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廣電總局組織指導,上海廣播電視台和耀客傳媒、尚世影業共同出品的重點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正在北京、上海、無錫等地拍攝。該劇以“抗疫”期間各行各業真實的人物、故事為基礎,還原小人物在大環境下平凡善意的舉動,展現了疫情下“全民互助、共克時艱”的平凡和偉大。
《在一起》全劇總共10個故事20集,每兩集一個獨立故事。據悉,每個導演各自“承包”一個單元,都是以抗疫期間各行各業真實的原型人物、故事為基礎,還原小人物在大環境下平凡善意的舉動,展現“全民互助,共克時艱”。雖然每個單元都是不同編劇不同導演,但十個單元中,還是做了一些處理,讓它們看上去有整體感。十個單元中,主角們涵蓋的職業類型豐富,包括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公安幹警、社區工作者、快遞小哥等,該劇創作原則是“以普通人為原型”,因此創作階段在互聯網上尋找了大量影響力大的故事。
《同行》由滕華濤執導,楊洋、趙今麥主演,講述武漢封城後,身在外地的呼吸科醫生樂彬(楊洋飾)、檢驗科醫生榮意(趙今麥飾)結伴逆行,曆經坎坷最終回到武漢,履行醫生職責的故事。為了更好地進入這個角色,也為了更好地在劇中呈現醫生的專業性,劇組開機前,楊洋去醫院體驗學習,跟醫生學習醫學常識、急救方法、醫療器械的使用等。他表示,挑戰最大的一點是醫學術語,“我的台詞裡會有很多專業醫學術語,确實很難背。還有就是醫療器械,比如呼吸面罩的使用、咽拭子核酸檢測的操作,我自己有去看一些視頻和科普文。”楊洋表示,通過飾演這個角色,親身感受到了醫護人員為了救人不顧一切的付出和大愛。
汪俊執導、靳東等主演的《方艙》,以帶隊整建制支援武漢方艙醫院的胡慶生醫生為主角。靳東在《方艙》單元中,扮演一位武漢方艙醫院醫生。此前他已在《外科風雲》《到愛的距離》中飾演過醫生,雖然是第三次飾演醫生,但靳東表示也極具挑戰:“我會争取把這一段時間的感受,都放在這個角色裡面。”靳東說道,這個戲80%的戲份,都穿着防護服,就算面對面,也看不清是誰,隻有防護服上的名字提醒着大家這個人是誰。“能不能看清我是靳東,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看清他們是醫生。”
導演沈嚴與雷佳音曾合作過讓後者大火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與默契。接下《擺渡人》單元的創作,沈嚴第一個想到的主角人選就是雷佳音,“因為像,他長得慘,其實是接地氣”。短短兩集故事,通過一位美團“跑腿”小哥在疫情期間不顧個人安危堅持送單、并組織志願者團隊接送醫務人員的故事,塑造了一群武漢最困難時期的平民英雄,展現平凡的偉大。雷佳音坦言,這個角色使他頗受觸動:“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遇到這樣的事情,一不留神被卷入其中,在選擇退一步還是走一步之間,選擇了往前走了一步。這一步就讓他成為了英雄,成為了逆行者。”雷佳音對這個角色的表演,提出了他的想法:“平時演員都是要演出性格,但這次的表演相反,要去性格化。”他認為平民英雄不是演出來的,“拍的演的都要像紀錄片,就對了”。
電視劇《歸去來》《老酒館》的導演劉江,此次執導唯一一個在北京拍攝的單元《搜索24小時》,據悉這個單元講述了發生在年三十到大年初一的24小時裡,北京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和民警、社區工作者合作,完成了一個特殊确診案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劉江表示這個劇本讓他兩度落淚,同時故事可看性和動作性強,劉江笑稱其為“抗疫版《諜影重重》”。
《在一起》中的故事大多發生在冬季, 除了4月殺青的《擺渡人》,《在一起》其他各單元的主創都必須面對反季節拍攝的困難:三十多攝氏度的高溫下,演員們往往要穿上厚厚的羽絨服和雪地靴,再套上不透氣的防護服,一場戲下來就是滿身的汗。另外,春天的滿城綠意,也是拍攝中極難規避、需要大量特效去進行後期擦除的“穿幫”之處。此外為還原真實,演員們基本都是素顔出演,很多戲份更要戴上口罩拍攝,幾乎全程隻能靠眼睛演戲,也成了演員們在表演上遇到的挑戰。
據悉,導演沈嚴負責的《擺渡人》已經剪完了。其他的幾個單元組正在加班加點地甚至通宵拍攝, 預計該劇将于10月播出。
(燕都融媒體記者 張思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