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日不落帝國曾經榮耀的見證,素以館藏豐富、海納百川名聞于世。但也有人戲稱它為“被盜文物收集處”,因為不少藏品都是當年大英帝國還風光的時候,從世界各地“擄掠”得來的。近些年,歸還殖民主義時期所得文物的呼聲,在德國、法國引起了一系列讨論,英國也不例外,但是英國的博物館普遍拒絕要求。這種傲慢态度惹得衆人不滿,人們認為英國還沒有放下殖民主義的包袱,無法正視歸還文物背後的去殖民化浪潮,在這一波關于文物的觀點沖突中,大英博物館無法繼續沉默不語了。
大英博物館
關于文物的困境在大英博物館的儲藏室裡,存放着大量不公開展出的藏品,其中就包括埃塞俄比亞東正教會的聖物。英國過去從埃塞俄比亞攫取的文物衆多,這跟當年的殖民主義行徑分不開關系。1868年,英國和埃塞俄比亞爆發了馬格達拉之戰(Battle of Magdala),埃塞俄比亞皇帝提奧多羅二世(Theodore II)戰敗,英軍士兵在官方許可下搬空了埃塞俄比亞國庫的财寶。
大英博物館的埃及文物
為了規避博物館的罪責,英國人玩了一個小手段,先縱容士兵擄掠,然後請大英博物館的專家公開購買其中的珍品,所以從規則上說,現在藏于大英博物館的埃塞俄比亞文物是合法的,因為館方是從私人手中買到的藏品,并沒有參與劫掠,所以在法律和道義上都無可指責。
埃塞俄比亞不吃這一套,一個半世紀以來,他們不間斷地要求英方歸還文物。該國文化部長 希魯特·卡索(Hirut Kassaw)公開表示:“對埃塞俄比亞人來說,在馬格達拉被搶奪的東西十分重要,是構成本國及人民存在的基礎。”卡索在訪英時,再次提出歸還要求,不過大英博物館隻表示會考慮長期借出文物,狡猾地回絕了埃塞俄比亞的要求。
摩艾(Moai)石像
除了埃塞俄比亞,還有不少國家要求英國永久歸還昔日未經同意“帶走”的文物。比如智利複活節島就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摩艾(Moai)石像。1868年,一艘英國護衛艦運走了一座摩艾石像獻給了維多利亞女王。島民認為,祖先的精神早已灌注在石像中,每一尊石像對當地人都意義不凡。
兩種不同意見除了西方文明之外的文物,大英博物館還收藏有被譽為歐洲文明源頭的希臘文物,不過大英博物館拒絕了希臘關于歸還巴特農神殿大理石雕塑的要求。館長哈特威格·費舍爾(Hartwig Fischer)說:“盡管将文化遺産帶進博物館,會與其背景分離,但這種置換(displacement)同時也是一種創造行為。”該言論一出,立刻引來抨擊,國際巴特農雕塑統一協會秘書長喬治·瓦爾達斯(George Vardas)反問道:“破壞神殿,掠奪一個國家的曆史重要象征,有什麼創造性可言?”暗示對方語言的不可理喻。
大英博物館的希臘雕塑
對于大英博物館來說,他們也考慮過解決雙方矛盾的方法,不過假如一旦同意歸還,博物館将會被清空,這是館方肯定不願接受的。所以館方一再強調,“歸還原物”本身是對自由主義及西方價值觀的威脅。英國藝術評論家喬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附和道,假如遵照要求歸還文物者的邏輯,世界上就不應該存在任何博物館,因為每件藝術品都應該保存在原位,隻在原始背景下,文物才顯得有意義。
巴特農神殿大理石雕塑
瓊斯用愚昧的民族主義形容希臘“歸還原物”的要求。實事求是地說,這位藝術評論家的言論真是令人大開眼界,既然文物不用放在原處,應當放在博物館,那為什麼非要放在大英博物館,而不是文物所屬國的博物館呢?恐怕他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已經預設了一個立場: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文物的提議是錯誤的。
