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樂章 來作曲吧!
作曲是沒問題啦,
但千萬不要變成我的商業對手,
拜托拜托!
和聲學和對位法
如果要認真地學習作曲,就躲不掉“和聲學”和“對位法”。但搞不好也有硬是要躲開它們的人……
和聲學
學習音樂作曲時,要先認識所謂的和聲學和對位法。
和聲學指的是音符的縱向重疊法和變化方式的學習。
現在說這個或許有點早,不過從 Do Mi Sol 開始──有各種不同的方法──回到 Do Mi Sol,我們所要學習的就是那“各種不同的方法”。I 稱為“主音”(Tonic)、V 是“屬音”(Dominant),IV 則稱作“下屬音”(Subdominant)。因為在流行音樂中都以和弦名稱來稱呼,以下的四個和弦音便是 C-F-G-C,不過這個部分我們之後再談。
對位法
複調音樂的一種,指兩條以上的旋律線彼此協調,和諧發展成為一首完整統一樂曲的方法。
在西方古典音樂中,有人甚至認為作曲法=對位法。
其中,讓旋律變得極端複雜的賦格曲(Fuga),更被視為極緻。
就是這樣。
順帶一提,和聲學是 Harmony,對位法是 Kontrapunkt (德語)、Counter point (英語)……但這些就算不知道也不會怎麼樣。
和弦名稱
古典和聲的基礎是“和聲學”,而對爵士樂或搖滾樂而言便是“和弦”,現在就來看看這是怎麼一回事吧。
古典的“和聲”和流行的“和弦”
在古典的“ (功能)和聲學”中,除了用 C 大調或 d 小調等用來表示樂曲是何種“主調”之外,還會以羅馬數字來表示是“何種性格的和弦”……若主和弦是 Do Mi Sol (I),Sol Si Re 便是屬和弦(dominant)(V),Fa La Do 則是下屬和弦(subdominant)(IV)……
另一方面,在流行音樂中的“和弦”(Chord),則是以英文字母和數字來表示構成和弦的音符,與調性(Key)或其他東西都沒有任何關聯。從 C(Do)開始的 Do Mi Sol 便是 C 和弦,加上比 C 高七度的音(Si♭)便是 C7,小調和弦的話則加上 m,變成“Cm7”……
也就是說,和聲學或許可稱為“相對和聲”,和弦名稱或許可稱為“絕對和聲”。
總而言之,如果這是根音,
另外
隻要再加上音名和數字就可以了。
在 G 調大三和弦的 G 音(Sol)加上高 6 度的音(Mi)便是“G6”。在 G 調小三和弦加上比 G 高 7 度的音(Fa)和高 9 度的音(La)便是“Gm”9。
人生百态!樂章的故事
古典樂曲中比較特别的地方就是:樂曲被分成好幾個部分,名為“樂章”。這跟人生似乎又有那麼一點相像……
何謂“樂章”?
許多古典樂曲都由好幾個“樂章”組合而成。
比方說,第1樂章:快闆(Allegro)、第2樂章:柔闆(Adagio)、第3樂章:诙諧曲(Scherzo)、第4樂章:終曲(Finale)……這樣的模式。
就像人是由“頭”、“身體”和“手腳”組合而成的一樣。
基本上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是四個樂章,協奏曲(Concerto)和奏鳴曲(Sonata)等是三個樂章。不過也有例外,如單樂章或多樂章(五個樂章以上)的作品。甚至也有七個樂章或十二個樂章的,不過如果太多的話就數不清喽。
作品編号
如果作品太多,不管是作曲者或聆聽者都會搞不清楚哪一首是哪一首。所以,讓我們來幫它們編上号碼吧。
何謂“op.”?
“作品編号”,就是寫在作品上的号碼。而 op.則是“Opus”的簡稱,若說是 op. 67,則表示這是作曲家所作的第67 号作品。不過,因為除了作曲者自己所寫上的号碼,也有出版社或後世研究者自己編号的例子,所以不見得是依照作曲的先後順序來編号。
比方說,寫在莫紮特作品上的“K.123”這個号碼,是在莫紮特去世之後由研究者克舍爾(Köchel)所編上的,所以又稱為“克舍爾編号”。
好像還編到了 BWV1120 号。
巴赫的作品也有“BWV1001”這種由後世研究者依照樂曲種類加以整理之後所編上的号碼(巴赫老師本...
