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領導者并不是欺下媚上,裝腔作勢,隻知道向公司索要資源的庸才,而是(企業)組織的“種子”,能迅速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市場)中紮根、發芽、開花和結果。諸葛亮就是這樣的領導者,他通過自己的謀略讓飄蕩半生的劉備找到了立足之地,在合夥人孤注一擲之後,力挽狂瀾苦心經營,在數倍于己的強大對手面前始終保持積極進攻态勢。然而諸葛亮作為一個後入夥的“空降兵”,靠什麼能取得如此功績呢?
當然是靠他從兵法之中領悟到的掌控局面的謀略。他指出:“明君治其綱紀,政治當有先後”。就是說,領導者在面對複雜局勢的時候,一定要講究策略和方法,隻有這樣才能掌管住局面,樹立起個人的威信,才能有所作為。他認為在實際操作層面,要注意這幾個處事順序:
2.先理令,後理罰
一直有戰鬥力的團隊與烏合之衆的差别就在哪裡呢?就在于前者能夠令行禁止。那怎麼才能讓别人心甘情願地服從我們的意志,做到令行禁止呢?諸葛亮指出,領導者需要“先理令,後理罰”。就是說,想要下屬或其他人遵從我們的命令,不能單單依靠權勢的強壓,而要首先保證自己所要發布的命令是正确的,并且既要合乎事理又要體恤人情。在保證自己的命令完全正确之後,我們才可以對冒犯者執行懲罰措施,以此來“殺雞儆猴”樹立威信。
3.先理近,後理遠
有人說“王者無情”,其實并不是英明的領導者不重視感情,而是為了保證自己不被身邊人所蒙蔽,而刻意保持一定的距離。諸葛亮提出“先理近,後理遠”也就是基于這個道理。領導者隻有把跟自己關系好的少數人員管理好,不給他們“狐假虎威”的機會,才有可能樹立一個公正嚴明的個人品牌,使得良好的口碑傳播出去,從而吸引原本關系疏遠的人員向我們靠近。“揮淚斬馬谡”就是這一理念最為經典的诠釋。
“三顧茅廬”的際遇,讓諸葛亮一躍成為“打工皇帝”的典範,以及無數讀書人和職場人士羨慕嫉妒恨的對象。然而從來都是“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不是他年紀輕輕肯下功夫,能将深邃難懂的兵法韬略爛熟于心,又怎麼可能初出茅廬就身居高位呢?
(歡迎想系統學習兵法的朋友搜索并關注moulueyubingfa 或“謀略與兵法”關注。不懂謀略與兵法,怎能從容應對日益激烈的競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