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司馬遷與《史記》
推薦閱讀(了解)書目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隐,唐·張守節正義:《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第2版。
漢· 司馬遷撰,日·泷川資言會注考證,日·水澤利忠校補:《史記會注考證附校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李長之《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三聯書店,1984年版。
錢锺書《管錐編(第一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
張大可《史記研究》,華文出版社,2002年版。
陳桐生《百年史記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文學遺産》,2001年第1期。
一、司馬遷的生平及心态變化
(一)20歲以前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
2、卒年的兩種說法
A、卒于武帝末年說。
《史記·太史公自序》“俟後世聖人君子,第七十”,裴骃《集解》引衛宏《漢舊儀注》雲:“司馬遷作《景帝本紀》,及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
B、卒于昭帝年間說。
程金造《史記管窺》根據四個方面的證據,認為司馬遷卒于昭帝之時。
二、“發憤著書”的文學主張
《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
“《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發憤著書”的理論内涵及學說意義
第一:它明确指出窮愁困辱是成就偉人的一個條件,是取得創作成功的一種動力。
第二:窮愁困辱所結之“思”之“怨”,如不能通其道,在功業上發展,那就應當“述往事,思來者”,在作品中噴湧而出,形成思想的火花,使生命永生不息。
三、《史記》的結構體例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大概到魏晉時期才逐漸被稱為《史記》。
相關論點見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五》“為太史公書”條、周中孚《鄭堂讀書記》、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
A.紀傳體
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的史書體裁,始創于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由“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部分組成,其中“本紀”、“世家”、“列傳”都是人物傳記。後來班固《漢書》去掉“世家”并入“傳”,這樣就隻有“紀”、“傳”兩種了。後世由此稱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的史書體裁為紀傳體。
《本紀》十二篇
《表》十篇
《書》八篇
《世家》三十篇
《列傳》七十篇
本紀:記載從黃帝到漢武帝各代帝王的興廢和政治大事。
裴松之《史目》:“天子稱本紀,諸侯曰世家”。
張守節《五帝本紀·正義》:“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紀者,理也,統理衆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紀。”
劉知幾《史通卷二·本紀》:“蓋紀者,綱紀庶
品,網羅萬物,論篇目之大者,其莫過于此乎!”
表:分世表、年表、月表三種。是按世代年月分别記載曆史大事。
司馬貞《史記·三代世表·索隐》:“《禮》有《表記》,而鄭玄雲‘表,明也。’謂事微而不著,須表明也,故言表也。”
表的用意有三:一是表隐微之事,使之鮮明。二是擴大紀傳的記事範圍。三是與紀傳互為經緯,是聯系紀傳的橋梁。
書:是有關天文、曆法、水利、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記載專章。
司馬貞《史記索隐》:“書者,五經六籍總名也。此之《八書》,記國家大體。”
八書是分門别類的文化制度史。
世家:主要記載諸侯王大事間及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時事迹。
劉知幾《史通·世家》:“案世家之為義也,豈不以開國承家,世代相續。”“司馬遷之記諸國也,其編次之體,與本紀不殊,蓋欲抑彼諸侯,異乎天子,故加以它稱,名為世家。”
世家之義有三:一是記諸侯列國史。二是載傳代家史。三是與《本紀》同體,均編年記事,因有别于天子等第而别名“世家”。
列傳:曆代上自将相,下至遊俠,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傳記。
司馬貞《史記·伯夷列傳·索隐》 :“列傳者,謂叙列人臣事迹,令可傳于後世,故曰列傳。”
列者,陳也;傳,本為經注之說明,司馬遷借以傳人,記功臣賢人之言行以注《本紀》,表示人臣拱衛主上。
B、“太史公曰”的史論形式
“太史公曰”是司馬遷繼承并發展《左傳》的“君子曰”而來的一種史論方式,完成了由《左傳》的“君子曰”以來的史論的自覺。此後,正史多以這種方式展開對曆史人事的評論,甚至于影響到小說創作領域,如《聊齋志異》的“異史氏曰”即是。
C、斷限
《史記》的下限問題一直存在争議,影響較大的有“訖于麟止說”和“止于太初說”。
《太史公自序》:
“于是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自黃帝始。”
“餘述曆黃帝以來至太初而訖,百三十篇。”
D、增補
班彪《史記論》:“(司馬遷)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
《漢書·藝文志》:“《太史公書》百三十篇,十篇有錄無書。”
唐代李賢為《漢書》做注,明确指出:“十篇謂遷殁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将相年表、日者傳、三王世家、龜策傳、傅靳列傳。”
元、成時,褚少孫為《史記》補缺,今所見“褚先生曰”的内容即為其所補。
餘嘉錫《太史公書亡篇考》(《餘嘉錫文史論集》/《餘嘉錫論學雜著》)
《史記》的注釋
唐代之前,存在多種《史記》的注釋,但大多亡佚了,流傳下來影響最大的有三種: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隐》、唐·張守節《史記正義》,世稱“《史記》三家注”。
四、司馬遷的修史理想
究天人之際:
即探讨天道、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關系。
通古今之變:
通過對曆史的發展變化的考察來尋求促成這些變化的原因。
方法:“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
成一家之言:
“一家言”的結構,融會貫通百家學說以建立統一的新思想體系。
“一家之言”的核心思想是稽其成敗興壞之理以志古自鏡。
“一家之言”的表述形式,創立百科全書式的紀傳體通史,奠定史學的獨立地位。
五、《史記》的文學成就
(一)叙事技巧的成熟:
1、獨到的叙事結構:
大結構: “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種體例。
“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 ——鄭樵《通志》
