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常見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需要重點預防,因為冠心病急性起病時,可引起心肌梗死,可顯著增加死亡風險,而診斷冠心病的金标準是冠脈造影。那麼,冠脈造影發現冠脈狹窄40%,能診斷冠心病嗎?接下來,專科醫生會告訴您答案。
冠心病又被稱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它是由于各種病因引起冠脈狹窄,進而出現心髒供血、供氧減少所緻,在初期主要表現為活動、情緒激動時胸痛,在醫學上我們稱之為心絞痛,而在運動時才出現的心絞痛,我們稱之為穩定性心絞痛,此時說明冠脈病變并不重,通過合理、及時治療可降低心肌梗死的發生風險;如果在休息時都可出現心絞痛,那就屬于不穩定性心絞痛,相比較而言,後者出現心肌梗死的風險更高。因此,出現心絞痛的朋友應及時完善相關檢查,明确是不是冠心病以及病情的嚴重程度。
出現了胸痛,我們可以進行心電圖檢查,查心肌損傷酶譜,來了解心髒有無缺血損害,但這并不能了解冠脈病變的嚴重程度,若要明确是否存在冠心病,當前主要依靠冠脈造影進行檢查。冠脈造影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标準,它可清晰顯示冠脈狹窄以及冠脈的狹窄程度,但并非冠脈造影一發現血管狹窄,就能診斷為冠心病,這時主要看血管的狹窄程度:如果冠脈狹窄程度達到50%,那麼此時已經達到冠心病的這段标準。因此,如果冠脈狹窄隻有40%,那麼此時是不能診斷為冠心病的。
可能部分朋友會問:如果冠脈狹窄隻有40%,需要藥物治療嗎?當然需要。雖然當前不能診斷為冠心病,但已經出現了冠脈損害,若不給予幹預,病變可持續加重,遲早有一天,會達到診斷冠心病的标準。而此時的幹預措施,不一定需要采取藥物治療,主要幹預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包括控制體重,将BMI控制在24以内,每日堅持半小時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比如慢跑、快走、騎車、遊泳、打太極等,飲食堅持低鹽、低脂、低膽固醇、低糖為主,而更重要的是合理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礎疾病。
當然,如果非藥物治療幹預無效,或已經達到冠心病的診斷标準,那麼此時就應該聯合藥物治療。冠心病的藥物治療應以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為主,前者是抗血小闆的藥物,重在預防血栓形成,後者是穩定斑塊的藥物,重在延緩冠脈病變。他們均屬于治療冠心病的基石藥物。長期服用可顯著降低心肌梗死的發生風險。但值得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可引起胃腸道粘膜損害,可能出現腹痛、黑便等症狀,而長期服用還可出現阿司匹林抵抗,可能降低療效。他汀類藥物雖然可延緩冠脈病變,但可能增加肝功能異常、肌肉損害、新發糖尿病等風險。
因此,部分朋友在治療過程中需要調整方案,阿司匹林不耐受時可換用氯吡格雷,也可聯用保護胃黏膜的藥物,他汀不耐受時可更換他汀種類或調整為小劑量,與此同時,還可以聯用通心絡膠囊,該藥也具有抗血小闆、抗炎、穩定斑塊等作用,而在标準治療方案上聯合使用,還有助于減輕阿司匹林抵抗,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預後。相關研究發現,冠心病患者在标準治療方案上聯合使用通心絡,可發揮1 1>2的效果,即中藥 西藥聯合治療,更有利于改善病情。
感謝閱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