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郫都文化是什麼意思

郫都文化是什麼意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2 08:45:02

在中國漢字中,“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字,《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辭典》對“郫”字都隻有一種解釋:“郫縣,地名,在四川省。”難道“郫”字就隻有這一種用途?是唯一用作地名的漢字?

郫都文化是什麼意思(郫都的郫字用了2300多年)1

“郫”字僅是四川一個地名?

作為名稱,“郫”字不僅僅隻有四川郫縣在使用,還有:郫江,《史記·河渠書》“蜀守冰……穿二江成都之中”,其中之一即是郫江。杜預《益州記》說:“二江者,郫江流江也。”郫江屬岷江支流,從都江堰分支東流,經過郫縣,到成都市南,與錦江合流。

郫筒,本為酒名,相傳晉山濤為郫令,用竹筒釀酒,兼旬方開,香聞百步,俗稱“郫筒酒”,因郫筒酒而有郫筒鎮,是郫縣縣治所在地。

無論是郫筒酒還是郫筒鎮,其名稱的得來,都是因為“郫縣”的緣故,而“郫江”得名是在“郫縣”之前還是之後就很難說了,宋人趙忭《成都古今記》就說:“郫縣因郫江得名。”

曆史上使用“郫”字作地名的還有春秋時的晉國。《左傳·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賈季亦使召公子樂于陳,趙孟使殺諸郫。”《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齊伐晉,戍郫邵”這裡的“郫”“郫邵”是春秋時的晉邑,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考證:“在今河南濟源縣西一百二十裡。”所以,《辭海》正确地指出:“郫邵,古邑名。又名郫,邵亭。在今河南濟源西,春秋時屬晉。”

“郫”字還是姓氏。據明代陳士元編的收入單姓、複姓3625個的《姓镌》說:黃帝之子任姓之裔封郫,以國為姓。清代陳夢雷、明倫彙編的《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卷·諸姓部(三十一)”收有“郫鄈彜差峗綏追娸吹毒魁”等姓氏。看來,曾經确有人姓“郫”。

“郫”字有沒有其他含義?

東漢《說文解字》認為“郫”字沒有其他含義,僅僅是:“蜀縣也。從邑,卑聲。”

事實上,“郫”字并不僅作地名,與其他漢字一樣,其本身是有含義的。

“郫”字由“卑”和“邑”兩個字構成,“卑”亦聲。“卑”意為“從屬物”,“邑”意為“城市,城鎮”。“卑”與“邑”聯合起來就表示“從屬性的城邑”。所以,“郫”字的本義:從屬性的城邑、副邑、陪都;通假字,“郫”通“僻”,意為邊遠、偏僻。

《漢書·揚雄傳》有“遡江上處岷山之陽曰郫”之句,這可證“郫”不僅從“卑”也從“陽”,“卑”是地勢低窪的地方,“陽”是岷山之陽,那麼,“郫”的本意就是岷山以南的廣大地勢低窪的地方。

無論是“郫”字的本義、通假字,還是本意,确實都與四川郫縣的形成曆史有關系。

郫縣的曆史有多長?

關于郫縣的形成與曆史,許多學者都認為應該追溯到古蜀國時期的“郫邑”。“郫”作為古蜀國時期的一個地名,最早見于西漢揚雄的《蜀王本紀》:杜宇“自立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複出”。其次為東漢的《說文解字》。《華陽國志·蜀志》:“後有王曰杜宇,……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巴國稱王,杜宇稱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

然而,此“郫”非彼“郫”,這裡的“郫”與後來的郫縣應該說是沒有多大關系的。因為,在古蜀國所居的川西平原上是沒有城鎮的。1995年以來,成都平原史前聚落考古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考古工作者先後在成都平原發現和确認了六座史前時期古城性質的琅落遺址,分别是新津寶墩古城、郫縣古城、溫江魚凫城、都江堰芒城(上芒城)、祟州雙河古城(下芒城)和萦竹古城遺址。很明顯,這些充其量是比較大的聚落而不是城市。古蜀國雖然曾經“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但也不是城鎮,因為當時的川西平原并不适合建城市。

