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七雄的形成

七雄的形成

知識 更新时间:2024-12-25 21:24:39

  1、戰國七雄,指曆史上東周戰國時期七個最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無數次戰争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别為齊、楚、秦、燕、趙、魏和韓,這七個國家被史學家稱作“戰國七雄”。七個諸侯國之中,除了秦國在崤山以西之外,其餘的六國均在其東邊。因此這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2、七雄的形成:到春秋末年,列國兼并,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戰國早期,上述大國,除吳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滅,全都保存下來。秦國、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号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陳成子陳恒(亦稱田恒)殺齊簡公,專擅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但戰國初期,齊實力暫時弱于三晉。楚國雖向東方略地擴展,但其北上與三晉争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後因長期内亂,勢衰。公元前333年,為楚所敗。

  3、初期階段:戰國中期,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争雄的格局逐漸形成。最初,魏國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在後來居上的齊、秦夾擊下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趙國與韓國亦攻滅周邊小國,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亂,把周分裂為西周(以王城為都)和東周(以鞏為都)兩個小國,逐漸占領周的外圍地區。各國中隻有燕實力仍較弱。由于國内變法的成功,秦、齊成為西方與東方兩大強國。

  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和馬陵之戰(前341)中兩次負于齊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會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随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各大國紛紛拉攏與國,出現合縱連橫的高潮。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與齊、楚這兩大東西對峙集團的鬥争。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趙亦實力較強,趙武靈王曾實行“胡服騎射”,圖滅中山和攻略胡地。

  4、激烈對抗: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并更加激烈。楚違背縱約,與秦結盟,但在齊、韓、趙以及背盟的秦國的兩面夾擊下,一蹶不振。趙滅中山。國力強盛。齊雖挾韓、魏與秦相抗衡,但卻難以阻止秦對韓、魏的蠶食進攻。公元前288年,齊、秦并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号。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罷于成臯(今河南荥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次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将,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占領齊國長達五年。公元前279年,齊将田單組織反攻,收複失地。齊雖複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趙在長平(今山西高平)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

  5、結局: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趙龐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複存在。秦乘勢各個擊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燕、魏、楚、齊,統一天下,七國争雄的局面結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