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神的概念大家并不陌生,在宗教以及民俗傳說中,人有人的守護神,森林有森林的守護神,城市有城市的守護神。最著名的城市守護神就是雅典娜了,她是希臘城邦雅典的守護神。
中國也有城市守護神,雖然每個城市的守護神都不盡相同,但這些神祇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城隍",也有專門供奉他們的城隍廟。那麼城隍是什麼意思?又是什麼人呢?
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是儒教《周官》的八神之一。城隍最早是儒教的祭祀對象,後來經過道教的演化形成了現在的形象,成為了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的神。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于陽界的縣長。所謂城隍指的是專門負責人一生福福祿壽和善惡判罰的一種官職,而且不是單獨的某個神。因其有對人的生平進行審判的職務,所以也被叫判官。
每個城市的城隍爺都是由當地的老百姓自發選出來的,也就是說隻有真正受到百姓愛戴的人才能做城隍,有時選出來的會是殉國而死的忠烈之士,有時則是符合儒家标準正直聰明的曆史人物。總之城隍爺在百姓心中是一個絕對正面的形象。
有關城隍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而且最早的"城隍"是兩個詞。《周易.泰封》:"城複于隍城隍神,勿用師。"《易經》也有雲"城複于隍,其命亂也。"其意為如果城牆傾覆時,是為亂兆,為政者應應息武止戈,不可窮兵牍武。《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
"城隍"中的"城"指的就是城池,城牆。中國古代,城池一般用土來築城牆,城牆的四周都挖有護城的塹壕,這種壕溝有水的護城河叫池,沒水的則稱隍。 所以城隍的原意就是防守城池的護城河。真正連用使其成為一個詞則到了東漢班固的《兩都賦》,"京師修宮室,浚城隍。"
對城隍的祭祀說法很多,有說有始于堯舜的,有說始于漢的,也有說始于三國的等等,但是這些都隻是猜想推斷,并沒有史料佐證。根據現有資料來看,祭祀城隍真正成為一項常規活動是在南北朝時期。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俨鎮守郢城被梁軍百威,梁軍截斷了通向城中的水路,郢城危在旦夕。
根據《北齊書·慕容俨傳》記載是城隍顯靈化解了危機:"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于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佑。須臾,沖風歘起,驚濤湧激,漂斷荻洪。"
直至唐初,祭祀城隍的習俗也僅在江南一帶風行,并不是官方認同、組織的祭祀。中唐以後,各州郡相繼設立城隍祠,此時的城隍已然是全國祭祀的對象,杜甫、韓愈、張九齡等人都有祭祀城隍的詩文。到了宋代,城隍不再是一個單獨的神的形象,而是逐漸人格化,百姓多将去世後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比如蘇州城隍就是戰國時期的春申君黃歇。宋朝的官員也非常重視尊敬城隍,歐陽修在祭城隍文中就有寫到:"吏竭其力,神祐以靈,各供其職,無愧斯民。"
到了明朝,城隍被劃分了幾個等級,有了階級封号。京師城隍為王爵,
都城隍和府城隍都為公爵,州城隍為侯爵,縣城隍為伯爵。有了這些凡間帝王所賜予的頭銜,城隍信仰更具有權威的同時也變得更加的世俗化。
到了清朝出現了一位非常特殊的城隍,他不是由百姓們選出來的,但是卻是天下第一城隍。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皇帝将他的皇叔,就是康熙皇帝十七子愛新覺羅允禮封為都城隍,雖然隻是排第二的都城隍,但是封神名号為方隅。"方隅"即意為這位城隍管的是整個大清的"疆域",是各地城隍之主。所以因為是天潢貴胄,皇帝親封,允禮就成了所有城隍神身份最特殊的一位。
各地的城隍并不是固定一位不變的,也不是隻能有一個的。上海就有新老三大城隍:老城隍霍光、城隍(二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陳化成。随着時間的推移,此地百姓推崇的英雄人物也相應有了變化,所以城隍爺也會增加。
文學作品或者藝術作品中也常見城隍爺,比如說著名志怪小說《聊齋志異》中就有《考城隍》的故事,紀曉岚的《閱微草堂筆記》中也有城隍懲戒醉漢的故事。現代的小說電視劇中城隍更是屢見不鮮。能作為作品中的元素,可見城隍形象深入人心。
今天,祭拜城隍的儀式依然存在,而且是當地的一場盛會。其實這種儀式的内涵已經不僅僅隻是宗教信仰,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城隍信仰表現的多為人們對于英雄的崇敬和懷念,他們保護百姓,百姓感恩他們,于是便有了冠以神之名的凡人英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