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近三年地理環境保護高考真題分析

近三年地理環境保護高考真題分析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9-27 11:31:29

  1.(2022·廣東·高考真題)[環境保護]

  近年來,我國快遞業發展迅速,2019年快遞總量超過635億件,快遞包裝以紙箱和塑料袋為主。不同的快遞包裝方式産生的碳排放不同,不同的運輸方式碳排放各異。下圖示意某研究得出的我國城際間(500km以上)快型、慢型兩種不同快遞運輸模式下,單件快遞耗時、碳排放與運輸距離之間的關系。

  近三年地理環境保護高考真題分析(環境保護-三年)(1)

  比較圖中兩種快遞運輸模式碳排放差異。如果你從廣東寄快遞到北京,從有利于碳減排的角度,應采取哪些具體做法?

  【答案】差異:相同距離下,快型模式較慢型模式碳排放高;随距離增加,二者碳排放差距增大。

  做法:根據緩急程度,選擇适當快遞類型;可寄慢件的不寄快件;盡量選擇簡易、輕便包裝;采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裝材料。

  【解析】據圖可知,在距離相同的情況下,快型模式碳排放高,慢型模式碳排放低;快型、慢型兩種不同快遞運輸模式下,随距離增加,二者碳排放差距增大,快型遠大于慢型。由于快型的碳排放量遠大于慢型,所以要根據緩急程度,選擇适當的快遞類型,可寄慢件的不寄快件,盡量選擇慢型和簡易、輕便包裝,采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裝材料,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碳排放,減少資源的浪費。

  2.(2022·湖南·高考真題)【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

  華北地區某河流水體溶解氮濃度較高,主要來源于農業生産中氮肥的過量施用。某規劃設計院在該河下遊建設人工強化濕地,通過泵站将河水引入濕地,淨化後流入水庫。下圖示意人工強化濕地各種水生植物、攔水壩等的布局。

  近三年地理環境保護高考真題分析(環境保護-三年)(2)

  (1)該濕地進水口溶解氯濃度非汛期顯著高于汛期,說明其原因。

  (2)據圖指出該濕地淨化溶解氮所采取的具體措施。

  【答案】(1)汛期農田退水帶來的溶解氮相對較少;河流徑流量大,溶解氮被稀釋。(或非汛期農田退水帶來的溶解氮相對較多;河流徑流量小,溶解氮濃度高。

  (2)選擇多種具有淨化溶解氮功能的水生植物;采用分區交替混合種植的方式,增強脫氮效能;通過攔水壩,延長水流停留時間。

  【解析】本題華北地區建設人工強化濕地的圖文信息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水污染的原因、治理水污染的措施等相關内容,考查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和題中信息歸納與分析問題的能力,考查學生人地協調觀等相關核心素養。

  (1)一般農田在非汛期培肥,因此汛期農田退水帶來的溶解氮相對較少(或非汛期農田退水帶來的溶解氮相對較多),使得該濕地進水口溶解氯濃度非汛期顯著高于汛期;汛期雨水量大,河流徑流量大,農田退水帶來的溶解氮更多的河水稀釋(或非汛期河流徑流量小,河水對溶解氮稀釋程度較低),使得進水口溶解氯濃度非汛期顯著高于汛期。

  (2)本題要求學生根據圖文信息歸納。圖中顯示,人工強化濕地中有多種具有淨化溶解氮功能的水生植物,起到淨化溶解氮的作用;人工強化濕地中,同一種水生植物分散到多區種植,水生植物采用分區交替混合種植的方式,從而增強脫氮效能;圖中設置了攔水壩,面積較大的濕地,彎曲的水道等,起到延長水流停留時間,起到充分淨化的作用。

  3.(2022·全國甲卷·高考真題)【地理一選修6:環境保護】

  多氯聯苯曾被廣泛使用,進入環境後難以降解,被公認為環境污染的元兇之一。美國于1929年最先使用,1978年禁用。時至今日,美國某湖雖然魚類豐富,但由于存在多氯聯苯污染,湖邊仍立着“不建議食用魚類”的警示牌。

  為分析該湖魚類體内多氯聯苯的來源,列出應采集的樣品種類及采樣點的位置,并說明理由。

  【答案】來源:工業直接排放、流域内地表和地下徑流将污染物帶入湖中,長期難以降解、以及食物鍊的富集。

  樣品種類與位置:流域内土壤、注入湖泊的地表水、地下水、湖底淤泥、湖泊食物鍊中各級生物體内樣本以及湖泊水、下遊河水、入海口處等。

  原因:多氯聯苯曾經廣泛使用并污染,并且難以降解。除了直接污染湖水外,土壤中的污染物也有可能遷移帶到湖中,經由食物鍊逐漸富集。也有可能随着湖泊出水口,将污染物排放至下遊河流和海洋當中。

