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是誰寫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是一句民間流傳甚廣的俗語,被人們廣為熟知和傳遞這句話說的是前輩種的樹,要過幾代人才能長大成林,才能得到乘涼在使用過程中,這句話的内涵得到拓展和延伸,常常表示所承擔的工作是一項“潛績”,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體現出價值,才能發揮功效、見到效益,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是誰寫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是一句民間流傳甚廣的俗語,被人們廣為熟知和傳遞。這句話說的是前輩種的樹,要過幾代人才能長大成林,才能得到乘涼。在使用過程中,這句話的内涵得到拓展和延伸,常常表示所承擔的工作是一項“潛績”,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體現出價值,才能發揮功效、見到效益。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是一種情懷。“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有沒有“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情懷,既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把尺子,照見着有沒有甘為後來人“搭橋”、甘為後來人“挖井”“鋪路”的無私無我、甘于奉獻精神。在今年的河南暴雨中,我們注意到這樣一條特别的新聞:在河南一個村莊裡面有一條洩洪溝,這條洩洪溝第一次充滿了洪水,它是在很多年前這個村的老支書堅持要建的,在那樣一個特殊艱苦的困難年代,去建造一個根本就用不上的水利工程,要頂很大的壓力,但他卻堅持做了,到現在河南暴雨,那個村裡面卻無一人傷亡。有一個村民把這條信息發布出來,我們才知道在遙遠的當年,曾經有一個人做了這樣一件好事情。他的名字或許被後人所忘記,但他的功績永遠載入史冊。新時代,新征程,作為改革發展的參與者、推動者,我們理應保持“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發展定力,涵養“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思想境界,調準“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思維方式,在幹事創業中但謀長遠、多思未來,積極擔當、樂于奉獻,多為他人“開路”,多為他人“栽樹”,為推動發展、造福社會打好堅實基礎。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也是一份擔當。“千古風流在擔當,萬裡功名須躬行。” 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我們也曾經注意到一篇紀實報道,是汶川一所學校的校長,他在上任後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加固教學樓,拆掉那些不合标準的廁所,把那些豆腐渣工程全部推倒,然後堅持合規地帶着孩子們去做地震演習,很多老師都不理解,包括家長也認為浪費孩子的時間,地震發生的時候他沒有在學校,等他趕回學校的時候發現全校師生緊緊地站在操場上,無一人傷亡,那刻他在操場上泣不成聲,“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就是他的擔當和情懷。作為新時代的弄潮兒、創造者,我們必須扛起“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責任和擔當,拿出釘釘子精神,實幹苦幹,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切切實實發揮個人才能,用實際行動肩負起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重任,做出經受得起時間洗禮、曆史檢驗、人民評判的實績。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不是前人隻顧栽樹,後人隻顧乘涼,而是每一代人既享受前人創造的福蔭,又為後人創造新的福蔭,其本質是要接力奮鬥。讓我們每一代手握曆史接力棒的人都有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精神,能将責任扛在肩上,用擔當回應時代,我們國家的未來勢必更加可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