此外,舒伯特的作品中也編有 D.333 這樣的号碼。
貝多芬則是自己為所有的作品編上号碼。是op.的始祖。改編 op.18 的時候……
也會寫上“op.18a”或“op.18b”等字樣,如果是組曲的話,第一首樂曲寫成“op.18-1”,第二首樂曲則寫成“op.18-2”。
樂器的音域
認識樂器的第一步便是要知道每件樂器的音域。但是,基于演奏者和樂器的不同,也會有些差距,就姑且參考一下喽。
各種音域
從樂器所發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的範圍稱為“音域”,當然人聲也有所謂的“音域”。
續·各種音域
雖然不是十分嚴謹,但大概就是像這樣。
隻要經過練習,管樂器就可以吹出高音,但由于管子長度的不同,有些低音是出不來的,可千萬不要勉強。
Do 不一樣嗎?移調樂器
對管弦樂團的作、編曲而言,最麻煩的就是這個。不管怎麼弄,“寫在樂譜上的音符”和“演奏出來的聲音”就是會不一樣!外行人還是不要多管閑事的好……
何謂移調樂器
在管弦樂團中,有些樂器不是以 C 調的 Do Re Mi 為基準,而是以降 B 調或 F 調的 Do Re Mi 為基準,就算同樣吹 Do 這個音,也會發出不同的音。
比方說
如果……長笛照這樂譜吹,
一般來說會發出 C 大調。
這是理所當然的。
但若是單簧管(B♭管)來吹,
就會發出降 B 調(B♭)的音。
如果是圓号(F 管)來吹
就會發出 F 大調(F)的音。
這些樂器便稱為“移調樂器”。
管弦樂團中的移調樂器,包括單簧管(B♭管、A 管)、圓号(F 管)、小号(B♭管、C 管)等。此外,有時還會有特殊的添入樂器,包括 E♭的高音單簧管(Piccolo Clarinet)、同樣是 E♭的高音小号(Piccolo Trumpet)、G 的中音長笛(Alto Flute)、F 調的英國管(English Horn)等。獨奏或許沒有問題,但若是合奏的話就要注意了。
作曲家的工具
作曲隻要有五線譜和筆就可以了。不過五線譜和筆的種類可是相當多……以下提供給各位作為參考。
各式各樣的五線譜
五線譜的種類相當多,有筆記本型的、活頁的、單獨一頁的,也有左右對稱的四頁五線譜。
分譜,每一行五線之間的空隙都很大,相當容易閱讀。
也有原本就畫有小節線的樂譜,這對某些樂曲來說相當方便。
筆!偏愛的一支?
筆也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款式。樂譜專用的寫譜筆、鉛筆、墨水筆等,可以自由選擇。
樂譜寫譜筆
因為畫出來的豎線很細、橫線很粗,所以畫起音符來相當方便。雖然這種筆對需要寫得很大很清楚的分譜來說十分方便,但卻不适合用來寫總譜。
自動鉛筆
就是所謂的鉛筆,用複印機影印過之後,會變成和用圓珠筆寫出來的譜面一樣。如果寫錯了,可以用橡皮擦修改,相當便利。從作曲的草稿到音符要寫得很細小的總譜,幾乎無所不能,尤以 0.5 mm 左右 B 筆芯的鉛筆最為好用。
墨水筆
墨水筆就是蘸墨水的普通鋼筆。以前的音樂家幾乎都使用這種筆,所使用的墨水是制圖用墨水,完成之後的成品是所有樂譜中最漂亮的。
管弦樂·總譜
因為在管弦樂團中會有好幾十種樂器同時演奏,所以在它的樂譜(總譜)中,五線會直列成幾十排,就好像是音樂的設計圖一般。
總譜中樂器的排列方式
寫總譜(Score)時,木管樂器排在最上面,接着是銅管樂器、打擊樂器,弦樂器則是寫在最下面。圓号寫在木管樂器之後銅管樂器的最上面,接着是小号和長号。打擊樂器中,定音鼓在最上頭,下面才是其他樂器。協奏曲等的獨奏樂器則寫在弦樂器之上、打擊樂器之下,歌曲和合唱也寫在這個位置。而在弦樂器中,位置依次是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總譜
樂器名稱與練習編号
寫總譜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樂器名稱和練習編号。