小結構:依照作者對傳主的認識了解和發現,以及由此所确定的每一篇作品的主題來具體組織安排的結構。
串珠式:《項羽本紀》
雙線式:《淮陰侯列傳》
糾結式:《廉頗蔺相如列傳》
對比式:《張耳陳餘列傳》
2、合理的叙事時間
叙事速度:
叙事順序:
順時:按年月日的順序依次序寫所發生的史實;
倒時:打破、颠倒自然的時序,将後面的事件放到前面來叙述;
停頓:在叙述一個或兩個事件時,需中斷一個故事,插入另一個故事 。
3、多角度的叙事視角
全知視角:指叙事者無所不在,無所不知,對要叙述的曆史事件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對所叙述的曆史人物的優點、弱點、長處、短處、人物的情感變化、内心活動及曆史人物之間隐秘的對話等無所不知。
限知視角:是叙述者被限定在某一範圍、某一局部進行叙事,所知是有限的,作者對于世界人事的審視是通過具體人物的眼光來完成的。
4、純熟的叙事語言:
第一:叙事語言眉目清晰。
第二:叙事語言生動傳神。
第三:叙事語言或褒或貶,帶有作者的 感情色彩。
(二)人物塑造的成功
1、抓住特征,精心選材。
《項羽本紀》
巨鹿之戰 鴻門宴 垓下之圍
(二)人物塑造的成功
1、抓住特征,精心選材。
《項羽本紀》
巨鹿之戰 鴻門宴 垓下之圍
巨鹿之戰: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将軍将卒二萬渡河,救钜鹿。戰少利,陳餘複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zèng),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钜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将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士,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将,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垓下之圍: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骓,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項王乃複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将,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将。是時,赤泉侯為騎将,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裡。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複圍之。項王乃馳,複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複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2、兩兩對照,烘托人物。
《李将軍列傳》
(1)與匈奴射雕者對比,突出李廣射技高超。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将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雕者也。” 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裡。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2)與名将程不識對比,突出李廣的治軍簡易。
“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将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鬥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侯,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鬥,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
(3)與李蔡對比,突出李廣的懷才不遇。
廣之從弟李蔡與廣俱事孝文帝。景帝時,蔡積功勞至二千石。孝武帝時,至代相。以元朔五年為輕車将軍,從大将軍擊右賢王,有功中率,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孫弘為丞相。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
3、心理刻畫,展現靈魂。
[1] 安排人物獨白來描寫心理。
[2] 以人物自唱詩歌來展示内心世界。
[3] 直接寫人物的心理變化。
4、互文見義,突出重點。
互見法:《史記》選擇、安排材料以反映曆史、表現人物的一種方法。可分為有無互見和詳略互見。對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傳中未寫,在他傳中寫了,這是有無互見。對某些史實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傳中詳寫,在其它傳中略寫,這是詳略互見。采用互見法,有時是為了避免行文的重複,有時則是為了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六、《史記》的風格特征
1、濃郁的悲劇氣氛
(1)悲劇人物的劃分:
社會地位和影響:
A. 英雄悲劇:項羽、陳勝、晁錯等
B. 普通人的悲劇:荊轲、高漸離、聶政、程嬰等
原因:
[1] 性格悲劇
[2] 社會悲劇
[3] 性格社會悲劇
(2) 悲劇精神的主要表現:
A.悲劇主人公為實現自身的價值進行不懈的奮鬥,他們的所作所為展現了人生命的活力。
B.悲劇主人公都具有頑強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C.悲劇主人公都具有正義感和高尚的情操。
2、愛奇的審美傾向
漢·揚雄《法言》:“子長多愛,愛奇也。”
宋·曾鞏《元豐類稿》:“斯亦可謂奇矣。”
具體表現:
[1] 表層的奇
[2] 深層的奇
[3] 文學家的愛奇
七、《史記》對後世史學、文學的影響
[晉]葛洪《西京雜記》:“司馬遷發憤作《史記》百三十篇,先達稱為良史之才。……及其序屈原、賈誼,詞旨抑揚,悲而不傷,亦近代之偉才。”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一)對史學發展的影響
1、史學精神的影響
2、體例的影響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卷一:“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系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志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二)對文學發展的影響
1、“發憤著書” 對後世文學精神的影響
《報任安書》: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膑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
風雅之興,志思蓄憤,而詠性情,以諷其上,此為情而造文也。
[唐]韓愈《送孟東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不平者乎!