  【解析】本題以環境污染、多氯聯苯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環境保護相關内容,考查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地理核心素養。

  多氯聯苯屬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一類,難溶于水,極難在大自然中自行分解,除此之外,對人類身體也有很大影響,2017年被世衛組織歸于一類緻癌物清單中。焚燒法被認為是目前對多氯聯苯最好的處理方法,但必須在專用的焚燒爐内進行,不能随便燃燒。多氯聯苯多用于電力設備,如電容器、變壓器等,被工業生産排放。并且其可通過多種環境介質進行長距離動态遷移,如水、土壤等。

  4.(2022·全國乙卷·高考真題)[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

  呼倫貝爾草原牧草以禾本科牧草為主,伴生優質豆科牧草,兩類牧草對生長空間的競争激烈。這裡土壤氮素含量低,限制了禾本科牧草的生長,但對豆科牧草的生長影響較弱。21世紀初,在草原公路兩側幾千米甚至十幾千米的範圍内,汽車尾氣導緻的氮化物沉降,增加了土壤氮素含量,影響牧草生長。

  說明汽車尾氣導緻的氮沉降對呼倫貝爾草原公路兩側牧草的影響。

  【答案】氮素含量增加,不再成為當地土壤牧草生長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禾本科牧草能夠獲得相對充足的 氮素供應,長勢改善,能競争到更多的生長空間,覆蓋度和多樣性提高;豆科牧草在種間競争中的優 勢減弱,部分資源被禾本科牧草侵占,覆蓋度和多樣性減小。總體上,群落結構改變,多樣性增大, 但優質的豆科牧草減少,雜類草增加。

  【解析】本題以呼倫貝爾草原牧草生長為材料設置考題,涉及環境保護的相關内容,考查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以及對環境保護知識的理解。

  汽車尾氣中含有氮化物,導緻的氮沉降物進入土壤,增加了土壤中氮素的含量,使禾本科牧草獲得了充足的氮素,有更大的生長空間,長勢迅速,得到改善。而對于豆科牧草來說,氮素的增加使其在競争中失去優勢,禾本科牧草的長勢改善又使其多樣性減少,覆蓋度降低。總體而言,氮素增多,兩側牧草地多樣性增大,但豆科牧草的減少,使禾本科牧草等雜草類增多。

  近三年地理環境保護高考真題分析(環境保護-三年)(3)

  一、單選題

  (2021·浙江·高考真題)下圖為世界某區域略圖。完成下面小題。

  近三年地理環境保護高考真題分析(環境保護-三年)(4)

  1.以馬爾代夫為代表的低地島國最憂慮的全球性問題主要有( )

  ①臭氧層破壞②漁業資源枯竭③森林面積減少④兩極冰川消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D

  【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臭氧層破壞對低地島國的影響不大,①錯誤,AC錯誤。漁業資源枯竭會對島國産生一定的影響,但并非全球性的問題,②錯誤,B錯誤。森林面積減少會導緻二氧化碳吸收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有所上升,全球溫室效應更加嚴重,使得兩極冰川消融增加,導緻海平面上升,會導緻低地島國被淹沒,③④正确,D正确。綜上所述,故選D。

  二、綜合題

  2.(2021·全國·高考真題)【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

  2008年,新疆吉木乃縣對拉斯特河谷近900公頃草原進行封育保護,如今這裡林草茂盛。2020年春季,當地政府為防止封育區林草自燃,選擇在青草萌發之前的1個月,投放1600頭牛去吃掉積累的枯草和落葉,進行生物防火(下圖)。

  近三年地理環境保護高考真題分析(環境保護-三年)(5)

  說明采用放牛方式進行生物防火對拉斯特河谷封育區生态環境的有利影響。

  【答案】牛吃掉易燃的枯草和落葉,有效避免火災對生态系統的破壞;有利于青草萌發和生長;牛糞直接歸還自然,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解析】本題考查保護和改善生态環境的措施。放牛式生物防火是通過投放一定數量的牛去吃掉積累的枯草和落葉,消除火災産生的物質條件,其對生态環境的有利影響可從對該區域的生态系統、草類的生長和土壤肥力的影響等方面分析。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内陸,氣候幹旱,降水少,尤其夏季氣溫高,林草區容易發生火災,從而破壞生态環境;投放一定數量的牛去吃掉積累的枯草和落葉,可以防止枯草落葉自燃而發生火災;牛糞直接還田可提高土壤肥力;同時覆蓋物少有利于青草萌發和生長。

