廣大旅客的贊揚。後來,鐵道部把她的工作經驗和方法納入了客運政策規章。
駱琴明經常說:“黨是指路明燈,離開了黨的領導,幹工作就像失掉舵的船,沒有前進方向了。”在擔任137/138次列車長期間,她還同時擔任列車黨支部書記。工作中她有一個習慣,出乘前到客運段黨委、客運指導室談談工作,返程後也要去彙報情況。
駱琴明在車班裡提出了“政治思想上車,紅旗插遍全車廂”的口号。在她的号召下,車班在勞動競賽中不但比工作,而且比思想,使137/138次列車工作人員的思想覺悟不斷提高。
上世紀50年代,在列車長駱琴明的帶領下,137/138次列車乘務班組創立了“想在旅客上車之前、急在旅客旅途之中、幫在旅客下車之後”的服務法,這個服務法後來在全路多趟列車上推廣。憑借出色的工作業績,駱琴明個人多次榮獲嘉獎,并6次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
上世紀60年代,137/138次列車長王慶武帶領着乘務員開展“白毛巾”競賽活動。活動中,大家滿頭大汗地洗刷硬件條件頗差的車廂,待洗刷完畢,再用雪白的毛巾擦拭車廂裡的任何一個角落,如果毛巾仍然雪白,負責這節車廂的乘務員就會在競賽中榜上有名。
上世紀70年代,還是這趟列車的列車長們總結出了“宣、看、聞、問、摸、聽、查、處”8字危險品查堵方法,确保旅客安全出行。
在曆史長河中,Z37/38次列車一直以中國列車服務标杆的标準嚴格要求自己,保持着紅旗列車的優良傳統。
硬件設施改善,好傳統依舊傳承
“以前跟現在完全沒法比,那時候37/38次列車是‘綠皮車’,從武昌到北京,途中要停19個站,跑一趟需要20多個小時。這趟車常年滿員、超員,到了春運,車廂裡的旅客都快‘堆’起來了,工作難度相當大。”已經退休多年的列車長祝漢珍在上世紀80年代是全段職工争相學習的優秀列車長。滿頭白發的她現在還能将當時列車停靠的19個站倒背如流。
祝漢珍回憶,當時的勞動強度很大,從武昌到北京就37/38次列車這一趟車,旅客也沒别的選擇,隻要能夠回家,再擠也開心,人多的時候,連廁所都能塞下七八個人。“車況不好,但是我們的服務标準不能降低啊!”祝漢珍說,就是在如此超員的情況下,每站開車,乘務員還要給全車廂旅客送一次水、拖一次地、收一次垃圾、沖洗一次廁所。到了吃飯的時間,乘務員還要扛着竹筐到各個車廂送飯,每次在全車送一趟飯需要花費1到2個小時的時間。
最讓祝漢珍記憶猶新的是做衛生。“現在列車上有保潔員,那時候車裡車外的衛生都是我們自己做。”祝漢珍說,每次列車始發前,乘務員都要拿着25公斤重的大闆刷蘸着肥皂水刷車皮,用小闆刷刷座椅,用小牙刷刷暖管罩,将車内車外刷得锃亮。一些女乘務員勁兒太小,刷不動,就讓男乘務員幫忙。“我們趟趟搞‘白毛巾’競賽,衛生做完後,我就帶12條白毛巾到車廂裡檢查衛生,包括便池也用白毛巾擦。”祝漢珍回憶說,檢查完後,12條毛巾擺在那裡,哪一條黑了,就說明哪節車廂衛生質量不過關,需要重新再搞,直到達标為止。這樣的勞動強度,車班裡不管是女乘務員還是男乘務員,一天下來都累得直不起腰。“不過,現在想起來,自己在37/38次列車上當過列車長,真的非常自豪。”祝漢珍微笑着說。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這趟列車已是空調快速車,列車停站也減少至五六個。“旅客們大家好,我是本車廂列車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任何需求,請與我聯系,我将竭誠為您服務……”時至今日,20年前的列車始發介紹呂長寶仍能張口即來。
1992年,呂長寶開始擔任這趟列車的列車長。她回憶說,紅旗列車的最大特色就在服務,“全面照顧、重點服務”“始發介紹、終到告别”“三要四心五主動”等服務口訣,她如今還牢記在心。“春運時,車廂擁擠,始發介紹時按正常音量說話根本沒有人聽得見,我們就踩在凳子上大聲宣傳,旅客們聽得可認真了。”呂長寶說,除了傳承老的光榮傳統,還要跟随時代學會創新,當時最有名的就是開展“紅旗車廂”評比。按照規定,每節車廂要選三四名旅客,配合乘務員一起做好車廂内的安全宣傳和服務工作,旅客們都争先恐後報名。如果哪節車廂評上了“紅旗車廂”,旅客們比乘務員還開心。
為緩解旅客長時間坐車的疲勞,乘務員會在旅途中帶領旅客做體操,活動四肢。到終點站後,車班還會安排年輕乘務員護送重點旅客回家。
一些特殊的手藝也在這趟列車上傳承下去,比如針線活。“春運的時候,人多行李多,在乘車時經常有旅客紐扣掉了或是衣服撕裂,我們就會幫忙縫補,這手藝就是從我師傅那學到的。”呂長寶開心地說,那時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在旅途中能幫旅客多想一點,就幫旅客多想一點;能為旅客做一點,就為旅客做好一點,在旅途中大家都是一家人!
