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申
盤錦市金花源養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花源”)是一家集水産養殖、孵化,農産品種植,水産品、農産品銷售,大米加工、銷售,觀光果園管理服務等于一體的企業。坐落于盤錦市雙台子區統一鎮,這裡綠樹蔥蔥,空氣清新怡人,眼前一潭碧水生機勃勃。一陣微風吹過,眼前一片遼闊空曠的水庫泛起粼粼波光,時不時有魚兒躍上水面,和着岸邊的蟲鳴鳥叫,還有水庫上作業的工作人員,奏響了生命的和諧樂章!在水庫邊上,一位中等身材的中年人正在眺望着這幾百畝的水庫出神,這位就是金花源的總經理郭正罡先生。
初次接觸,面前的郭正罡就像鄰居農民大哥一樣,給人第一印象低調、謙遜、樸實,話語不多,但句句中肯,說到點子上。盡管已是中年,但其仍精力充沛,充滿活力,氣魄非凡,同時他也是一個有情懷之人,懂得感恩,和睦鄉裡,樂善奉獻。郭全罡,1966年9月生于盤山縣高升鎮前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8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沈陽農業大學。是雙台子區第八屆政協委員。1993年,郭全罡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盤錦農工商總公司工作,工作清閑自在,引來許多人羨慕和青睐的目光,然而,他卻不甘心這樣無所事事,碌碌無為的生活,也不忍心年紀輕輕地就混飯吃。1998年,深秋一個夜晚,郭全罡夜不能寐,他開始深思:“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自己不能這樣地混下去,應趁着青春年少,成就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于是,他随着改革的大潮,湧進了盤錦茫茫的商海之中。1998年年底。郭全罡正式辭去了公司工作,1999年新年伊始,他便投資15萬元,做起了鋼材、化肥生意,經過10年的奮鬥,郭全罡從商海中淘到了第一桶金,這也為他發展水産養殖業奠定了經濟基礎。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盤錦市海洋漁業局水産技術推廣站那裡了解到盤錦市扶持淡水養殖業的發展,國家有扶持“三農”的優惠政策而且市委、市政府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自主創業者提供了很多有利條件。他的思想火花被點燃了,他要幹一番大事業——泥鳅魚養殖。
泥鳅魚養殖對于他來講完全是一個陌生的行業,沒有技術,缺少經驗,又沒有經過專業的養殖培訓,一切都在探索中進行。2009年新年過後,郭正鋼登上了開往廣州的列車,到那裡考察台灣大泥鳅、繁育、養殖情況。研究市場規律,經過兩周的慎密考察,他确定了台灣大泥鳅在北方養殖的可行性。早春二月,他承包了雙台子區統一鎮前麼村的300畝荒地。陽春三月,他請來了技術人員進行規劃,測量,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建築施工。一年後,一個占地300畝,水面面積130畝,投資300萬元的盤錦市金花源養殖示範園區建成了。園區緻力于依靠科學技術發展淡水養殖,是一家以水産孵化養殖為核心,集研發,推廣及技術開發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園區的建立填補了盤錦養殖台灣大泥鳅魚的一項空白,是盤錦市繼河蟹産業後的一項新興農業産業,具有較好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公司現在每年繁育台灣大泥鳅魚苗3億尾,越冬泥鳅魚苗6千萬尾。2010年,郭全罡正式進入了他的淡水養殖事業,當時由于資金不足,他開始“小打小鬧”簡單的收購,養殖一年下來隻鬧個不賠不賺。2011年,他準備孵化、繁育、養殖一起幹。他從盤錦海洋漁業局水産技術站請來了技術人員,做好了孵化繁育前的各項準備工作。