  3.(2021·湖南·高考真題)[地理一一選修6:環境保護]

  農田氮肥的大量施用和養殖廢水的直接排放,造成農村地區水環境污染。生态溝渠通過植物吸收、底泥吸附等方式攔截處理水體中的氮素。下圖示意湖南某地生态溝渠的位置。

  近三年地理環境保護高考真題分析(環境保護-三年)(6)

  (1)描述生态溝渠的位置特征并指出這樣布局的優點。

  (2)除了建設生态溝渠以外,該區域還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減少氮素水污染?

  【答案】(1)位置:位于排水溝的下遊。優點;便幹集中處理(處理量大),效率高,成本較低;有利于保護下遊水體的水質。

  (2)種養結合;施用有機肥;按農作物需要精準施肥(處方農業);集中處理養殖廢水;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環保意識。

  【解析】本題以農業生态保護相關圖文信息為材料,涉及農業廢水處理方式及措施,考查學生獲得材料信息的能力,考查學生利用圖中信息和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1)由圖可知,生态溝渠位于排水溝的下遊段。這樣的布局可以通過自流的方式有效收集稻田含氮廢水和居民的養殖廢水,并通過溝渠植物吸收、底泥吸附等方式可以大大降低含氮量,這樣做,效率高、成本低;生态溝渠位于排水溝的下遊段,處于村落水體與其它水體之間的結合部位,通過生态溝渠的淨化後,有利于減少對其他區域水體的污染,保護下遊水體的水質。

  (2)治理水污染措施一般從控源、處理、資源化、環保意識等方面進行梳理。除了建設生态溝渠外,還可以通過種養結合,讓廢水污染物在農業生态系統内容消耗;施用有機肥,減少化肥施用量,從而減輕污染來源;按農作物需要精準施肥(處方農業),不産生或少産生多餘的營養物質來污染水體;建立污染處理廠,集中處理養殖廢水;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環保意識,讓村民自覺在生産生活中少産生污染物質。

  4.(2021·河北·高考真題)[選修6:環境保護]

  青藏高原一直是地理學研究的熱點區域之一,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通過對該地區域相關研究成果的“關鍵詞”(下表)分析發現:随着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的變化,不同階段研究主題也相應調整。其中,1951~1992年以基礎調查為主,摸清資源環境狀況,關注高原隆起對環境的影響,為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提供了支撐。

  

階段

主要“關鍵詞”

1951~1992年

植被類型、冰川凍土、降水量、海拔、大氣環流、高原隆起、東亞季風

1993~2020年

氣候變化、人類活動、青藏鐵路、三江源、物種多樣性、珍稀動物保護

歸納出1993~2020年青藏高原研究的兩類主題,并分别指出其環境意義。

  【答案】研究主題: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環境的影響、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環境的影響,減少對青藏高原生态環境的破壞,有利于區域生态環境的保護,合理開發環境資源。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有利于加強對三江源濕地的保護,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

  【解析】本題考查區域生态環境的保護等相關知識。注意加強對表格信息的獲取與解讀,調動和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作答。

  讀表可知,1993~2020年,區域研究的關鍵詞是“氣候變化、人類活動、青藏鐵路、三江源、物種多樣性、珍稀動物保護”等,所以其研究的主題是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環境的影響以及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通過研究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環境的影響,能最大限度減少對青藏高原生态環境的破壞,有利于區域生态環境的保護,同時也有利于結合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特點,協調人地關系,合理開發環境資源。通過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有利于加強對三江源濕地的保護,保護生物栖息地,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

  5.(2021·北京·高考真題)圖為洱海流域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近三年地理環境保護高考真題分析(環境保護-三年)(7)

  洱海流域面積約2565平方千米,2017年居住人口86萬。該地農業生産涵蓋種植、養殖和水産捕撈等,工業生産包括食品加工等,旅遊業發展迅速。

  (1)說明洱海流域特征對水體污染的影響。

  居民老何從小在洱海邊長大,他的就業與生活經曆見證了洱海環境的變化。起初,他以打漁為生。1996年,洱海藍藻暴發,當地漁政部門取締了機動漁船,老何改行從事水産養殖。2003年,藍藻再次暴發,按照退田、退塘等要求,老何再次改行,開起了客棧。近幾年,他響應保護洱海生态環境的号召,拆掉了被劃入“紅線”範圍内的客房。