[宋]歐陽修《梅聖俞詩集序》:
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内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婦之所歎,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
[清]劉鹗《老殘遊記自序》:
《離騷》為屈大夫之哭泣,《莊子》為蒙叟之哭泣,《史記》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詩集為杜工部之哭泣,李後主以詞哭,八大山人以畫哭,王實甫寄哭泣于《西廂》,曹雪芹寄哭泣于《紅樓夢》。
2、對古代散文創作的影響——以韓愈為例
韓愈《答劉正夫書》:“漢朝人末不能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為之最。”
(1)“太史公文,韓得其雄。”(劉熙載《藝概》)
雄深雅健
A、大量使用虛字。
清·劉大魁《論文偶記》:“上古文字初開,實字多,虛字少。至孔子之時,虛字詳備,作者神态畢出。《左傳》情韻并美,文采照耀。至先秦戰國,更加疏縱。漢人斂之,稍歸勁質,惟子長集其大成。”
宋·費衮《梁溪漫志》卷六:“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助詞。其最妙處,自‘其信然耶’以下,至‘幾何不從汝而死也’一段,僅三十句,凡句尾連用‘耶’字者三,連用‘乎’字者三,連用‘也’字者四,連用‘矣’字者七,幾于句句用助詞矣!而反複出沒,如怒濤驚湍,變化不測,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B、發端突兀,先聲奪人。
清·李景星《史記評議》:“(《西南夷列傳》)傳之起首如青山霹靂,如平地奇峰,突兀得勢,入後步步照應,有破竹之勢。”
清·魏禧《日錄論文》:“韓文入手多特起,故雄奇有力。”
清·劉熙載《藝概》:“韓得史公之雄,雄者善用直捷,故發端便見出奇。”
C、多用排比句。
(2)“韓柳文法祖《史記》”
宋·吳子良《林下偶談》:“退之《獲麟解》雲:‘角者吾知其為牛,鬣者吾知其為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句法蓋祖《史記·老子傳》雲:‘孔子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
(3)人物傳記得“龍門神髓”
韓愈《張中丞傳後叙》南霁雲乞師:
南霁雲之乞救于賀蘭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愛霁雲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具食與樂,延霁雲坐。霁雲慷慨語曰:“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餘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下。雲知賀蘭終無為雲出師意,即馳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着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明·茅坤:“通篇句、字、氣,皆太史公髓,非昌黎本色。”(《唐宋文舉要》甲編卷二引)
乾隆皇帝:“叙緻曲折如畫,真得龍門神髓,非徒形似也。”(《唐宋文醇》卷引)
3、對後代小說的影響
金聖歎《讀第五才子書》:“《水浒傳》方法,都從《史記》出來,卻有許多勝似《史記》處。若《史記》妙處,《水浒》已是件件有。……其實《史記》是以文運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運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卻要算計出一篇文字來,雖是史公高才,也畢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隻是随着筆性去,削高補低都由我。”
毛宗崗《讀三國志法》:“《三國》叙事之佳,直與《史記》仿佛,而其叙事之難,則有倍難于《史記》者。”
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讀法》:“《金瓶梅》是一部《史記》。然而《史記》有獨傳、有合傳,卻是分開做的。《金瓶梅》卻是一百回共成一傳,而千百人共和一傳,内卻又斷斷續續,個人自有一傳。故知作《金瓶梅》者,必能作《史記》。”
4、對後世戲劇創作的影響
據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統計,現存132種元雜劇中,《史記》戲有16種。大體可分為兩類:
(1)體現統治階級意志,歌頌忠臣義士為主旋律的戲。《趙氏孤兒》、《介子推》、《豫讓吞炭》、《周公攝政》等。
(2)抒發作者感世之歎、寄托内心理想,追求建功立業,宣揚快意恩仇的戲。《凍蘇秦》、《追韓信》等。
《刺客列傳》:“(豫讓)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雠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於市。……豫讓曰:“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衆人遇我,我故衆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史記·黥(qing)布列傳》:“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見,布大怒,悔來,欲自殺。出就舍,帳禦飲食從官如漢王居,布又大喜過望。”
《氣黥布》第三折:
【牧羊關】分明見劉沛公濯(zhuo)雙足,觑當陽君沒半星,值氣得咱登登按不住雷霆,眼睜睜慢打回合,氣撲撲重添呓掙。不由咱不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卻不道見客如客,輕人還自輕。……
【正末做背科雲】今日這一杯酒不打緊,使後代人知漢王幾年幾月幾日在英布營裡跪送一杯酒,咱英布死便死也,死得着了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