2011年4月15日,他帶領技術人員來到了廣東佛山,在那裡以每斤50元的價格購買了6000斤台灣大泥鳅種魚,并通過各種渠道采取空中運輸的方法運到了沈陽桃仙機場。種魚從飛機上卸下來的一瞬間郭全罡頓時傻了眼,由于空中運輸,包裝箱裡沒有提前加氧,而導緻種魚缺氧窒息,全部死亡。30萬元頓時打了水漂。面對衆人的嘲笑,親友的抱怨,郭全罡迷茫了,“到底還幹不幹下去?”“創業哪有一帆風順的,失敗是正常的,隻要挺過去,收獲的不僅僅是養殖場的成功,還有你寶貴的人生閱曆。”妻子的一句話,如醍醐灌頂,激發了他繼續幹下去的決心。2012年春節過後,他早早地來到了廣東佛山,在3月20日趁氣溫還不高,購買種魚600斤,每箱充滿了足夠的氧氣,空運到沈陽桃仙機場,下飛機後,又馬不停蹄的運到養殖場,放養到了暫養池,4月16日金花園養殖場的首批台灣大泥鳅魚苗孵化成功,當年孵化魚苗5千萬尾,并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全部投入到了養殖戶的田地和坑塘,養殖戶到秋後都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台灣大泥鳅在北方繁育養殖成功。同年,郭全罡先後進行了稻田苗種培育試驗,池塘苗種培育試驗,大規格泥鳅種養殖試驗,泥鳅魚室外無土高密度安全越冬試驗,均獲得了成功。其中,泥鳅魚高密度室外越冬科研成果填補了北方泥鳅魚室外無土高密度越冬的一項空白。
2013年以後,養殖場效益開始逐步好轉,孵化規模也逐年擴大。他的基地成為盤錦市漁業協會泥鳅魚繁育養殖基地,并躍升為省内同行業龍頭企業。2016年9月,金花源養殖場更名為盤錦金花源水産養殖有限公司占地500畝,概算投資5000萬元。同年,國家農業部授予金花源“農業部水産健康養殖示範場”;省海洋與漁業廳授予金花源“遼甯省水産良種場”。2017年,為了做好養殖示範,在原有300畝園區的基礎上,在周遼新建養殖基地240畝,聯合26家農戶采用公司 農戶 基地的形式,實現共赢。郭全罡在多年的養殖經驗中開發創新出“一畝地,一塊布,一片網,一條溝”的“四個一”養殖方法。(注:在一畝稻田地的周邊設置塑料布擋住青蛙,田鼠等生物;在地面上遮擋圍網,防止各種水鳥天敵紮入水中;每塊地邊都挖出一條溝,缺水時往稻田中注水,收魚時水和魚同放入溝中,直接捕魚。)公司對養殖戶實行跟蹤服務,為他們提供産前,産中,養殖技術。秋後,養殖戶遇到銷售難題,公司以市場價格回收泥鳅魚,徹底解決了養殖戶的後顧之憂。當年,創産值1500萬元,創利潤800萬元。養殖戶平均每畝地增加效益2500元。
2018年,郭全罡在調結構、轉方式上下功夫,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現代農業。金花源通過公司 農戶的合作模式,擴大種養面積。第二通過土地流轉擴大稻鳅、稻蟹、稻蝦養殖面積。第三通過新項目研發,發展小龍蝦産業。第四通過互利雙赢模式,與鎮政府合作形成智慧農業綜合體。開發休閑漁業、觀光農業、生态旅遊産業,集觀光、旅遊、餐飲、采摘、民俗為體的綜合旅遊産業。優質水稻和泥鳅起實施“稻鳅立體種養”這一生産方式被到金花源水産養殖公司視察的遼甯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湯方棟稱為盤錦的又一“朝陽産業”。作為盤錦本地傑出的企業家代表,他緻富不忘初心,熱心公益慈善事業,他上善若水,大愛無疆,诠釋了企業家的責任擔當精神。
“要想人前顯貴,必須人後受罪,沒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郭全罡淡然的說道。有人說一入蝦門深似海,幸福從此成路人。過程固然艱辛,路程雖然充滿風險,但是養蝦人更享受跨越難關時的痛快以及收獲時的快感。五年、十年、二十年,大家依然在烈日下抛灑汗水,依然在夜空下堅守夢想,他們是水産養殖業的發展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郭全罡表示,水産養殖已成為盤錦市的标志性産業,水産養殖産業的蓬勃發展,為盤錦市打造了一張靓麗的名片。鄉村振興離不開産業支撐,我們會繼續探索科學高效的水産養殖新模式,讓群衆的收入越來越高,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