  (2)概述老何經曆的三次改變所對應的洱海污染治理成效。

  2018年,在洱海湖濱地帶實施生态修複與濕地工程,建設“洱海生态廊道”,其中12千米供遊客參觀體驗,當地村民受聘負責生态廊道的管理和維護。

  (3)闡述洱海生态廊道的生态、經濟和社會效益。

  【答案】(1)流域較封閉,河流數量多,人口密度大、居民點多,生産部門多,生産和生活污水彙入河湖,易造成污染。

  (2)第一次:減少了汽柴油污染。第二次:減少了魚塘養殖等農業生産污染。第三次:減少了旅遊活動污染。

  (3)生态效益:淨化水質,涵養水源。經濟效益:發展旅遊觀光業,帶動相關産業。社會效益: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環保意識,增加休閑空間。

  【解析】本題以洱海為背景,涉及水污染與治理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相關知識,考查綜合思維能力及人地協調。

  (1)本題主要結合流域形态特點及流域内生産生活活動進行分析。讀圖可知,圖中有多條河流注入洱海,結合材料可知,流域内人口稠密,工農業生産活動頻繁,産生的污染物較多,且洱海水體較封閉,不利于污染物擴散。

  (2)結合材料可知,第一次洱海藍藻暴發,當地漁政部門取締了機動漁船,主要是減少機動漁船産生的汽柴油污染;第二次藍藻暴發,政府部門退田、退塘,主要是減少水産養殖等農業活動産生的影響;第三次按照政府要求,拆掉洱海旁的客棧,主要是解決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産生的一些問題。

  (3)洱海作為重要的濕地資源,洱海生态廊道建成後,能夠有效削減入湖污染負荷和改善洱海水質,構建健康湖泊生态系統,提高洱海生物多樣性和洱海水生态系統的穩定性;同時洱海及其周邊地區,自然風光秀麗,生态廊道的建設,有利于當地旅遊資源的開發,帶動相關産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增加民衆收入,在努力把生态廊道打造成為大理最靓麗名片的過程中,有利于提高民衆的環保意識,同時也為當地人民增加了更多休閑空間。

  近三年地理環境保護高考真題分析(環境保護-三年)(8)

  一、單選題

  (2020·浙江·高考真題)互花米草是一種原産于北美的海灘植物,種子可随海浪傳播,其莖幹密集粗壯,地下根莖發達,耐鹽耐淹、抗風浪,能夠促進泥沙沉降和淤積,減弱海水交換能力。1979年,我國從美國引進互花米草并種植于河口海岸。完成問題。

  1.我國引進互花米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灘護岸 B.消除海灘污染 C.增加魚餌 D.防止航道阻塞

  2.互花米草在沿海迅速繁殖擴張成為入侵物種,其産生的主要影響有( )

  ①生物多樣性減少②灘塗大量減少

  ③海水質量下降④灘塗養殖條件改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1.A 2.C

  【解析】1.由材料可知,互花米草地下根莖發達,耐鹽耐淹、抗風浪,能夠促進泥沙沉降和淤積,減弱海水交換能力,對沿海灘地保護具有積極作用,A正确。據材料分析,互花米草不能消除污染,B錯誤。互花米草莖幹密集粗壯,地下根莖發達,繁殖快,會侵占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導緻魚類餌料減少,C錯誤。互花米草能夠促進泥沙沉降和淤積,減弱海水交換能力,會導緻航道阻塞,D錯誤。故選A。

  2.互花米草在沿海迅速繁殖擴張成為入侵物種,成為優勢植物,互花米草的大量繁殖破壞了海洋生物的栖息環境,會導緻植物結構單一,生物多樣性減少,①正确。互花米草促進泥沙沉降和淤積,灘塗會大量增加,②錯誤。互花米草會影響到海水的交換能力,讓周邊的海水質量下降并引發赤潮,③正确。互花米草在沿海灘塗的蔓延擴張,侵占了貝類等水産的養殖地,為當地漁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④錯誤。C正确。故選C。

  二、綜合題

  3.(2020·海南·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國将普遍推行垃分類制度,推動垃圾減量、資源循環利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現階段,生活垃圾分類是大勢所趨。