提高軟實力,打造特色服務
從1997年4月1日至2009年4月1日,鐵路經曆了多次大面積提速調圖。2004年以後,T37/38次列車改成Z37/38次直達列車,全列卧鋪,途中不停站。于文莉正是在這個時期成為這趟列車的列車長。
于文莉擔任Z37/38次列車長的那些年正是鐵路高速發展及客運服務轉型、升級的年代。為滿足旅客需求,Z37/38次列車開始組織乘務員去賓館、酒店、航空公司學習借鑒先進管理經驗和服務方式,在列車上先後推出了“兒童快遞”“粉色關愛”“商務秘書”等一系列特色服務,并在列車上為旅客準備了輪椅、雨傘、洗腳盆、兒童枕、老花鏡、小尿盆等用品。此外,乘務人員還在列車廣播室門口張貼天氣預報提示牌,開辦了愛心點歌台。
“想、急、幫這3個字說起來容易,在實際工作中做好可不簡單。”于文莉記得,2008年春運,乘務人員在列車運行途中幫助過一位孕婦。這位孕婦最終生下了一名健康的寶寶。後來,這個孩子每年過生日時,都會給于文莉打一個問候電話。
2012年,于文莉将接力棒傳到現任列車長徐志婕手中。徐志婕說,随着高鐵動車組大量開行,很多旅客會選擇乘坐高鐵列車,但Z37/38次列車依然有市場。“晚上開車正好睡覺,一大早就能到,一點兒不耽誤事。”這是很多旅客選擇乘坐直達列車的理由。“我們要有與衆不同之處才能得到更多旅客的青睐。”徐志婕告訴記者,為更好地服務旅客,Z37/38次列車乘務人員針對旅客在夜間入睡前的100分鐘,探索出了“100分鐘服務法”和包括“一張笑臉、一聲問候、一杯熱水、一件好事、一句提醒”的“五個一”暖心服務法。同時,列車還與車站做好愛心接力,随時為需要幫助的旅客提供一條龍服務。
為了更好地傳承、發揚Z37/38次列車的優良傳統,2014年,武漢客運段直達車間“文莉”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在傳承優良傳統的同時,工作室秉承“奉獻、實幹、進取”的精神,不斷挖掘、延伸客運服務的内涵和外延,結合不同層次旅客對旅途中乘車服務的多樣化需求,推行了以“陽光服務”為主題的系列特色服務。其中,以當好老年旅客的兒女、當好小朋友的家長、當好困難旅客的幫手、當好傷殘旅客的拐杖、當好外籍旅客的向導、當好所有旅客的知心朋友為内容和特色的“親情呵護六當好”服務法迅速在全段各趟列車上推廣。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曆史長河中,Z37/38次列車從“綠皮車”到全列卧鋪,從慢車到直達列車,改變的是車容車況,不變的是 “全心全意為旅客服務”的宗旨和Z37/38次列車“想在旅客上車之前、急在旅客旅途之中、幫在旅客下車之後”的光榮傳統。
本文圖片由武漢客運段提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