四川盆地在遠古時期是内陸湖,後來因地殼運動和四面高山沖積使湖盆擡升而逐漸形成;川西平原是由岷江、沱江沖擊而成的扇形平原。著名曆史學家任乃強先生說:“蜀王所治郫邑,在今彭縣(州)西北二十餘裡,屬九隴黃土丘陵部分。在唐為九隴縣治,《元和志》‘九隴縣,本漢繁縣地,舊曰小郫。’蓋杜宇時,成都平原尚屬大澤,卑濕不宜營邑。營邑必在較高之黃土丘陵地帶(廣都、新都、成都三邑之原址亦正如此),故郫本在九隴。”[1]

《華陽國志·蜀志》說:“(周)赧王五年,儀與若城成都,周迴十二裡,高七丈。郫城,周迴七裡,高六丈。臨邛城,周迴六裡,高五丈。”公元前316年,秦軍征服古蜀國之後,征服者為維持自己的統治,要駐紮軍隊,建立管理機構,才興建成都、郫、臨邛三座城市并設立相應的縣。不過,這座被稱為“郫”的城市,并不在今天的郫縣地域。先生說:“蜀王世,成都平原之沖積土部分猶洳濕,故營邑皆在赤土淺丘上,郫、新都、廣都、成都皆然。”[2]“秦築之郫城,蓋即唐人所稱之‘小郫’,在沱江(毗河)之北,蜀王故邑。非今郫縣。其時‘二江’未開,沃野未啟。今郫縣隻如成都近郊,非二張築城處。惟舊郫為蜀王舊都,宜築城。周迴僅七裡,在當時已為大城矣。”[3]

郫縣是什麼時候遷到今天的位置呢?“漢時成都平原已全為陸土田疇,乃徙郫縣治沱江之南(今郫縣治),稱舊邑為‘小郫’。”[4]考古發掘證明,現郫縣城北的杜鵑城遺址就是西漢早期郫縣的縣城治所,現在的縣城位置已經南移。

漢時經濟發展,人口增加,所以廣設郡縣。在原巴蜀地區,除秦代已經設立的漢中郡、蜀郡、巴郡外,又新設立了廣漢郡、犍為郡、越嶲郡、益州郡、牂牁郡。據《華陽國志·蜀志》,蜀郡在秦代隻有成都、郫、繁、江原、臨邛、廣都六縣,到漢時有“縣十五”,增設湔氐道、嚴道、青衣、綿虒、旄牛、徙、汶江、廣柔、蠶陵。[5]在這樣的情況下,郫縣從九隴遷移到大約今天的位置。

“郫縣”因何得名?

于郫縣縣名的由來,曆來有幾種不同的說法,迄今尚無定論。

一是因人得名。據《蜀王本紀》“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及《華陽國志》“杜宇稱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的記述,持此說者認為,“郫”系“蒲卑”的音譯或“蒲卑之邑”的縮稱。清《一統志》和嘉慶《四川通志》在郫縣條文内更明确地說:“杜宇名蒲卑,都于此,因以名邑。秦滅蜀國而縣名不改。”各種舊郫縣志皆沿用此說。

二是因水得名。《成都古今記》說:“郫縣因郫江得名”;清同治《郫縣志》和《郫縣鄉土志》中也載有“杜宇都郫邑,因水标名曰郫”的傳說。公元前310年築郫城,約50年後李冰始穿二江(郫江、撿江)。“穿”有二義,一為開鑿,一為疏浚。據前義,郫江開于建縣之後,隻能是江因縣得名;據後義,疏浚前江名未見記載。

三是因地理方位得名。《漢書·揚雄傳》說:“溯江上處岷山之陽曰郫。”據此說,“郫”指岷山南面那一片地方。但還有另一解:在岷山南面“郫”這個地方。據此說,則“郫”之得名與地理方位無關。

四是因地勢得名。《資治通鑒·音注》說:“郫,即卑邑也”。據此說,古代郫縣地處卑窪之地,蒲草叢生,故稱卑邑,合寫為“郫”。

五是因族稱得名。近年一些研究巴蜀史的學者主張用巴蜀語解釋當時的地名,并認為蒲卑系古蜀族自稱,其蜀語含義為“蜀族人的地方”“蒲卑人的地方”或“來自‘天上’(高原)的人的地方”。