負隅頑抗的理論要求“返還原物”的呼聲近年來不斷高漲,根據獨立藝術教育機構藝術與法律研究學院(Institute of Art and Law)助理總監亞曆山大·赫爾曼(Alexander Herman)的說法,過去二十年來,歐洲及北美一系列涉及二戰德國掠奪藝術品的案件,為其他文物的追索賠償樹立了一個良好的示範,人們看到了返還文物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要求“返還原物”的國家,不僅受情感或尊嚴問題的驅使,背後還有政治和經濟因素,比如埃塞俄比亞,當地正在大力發展旅遊業,歸還文物有助于帶動其發展。除了官方的動作,民間也有大量支持“返還原物”的聲音。在英國本土,“返還原物”的呼籲與更廣泛的民意結合,成為要求公共機構“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的最大壓力來源。人們認為,英國的博物館、大學,均誕生自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現在理應作出相應調整,為當年的行為還賬了。
大英博物館的中東古文物
“返還原物”在英國變成了“去殖民化”的議題,令博物館感到十分不安。一些英國博物館管理者表示:博物館正是呈現真相的地方。他們認為“去殖民化就是去語言化”,警告去殖民化的呼聲超越了理性。
薩塞克斯大學後殖民與殖民研究教授格爾邁得·班步拉(Gurminder Bhambra)表示,對英國“去殖民化”的要求是令人擔憂的。“因為不能承認國家曆史裡令人不安的部分,我們清洗過去,會導緻更嚴重的後果。”班步拉認為,去殖民化的要求不應該被簡化為清洗過去,而是要更誠實地面對曆史。
要求返還文物背後的去殖民化勇氣進入21世紀,殖民現象雖然已經終止了,但殖民體系造就的文化體系還存在,更嚴重的是殖民思想仍然回蕩在一些頭腦中。包括中國在内的衆多國家,都曾是帝國主義的受害者,必須認清帝國主義殘留在文化領域的殖民化流毒,努力去殖民話語,對大英博物館返還文物的事持積極态度。
大英博物館當年運回摩索拉斯陵墓的文物
在英國,往昔帝國的痕迹無處不在,以大英博物館為首的幾個大型博物館,更是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産物。由于自己的存在就是殖民主義最好的例證,為了回避或者淡化館藏文物的殖民主義屬性,大英博物館會小心翼翼地布置展廳,以關于愛爾蘭的展覽為例,展出曆史油畫時,會特别強調這些曆史油畫的背景,尤其是和戰争、條約簽訂有關的畫作。這些展覽看似在紀錄事件,但實際上卻達成了一種讓看畫人同情英國的效果。
大英博物館不僅通過繼續占有别國文物來表現殖民曆史,還通過自己的話語權,不斷強化殖民曆史的正當性,并表明一種不可置疑的威嚴。這種傲慢的表态背後是一種文化優越感,以及對于被殖民者噤若寒蟬态度的輕視。
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繼續對流失的文物不管不顧,無疑反映了一種綏靖妥協殖民化的傾向,也就是說不反思過去的得失,不糾正人類曾經的錯誤,用無動于衷,掩耳盜鈴的方式回避困境。在這種情況下,背着沉重包袱的文明難以繼續走好自己的路。
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當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流毒仍在,我們其實還未進入“後帝國”(post-imperial)時期,現代性隻是一句空話,消除殖民文化仍然要繼續進行。大英博物館對于歸還文物的回應還不夠深刻,他們的态度隐含着不少内在問題。如果在唇槍舌劍之前,能先重新審視後殖民理論和多元文化的争論,不隻着眼于保留館藏,也許他們更能表現出一座舉世矚目博物館的胸襟和道義,哪怕日後這件博物館空無一物,它也能帶給人們思想上的沖擊與震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