  請結合熱帶海島環境條件說明在海南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的理由。

  【答案】海南省近些年經濟發展迅猛,憑借自身地理位置優越及優美的自然生态環境,吸引着大批的國内外遊客,但也産生大量的垃圾,亟需方案處理;

  垃圾資源會占用土地,海南省是島嶼城市,面積有限;

  生活垃圾有着較為複雜的成分,熱帶分解、傳播速度快,污染空氣、土壤及地下水,誘發各種疾病,危害人體健康;

  實現對垃圾的分類管理,将垃圾進行無害處理,減少垃圾對環境的污染,促進海島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垃圾分類,提升垃圾的利用率,實現資源的再生利用。

  【解析】解讀該題時要結合熱帶海島條件的限制進行分析。海南島是我國經濟發展特區,同時随着海南自貿區的建立,經濟發展迅猛,海南活動人口以及固定人口的數量不斷增長,導緻生活垃圾的數量與日俱增,給當地的生态環境帶來巨大的挑戰,不僅污染生态環境,還會影響着海南省旅遊城市形象。因此進行生活垃圾分類是勢在必行,同時有利于促進海南經濟、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海島面積空間有限,過多垃圾會占用土地;海南地處熱帶,氣溫高,垃圾腐化分解會污染空氣、土壤和地下水,以及誘發各種疾病,危害人體健康;垃圾分類,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4.(2020·浙江·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下圖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圖。

  近三年地理環境保護高考真題分析(環境保護-三年)(9)

  材料二 冬半年,河南省有時會發生大氣污染現象。某年11月28日至12月5日該省發生了一次污染天氣過程。下表為5個站點所在地此階段的空氣質量統計表。

  

站點

日期

28日

29日

30日

1日

2日

3日

4日

5日

安陽

4

5

4

4

5

5

5

6

鄭州

4

4

3

4

5

4

2

5

商丘

3

2

3

4

5

3

3

3

南陽

3

4

2

3

4

4

3

2

三門峽

3

4

3

2

5

4

3

2

注:空氣質量1-優,2-良好,3-輕度污染,4-中度污染,5-重度污染,6-嚴重污染

  (1)河南省的地勢特點是__________。從地形類型看,圖中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

  (2)與安陽相比,簡述南陽此次污染天氣的特點,并分析其自然成因。

  (3)從能源利用角度,說出河南省防治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

  【答案】(1)西高東低;平原。

  (2)特點:污染程度輕;持續時間短。成因:位置偏南,受冬季風從鄰省輸入的污染物影響較小;受北部山地阻擋,減弱了同期北方帶來的污染。

  (3)利用太陽能等,加快清潔能源替代;優化用煤結構,增加二次能源使用;改進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集中供暖,改進能源利用方式。

  【解析】本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判讀、地表形态對城市區位的影響、大氣污染程度的影響因素及防治大氣污染的措施,根據材料信息,不難解答,屬于基礎題目考查。

  (1)地勢描述主要從地勢起伏狀況、地形傾斜方向和走勢、區域極值(地勢最高值、最低值)方面叙述。據圖中等高線判斷,河南西部海拔最高在1000米以上,西部多數地區海拔在500米以上,等高線比較密集;東部地區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且等高線稀疏,因此河南省地勢是西高東低。圖中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區域,圖中海拔200米以下的區域等高線稀疏,應該是平原地區,因此從地貌類型看,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

  (2)空氣質量數值越小,空氣質量越好,反之越差。此次污染過程,表中11月28日至12月5日,安陽每天空氣質量數值均大于南陽,說明此次污染過程南陽污染程度較輕。冬半年我國北方燃煤取暖,大氣污染較重,河南北部臨近山西、河北,冬季排放的污染物較多,據圖可知,安陽臨近這兩個省份,冬季西北季風将污染物帶到安陽,安陽受到的污染較重;而南陽北部有山地阻擋冬季風,且距離山西、河北較遠,因此受到的污染較輕。

  (3)題目要求從能源利用角度回答防治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此時污染是北方燃煤造成。我國北方煤炭資源豐富,應該優化用煤結構,可以将其集中轉化成二次能源,減輕污染;發展科技,改進能源利用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冬季北方采取集中供暖方式,減少污染範圍,改進能源利用方式,可以采取發電廠廢熱供暖等;開發新能源,增加清潔能源利用比重,如利用太陽能、風能等。