雖然郫縣得名諸說有一定道理,但是,這些說法都存在對郫縣正式得名當時背景的忽略,從而導緻其說法存在問題。

“郫縣”的正式得名必然是在建城立縣之後,而這,是在秦征服古蜀國之後與成都、臨邛一并完成的。《史記·張儀列傳》說:秦惠王“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貶蜀王更号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華陽國志·蜀志》記載:“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冬十月,蜀平。”即是說,公元前316年秋,秦軍征服古蜀國。秦對蜀國的統治分為兩步:首先廢除王位制,實行封侯制,以穩定政局,收服民心,所以三封蜀侯,而蜀侯又三反;終罷蜀侯而置郡縣,設郡守,大量移秦民入蜀,改蜀國為蜀郡,實行郡縣制,秦王朝委派官員實施管轄統治,最終結束了割據狀态。秦在巴蜀地區大力推行《秦田律》,設立鹽、鐵、市官,穩定了封建統治,建立起正常的封建秩序。“郫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産生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采取了若幹措施統一思想,其中之一就是統一文字。秦在商鞅用法家思想變法後,就大力統一思想,獎勵耕戰,在國力大增後遂開始了對其他國家的征服和建立大一統國家的行動,而蜀和巴就是其首先征服的國家。包括統一文字在内的統一思想行動也首先在巴蜀地區展開,古蜀文字、古蜀文化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湮滅了。

今天的四川文化,稱為蜀學也罷,稱為巴蜀文化或者蜀文化也罷,就其文化淵源來看,它與考古學上的“巴蜀文化”“蜀文化”毫無關系。所以,既然“郫縣”的建城立縣乃至得名都是在秦滅蜀之後,那麼,“郫縣”這個名稱隻可能是由征服者所取。即使秦征服者取“郫縣”這個名稱時參考了以前關于“郫”的若幹來曆,也必然要讓這個名稱合符他們以秦文化的權衡後而能獲得在心理上的滿足。

作為征服者的秦國在統一文字的過程中滅亡了蜀文化甚至可能存在的蜀文字,又怎麼可能讓帶有古蜀文化因素的“郫”字作為他們新設立的“縣”和新建立的“城”的名稱呢?秦設立的“蜀郡”,就不是因為這裡是古蜀國的故土而是“因蜀山以為郡名也”。[6]

“郫”字由“卑”和“邑”兩個字構成,顯然不是古蜀文字而是秦文字即中原文字,它的本義是表示從屬性的城邑、副邑、陪都。“郫城”與成都、臨邛一并興建,它小于作為秦在“蜀郡”的統治中心成都,是作為成都的副邑而設立的,是一座從屬性的城邑。所以,作為成都副邑,原設立在九隴的郫縣,在漢時已有更多“縣”的情況下,必須更靠近成都,就搬遷到今天的位置了。

“郫縣”應該改名嗎?

郫縣是秦國最早設立的郡縣之一,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曆史。郫縣作為縣名一直延用至今,從未改過。曾有人建議改“郫縣”為“望叢區”或者“蜀都區”,但“郫”字現在隻有郫縣還在作為地名使用,如果“郫縣”改為“望叢”或“蜀都”,中國漢字将從此少一個字,是中國文化的莫大損失。《地名管理條例》明确規定要“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性”。所以,即使“郫縣”要改名稱,也應該在“郫城”“郫都”“郫筒”這樣既有曆史文化底蘊,又能保持“郫”字存在的字詞方面去考慮,才是可以讓人接受的方案。

後記:

2016年12月7日,省政府網站上公布《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撤銷郫縣設立成都市郫都區的批複》。批複稱: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郫縣,設立成都市郫都區,以原郫縣的行政區域為成都市郫都區的行政區域,郫都區人民政府駐郫筒街道望叢中路998号。

注釋:

[1][2][3][4]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5](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華書局1999年版。

[6](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中華書局1983年版。


(作者單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館)

來源:成都方志(微信公衆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