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姓的發展過程
潘姓是一個漢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潘氏在2007年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二位,屬于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八百萬,占全國人口總數0.48%。朝鮮半島及越南亦有潘姓氏族居住。
姓氏起源
始于芈姓
源于“芈”(mǐ )姓,出自春秋時楚國公族“芈潘崇”之後,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公諱崇字道安,楚成王時大夫,穆王立,以其太子宮予公,使為太師,掌國事,環列之尹,楚國大治,有認楚公族後以字為氏,列公為潘姓始祖之一。
潘崇家族由于受到楚王的特别恩寵,故發展特别快,其後裔子孫的足迹幾乎遍布楚國各地,在古籍中所記載春秋時代的潘氏名人,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今天山東、江蘇、浙江、河南等地,皆有該支潘氏的後裔。
以國為姓
以國名為姓,出于姬姓。畢公高的小兒子季孫封邑在潘。春秋後國滅,其子孫不以姬為姓而以國名為勝,奉季孫為潘姓始祖 。又,番,邾國也 。夫差取番者,番首姿,又音蒲。還音煩,音盤者即潘氏 。
潘氏家訓絲綢卷軸——聖軒文創出品
因地得姓
因地而得姓。水在河南,住在潘水邊的人以水地名為姓。下雒城西南故潘城,有以地為氏者。
鮮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 清康熙末年,台灣岸裡大社(今台灣省台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台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台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漢化改姓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彜族、瑤族、仫佬族、回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布。
潘氏家訓玉璧——聖軒文創出品
遷徙傳播
春秋戰國時,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發展,此後,有向山東、湖南遷徙的少數潘姓人。
漢時,有潘姓北遷至荥陽中牟(今屬河南省),三國時發展興旺而為荥陽郡一大望族,以東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為始祖。東漢靈帝有潘乾因仕宦而遷江蘇溧陽,此地以潘乾為始祖。
吳國有右将軍潘璋由發幹(治在今山東省冠縣)而遷建康,而吳國還有浏陽侯潘,為漢壽(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孫權妻潘夫人為浙江會稽人,這說明在三國以前,潘姓已播遷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為興旺。
晉時,潘勖之裔孫潘才因任廣宗太守,而落籍廣宗(今河北省威縣),後又發展成為潘姓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遷廣東。
北魏時,破多羅氏改漢姓潘,并逐漸在洛陽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開基始祖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孫潘紹業因任随州(今湖北省随縣)刺史落籍當地。
唐初,陳元光父子開漳,有河南固始人潘節随其入閩。此期潘紹業的曾孫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當地,其間并有移居陝西的潘勖的後人興旺發達起來,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書監潘肅仁自稱是漢壽潘的後裔。
由此可見,自東漢末至唐朝,潘姓從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許多支脈,而潘威的後裔則從洛陽望出,又興盛播遷于懷朔(今内蒙古自治區固陽)、陝甘等地。豫章潘姓興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時成為當地名門望族。
潘氏文化竹簡——聖軒文創出品
宋時有潘節後人遷廣東、雲南。韓國潘氏的祖先都是從福建莆田遷過去的。
由宋朝大理學家朱熹作序的《莆陽潘氏族譜》記載,潘源于唐儀鳳二年入閩平亂,定居福建莆田;福建五世祖潘承叙自莆田遷北燕,承叙子潘處常遷江陵;處常子潘佑為南唐端明殿學士,因谏被南唐李後主處死,其四子文煥、文振、绶(文壯)、文亮入宋後,文煥官金紫光祿大夫、文振官銀青光祿大夫,二人子孫遷居福州義序及閩侯瓜山等地;绶與文亮後9世有潘阜,遷高麗巨濟,任高麗元宗和忠烈王時的左司議大夫、谏議大夫等職,受封岐城府院君,谥号文節,為韓國和朝鮮的潘姓開祖,現有後代10萬餘人。
潘基文的堂兄、世界潘氏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潘基秀不久前來中國參加世界潘氏宗親聯誼活動時表示,根據韓國巨濟潘氏族譜記載,潘氏的祖先是宋朝前往高麗為官的潘文節、潘文壯兄弟,兄弟倆的父親名字叫潘佑高麗末朝鮮初,潘氏族人從巨濟分遷韓國光州、南平、岐城等地。潘阜六世孫潘忠、字平重,任工曹典書,是朝鮮開國功臣,封為海陽君,光州伯。潘阜谥号文憲。潘基文是文節公的26代孫,文憲公的20代孫。
元明清時,潘姓已分布于全國各地。
人口分布
如今,潘氏族人分布廣泛,尤以浙江、江蘇、安徽、山東、廣東、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等省區為多,這九省潘氏族人約占全國潘氏人口的69%以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