  5.(2020·全國新課标Ⅲ·高考真題)【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

  據估計,建築物的玻璃幕牆每年導緻全球數以億計的鳥兒死亡。某度假村建于燕山南麓溝谷之中,周邊樹木蔥茏,鳥兒啼鳴,環境優美。建築物整體順谷地南北向延伸,外立面大面積使用玻璃幕牆(剖面如圖所示)。該建築建成初期,清晨和傍晚鳥兒頻頻撞擊玻璃幕牆而死亡,且清晨多發于西側而傍晚多發于東側。

  近三年地理環境保護高考真題分析(環境保護-三年)(10)

  合理解釋鳥兒撞擊玻璃幕牆“清晨多發于西側而傍晚多發于東側”的原因,并提出解決措施。

  【答案】原因:清晨太陽從東面照射溝谷西側的山體,明亮的山體和樹木的影像映入朝西(西側)的玻璃幕牆,鳥兒誤認為鏡像裡是真實的山林,由西向東飛向西側玻璃幕牆,撞擊而亡。傍晚反之。解決措施:改變玻璃幕牆鏡面效應,如在東西兩側立面上貼磨砂膜;在鳥兒撞擊路線上設置障礙物;放置驅鳥裝置等。

  【解析】本題以玻璃幕牆為材料,考查人類活動對生态環境的影響,主要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釋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養是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引導學生關注生态環境。

  鳥兒撞擊玻璃幕牆主要是由于山體和樹木的影像映入玻璃幕牆造成的,可改變玻璃幕牆鏡面效應,如在東西兩側立面上貼磨砂膜,使山體和樹木的影像不能映入玻璃幕牆;在鳥兒撞擊路線上設置障礙物,防止鳥兒直接撞在玻璃幕牆上;放置驅鳥裝置,防止鳥兒靠近建築物等。

  6.(2020·全國新課标Ⅰ·高考真題)[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

  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區,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向退化的有害動物而被大量滅殺。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長越好,生态系統抗退化能力越強。下圖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區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動)密度與土壤全氮含量的關系。

  近三年地理環境保護高考真題分析(環境保護-三年)(11)

  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對高山草甸退化的影響,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

  【答案】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夠維系土壤肥力,促進高山草甸生長,使之不易退化;密度過大時,大量啃食植被,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過小時,高原鼠兔對維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環貢獻小,土壤肥力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把高原鼠兔數量(密度)控制在合适範圍之内,而不是全面滅殺。

  【解析】先注意審題,該問題包括兩個分析,先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對高山草甸退化的影響,再提出對策。讀圖可知,青藏高原某典型區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與土壤全氮含量的關系是:先随着高原鼠兔密度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也增加,當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達到760後,高原鼠兔密度繼續增加後,土壤全氮含量随着開始下降。即密度過大時,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密度過小時,高原鼠兔對維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環貢獻小,土壤肥力較低,高山草甸易退化;而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夠維系土壤肥力,有利于促進高山草甸生長。

  根據上面結論: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夠維系土壤肥力,促進高山草甸生長。所以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是把高原鼠兔數量(密度)控制在合适範圍之内,而不是全面滅殺,高原鼠兔過多過少都不行。在合适範圍之内,使得土壤全氮含量處于較高的水平,剛好能夠維系土壤肥力。

  7.(2020·全國新課标Ⅱ·高考真題)[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

  竹排江是南甯市主要的内河之一,由北向南貫穿市區,其上遊河段叫那考河。20世紀90年代開始,沿河養殖業興起,大量污水和垃圾進入那考河,那考河一度變成“納污河”。從2015年起,當地政府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實施了河道截污、河道生态、沿岸景觀工程以及污水廠建設等,由“點源治理”轉變為“适度集中、就地處理、就地回用”的流域綜合治理。如今那考河沿岸成為水清岸綠的濱江公園。

  簡述采用“适度集中、就地處理、就地回用”模式治理那考河污染的意義。

  【答案】節約治污成本;提高水的循環利用率;實現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有效減少污染物入河;降低污染物的影響範圍和強度(對下遊的影響);改善全流域的環境和城市人居環境。

  【解析】讀材料可知,當地政府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采取“适度集中、就地處理”模式,實施河道截污與污水廠建設有效減少了污染物入河,降低了污染物對下遊的影響範圍和強度,同時節省了治污成本;“就地回用”提高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實現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流域綜合治理中注重加強河道生态、沿岸景觀工程建設,能有效改善全流域的環境,使濱江公園成為水清岸綠的城市宜居環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