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少不了逛街,遊客們對于曆史文化街區的青睐從來不缺席。今年春節,記者打卡兩處不同城市的曆史文化街區,感受濃濃的“文化年味”。
龍華觀瀾古墟
老街舊巷古色古香
說起隐沒于繁華的老街區,龍華人第一時間會想到觀瀾古墟。不久前,觀瀾古墟修繕完成,百年古墟風姿再現!春節期間,記者來到這裡打卡,老街舊巷、青磚灰瓦,漫步古墟、沉浸心靈,彷佛間那段歲月悠長的曆史重現眼前……
觀瀾古墟修繕一新。
位于觀瀾河東岸的觀瀾古墟,也被稱為觀瀾老街,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曾經的觀瀾古墟,集居住、商業、防禦功能于一體,現存碉樓15座、商鋪100多間、客家居民樓和西洋居民樓數百棟以及瀾閣(公益酒家)1棟,是客家經濟社會、傳統文化、民間信仰和風俗風情代表性街區,被譽為深圳“四大古墟”之一,繁盛時期曾有“小香港”美譽,見證着龍華的曆史文化變遷。
龍華觀瀾古墟古色古香。
2019年,為恢複觀瀾古墟曾經的繁榮,向民衆展示近代深圳地區金融商貿、客家傳統民俗風情及嶺南客家老墟市建築樣式,龍華區對觀瀾古墟-貴湖塘老圍片區進行保護性開發,促進其可持續發展。修繕後的觀瀾古墟将與觀瀾古寺、貴湖塘老圍、觀瀾河等形成互動,集中展示深圳曆史上客家人的社會經濟以及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打造成為大灣區都市傳統文化旅遊示範區以及大灣區青年同胞客家文化尋根目的地。
記者現場遊玩時看到,觀瀾大街、南門街、賣布街、新東街等街巷經過修繕後煥然一新,房屋兩側挂着一排排紅燈籠,門口處張貼着精緻的對聯,喜慶的氛圍感滿滿,有不少市民前來遊玩。古墟建築兼具中西建築的特色,令人想起南洋街景,其中最搶眼的就是瀾閣(公益酒家)。瀾閣是當時最為豪華的酒家,因建築外觀紅色,本地人又稱之為“紅樓”,這棟建築的門楣上,至今仍保留着當年的招牌“公益酒家”四個镂空楷體大字。
“紅樓”瀾閣。
不僅如此,原建于民國時期、已列入區級文物保護範圍的多座碉樓和瀾閣,建築破損處修複完好。原建于近現代時期的觀瀾大街、新東街等主要街道恢複了騎樓樣式,賣布街鋪設了條石,恢複民國期間的小巷氛圍。多層民宅外立面整治後煥然一新,入口、廣場等場所經過景觀環境打造,古墟的周邊風貌全部統一起來。相信這條“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在不久的将來能重現昔日的繁華景象。
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
南洋建築别具韻味
人力車夫雕像、中國銀行、孫文紀念堂、大廟下……在中山市石岐街道的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遺址舊居、手繪牆畫等無一不是映襯着昔日的輝煌。
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南洋風格的韻味。
該步行街街長529米,始建于1921年,是中山百年商貿老街和城市名片,是中山曆史發展與商貿沿革的見證。記者在這裡看到,店鋪林立繁榮興旺,步行街既保留了昔日的風格,又增添了現代色彩。馬路兩旁是經曆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曆史建築物,仍然保留着古建築藝術色彩。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築造型之後,步行街至今還幸存着精湛木雕、灰塑等中西合璧建築物體,彎曲自然的商業街兩旁,南洋風格的騎樓更是引人注目。市民遊客扶老攜幼,青年男女呼朋引伴,前來飽覽古城風韻,其樂融融歡度新春佳節。
香山商業文化博物館是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的一道靓麗風景。
記者了解到,中山古稱“香山”,是茫茫伶仃洋上的一孤島,随着唐代鹽漁農業興起,岐江上帆樯雲集,陸續有先民遷徙到香山定居,孫文西一帶的古商埠漸漸有了雛形。千百年時間,讓孫文西路從商品集散中轉地,演變為固定商鋪十八間、廟會式集市到龐大的商業集聚區……最後成為中國首批商業步行街之一。
曆史上的孫文西路有很多名稱,南宋時叫西門外街,明清時叫迎恩街,到民國叫大馬路,後來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這裡改稱“孫文西”。到清末民初時,岐江上貨船晝夜不息,南來北往的商品貨物堆積如山,四海賓客如雲、人聲鼎沸,其盛況可謂香山當時最大的“商業圈”。
那時無數在海外奮鬥的中山僑胞情系家鄉,回鄉投資開商号,使孫文西路十分繁華。思豪大酒店、先施公司、彙豐百貨、永安百貨、香山銀行……如雨後春筍般在孫文西路湧現。華僑們仿照當時流行的南洋建築,建成商住兩用的樓房,上層住人,下層開店,沿街留有騎廊,這些建築被冠以“南洋騎樓”之名,構成孫文西路特有的風貌。傳說從前沒有導航,外地商人來這裡做生意,看到這氣派的架勢,誤以為到了澳門。于是,這一帶又被稱為“中山小澳門”。
目前,該街區入選首批國家級曆史文化街區,是全國首批文化旅遊步行街。以步行街為核心的中山石岐紀念遊徑和香山近代商業遊徑,分别入選首批和第二批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産遊徑,展現灣區文脈。
龍華新聞全媒體記者 丁小梅 文/圖
編輯 汪文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