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梁曉聲适合孩子讀的作品

梁曉聲适合孩子讀的作品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16 13:15:45

梁曉聲适合孩子讀的作品?上次談了梁曉聲寫的《小學生如何寫好作文》,今天來說說他的中學版《中學生如何寫好作文》,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梁曉聲适合孩子讀的作品?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梁曉聲适合孩子讀的作品(看梁曉聲的中學生如何寫好作文)1

梁曉聲适合孩子讀的作品

上次談了梁曉聲寫的《小學生如何寫好作文》,今天來說說他的中學版《中學生如何寫好作文》。

坦白說,看到前三章時,有一丢丢的失望,因為期待的幹貨遲遲沒出現,但兩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重理輕文”和“網絡濫用”卻被拎出來,進行了大篇幅描述(不過,考慮到讀者群以中學生為主,這兩種現象又在學生群體中較為普遍,這樣的設置也是一種“苦口婆心”了)。

待進入第四章後,我終于有了拿小本本做記錄的沖動。

與小學版相比,中學版最大的不同有兩點:

一是強調文章要有“立意”;

二是要學會寫議論文。

先來說第一點。如果說小學階段以保護孩子寫作興趣為主,讓他們從不怕寫到願意寫,再到喜歡寫;那中學階段,寫作就要考慮從“有意思”到“有意義”了。

那什麼叫“有意義”?

說白了,就是文章體現的價值觀。

再直白點,就是你想傳達給讀者的想法;也可以解釋為,你的寫作動機。

比如,蒲松齡的《義鼠》(借義鼠諷刺當時道德滑坡,人不如鼠的社會現狀);魯迅的《孔乙己》(這篇大家都很熟了,就不多解釋了),雖文中沒有一句表明“中心思想”的話,但要傳達的情感和思想都在字裡行間了。

那如何才能讓文章“有意義”呢?

梁曉聲說了,要“心中有,筆下才有”。

也就是說,心中若無真情實感,筆下是無法寫出令人信服的内容來的,“文章騙不了人”。

那如何才能“心中有”呢?一是要增強對生活的敏銳度,也就是在上一篇中談到的,對生活多體驗;二是要培養“人文情懷”,多向名家學習,多看經典的著作、電影,“三觀正”文章才“正”。

“有意義叩問的作文才是具有内在價值的好作文。”

而這一“内在價值”也是另一文體想要寫好的必要前提——那就是初中時會大量接觸和學寫的議論文。

好的議論文都觀點鮮明,“立意明确”。而現今中考和高考的作文大多是議論文。

這倒不是說議論文比記叙文“高級”,兩者要寫好都不容易,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作文評判很難完全不受閱卷人主觀影響,但議論文相較于記叙文,評分标準相對更易客觀些,也更易被出作考題。

因為議論文的格式一般比較統一:論點、論據、論證。

論點是否明确,論據是否充分,論證是否到位,是評判議論文優劣的關鍵。

但看似簡單的格式,想要寫好卻不簡單。

抛出觀點後,若隻講“自己的感悟”和“道理”,易陷入“論據空洞,論證蒼白”的窠臼裡,常隻能在及格線徘徊;但若佐以格言警句,名人故事來論證,則往往不但能使觀點更“立得住”,文章也更易出彩。

這麼一看,學寫作,仿佛又回到了原點:還是要多讀書,多積累。畢竟心中有墨,筆下才能生花。

但時間那麼有限,市面上的書又那麼多,該怎麼選擇好呢?

我不是專家,不敢妄言,隻是憑借個人閱讀寫作經驗,有一點心得,下回分享給大家:)

那麼,下回見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