在這裡寫上樂器的名稱。
如果有兩支的話就寫成這樣。
第一頁之後都以簡寫來取代。
樂器的簡稱因為作曲家的不同,也有各種寫法。有人以 p 來代表 piano,也有人把它寫成 pf 或 p-no。
一般來說,大概都寫成這樣。
練習編号就像是作品的裡程碑一樣,記載着樂曲主題的轉變。可以寫上如 35 這樣的小節數,或是 A、B 等英文字母,抑或是很單純的每 5 小節(或是 10 小節)就寫上 10、15、20……
裝訂成冊
當樂譜的張數變多之後,便需要把它們裝訂成冊。這便是其中一例。
裝訂方法有很多種,在市面上也買得到簡易的裝訂工具,講究的人可以用布、厚紙、樹脂等素材挑戰一下更高的技巧。
分譜
雖然名為“分譜”(Part Books),但指的并不是樂譜的兼職人員。精心寫好的總譜并不能直接就拿來演奏,必須為管弦樂團的每一種樂器、每一位演奏者寫出他們專用的分譜。然後,管弦樂團的演奏者們再看着隻寫有自己這一部分的分譜來演奏。
也就是說……把這樣的樂譜……
休息的時間很長時(比方說有 16 小節時)
……寫成這樣
或者完整的一首樂曲或一個樂章都休息時
……寫成這樣
分譜
交響曲的作法(黎明篇)
交響曲的作法(疾風怒濤篇)
交響曲的作法(望鄉篇)
※小知識
交響曲(Symphony)
一般來說是由四個左右的樂章所組成的純器樂管弦樂作品。但是,也有很多帶有聲樂、多樂章和單樂章的例外。交響樂在由海頓創始、貝多芬确立的古典音樂界之“純音樂”領域中達到最高峰。(聽說)有寫了 9 首之後就會死掉的詛咒。
電腦與音樂
鋼琴自從兩百年前登場以來,便是作曲家們相當愛用的“作曲萬能工具”。但是在今天,實力強勁的對手出現喽……那就是電腦。
用電腦作曲
按照規矩,若說到古典音樂的作曲,就是利用鋼琴……但最近也可以用電腦來作曲了。現在(甚至未來)或許電腦将成為主流。
神奇的電腦
電腦音樂已經不像以前那樣硬梆梆的,不管是音樂的情緒或節奏上細微的轉變,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發揮。
隻要花上一點工夫,就可以完成充滿彈性變化的浪漫演奏,隻要增加音源的數量,甚至就可以演奏出百人管弦樂團般的音色。隻不過要花點錢(不過,比起買一個管弦樂團,實在是便宜得太多了)。
電腦世界的進步相當快,像下面所畫的這個箱型電腦瞬間就已經變成古董了(笑)。
現在,用這樣的小型音源就可以發出相當于 32~64 個人的管弦樂團的音色了。
隻要花一千多元就買得到,以後應該還會發展出更好的性能,科技真是令人敬畏啊!
在個人電腦登場的 20 世紀 80年代前後,所使用的信息輸入式的演奏軟件,始終都以作為作曲輔助的“模拟”方式來使用。
當時雖然也有作曲和打譜的軟件,但遠遠不能充分利用電腦本身的性能,翻個譜頁就要花上好幾分鐘,完全沒辦法使用。
不過,在那之後,電腦的處理速度變快了,現在,從寫草稿到完成最後總譜的作曲工程都已經可以完全交給電腦來執行了。
不但可以做出讓演奏者和指揮聆聽的聲音小樣,所有的數據也都可以靠電子郵件來傳送,現在來說,做音樂已經少不了電腦了。
“随便聽聽”專欄 音樂家需要絕對音感嗎?
有些時候,音樂專業人士會擁有一些特殊才能,其中之一就是絕對音感。
絕對音感可以通過幼時的訓練來學習。可以說出所聽到聲音中的 Do Re Mi 是普通的“絕對音感”;如果程度再好一點,便是可以指出頻率(多少 Hz)的“超絕對音感”還有甚至連波形都可以加以識别的“超超絕對音感”。但也有些人認為那些工作交給機器做就可以了……關于“對演奏家而言是否是必要的技能”這個問題,有着正反兩派不同的說法。
相較之下,絕對節奏感還比較重要一點。
連相對音感都沒有的人,俗話稱為“音癡” ,其中還分為“耳朵可以辨别但卻沒辦法唱”的音癡,以及“耳朵無法辨别,歌也沒辦法唱”的徹底音癡。這樣的話,說不定可以稱這種特殊能力是“絕對音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