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哲學家叔本華主要哲學思想講解

哲學家叔本華主要哲學思想講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4-29 17:50:41

--隻寫最優質的哲普内容

序言:

如果沒有在解決西方哲學的“思想系統”中去看西方哲學,就必然會陷入其哲學家獨斷的前提所建構的哲學觀。

所以,在發布部分文章之後,我們就決定先将能解決既往哲學各種問題的《物演通論》整體思想先發布,讓讀者有一個基于當代的哲學背景作為思想背景,以此前提來看既往西方的各個哲學家,才容易陷入其獨斷的大前提中。

而叔本華的意志論哲學究竟是以什麼樣的前提來開展他的哲學,在解決什麼問題,他的哲學核心以及成立的前提,還有缺陷是什麼?我們将在叔本華哲學的系列中逐一談及。

叔本華的生平

奧瑟·叔本華

1788年生于今屬波蘭的但澤,《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華的代表作,它包含了叔本華的完整哲學體系,其中不僅有柏拉圖、康德思緒,也有東方思想的部分佛學思緒

叔本華認為他的哲學在人類知識的限度内對世界之謎做出了解答,而且甚至極為極端推崇他的學說,他認為凡是不認可他學說的都是神經病,正如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學史》中寫道:

“叔本華說,一個完成了不朽著作的人是不會由于公衆對它接受與否或批評家的意見如何而受到傷害的,正如一個健全人在瘋人院裡不會為精神病人的譴責所影響”。

哲學家叔本華主要哲學思想講解(以王東嶽哲學的底層思想去看叔本華哲學)1

其實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叔本華很脆弱,特别在意别人對他的評價,否則為什麼要說這些話呢?畢竟越是強調則越是在意。

一般來看,很多人認為叔本華的思想源于其專注的哲人思想,諸如柏拉圖和康德,另外就認為是來自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氣質,兩者的結合形成了叔本華的哲學體系,如果更有所偏重的話,甚至可以說叔本華對形而上學的哲學體系是在為他對生命和實在的悲觀主義做辯護。

叔本華在解決什麼問題?

在以往的文章中我們說過

“知”和“在”的問題最終要麼在康德“物自體”和“現象界”的對立割裂中結束,要麼在黑格爾辯證演進論的絕對精神中結束,但無論是康德還是黑格爾都是都沒有完全解決“知”和“在”的問題的。

而到了叔本華這裡同樣也需要解決這一問題,但是叔本華并未直接從精神存在的思想屬性或廣延屬性的客觀存在或物質實體出發,而是從“意志”出發來解決“知”和“在”的問題。

叔本華是“唯意志論”哲學的代表。

他學說核心就是以“唯意志論”的方式去化解唯物論、唯心論和不可知論的矛盾,然後試圖将唯物論、唯心論和不可知論統一在自己的“唯意志論”哲學中。

叔本華以為自己的學說能刺破“形而上”的本體論、認識論,然後找到絕對的“真理”,但是叔本華的哲學學說并未在真正意義上解決“知”和“在”的問題,而是試圖通過讨論“知”和“在”的對立之外的“意志”來化解“知”和“在”的對立,盡管結果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在叔本華的學說中某種程度上是能有自洽的。

即叔本華的哲學學說的核心不是以“認識”為基準,而是以非理性的“意志”作為基準,因為他認為認識的對象永遠隻是“意志”客體化不同層次下的“表象”,至于那個純粹客觀的“意志”是無法通過認識去觸及的。

也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叔本華是首個将人的“非理性要素”納入哲學範疇的哲學家,然後通過非理性的方式去闡述認識中的對象,以及人生和生命的問題,自此“意志”也就從認識背後跳到前台。

總之,盡管叔本華以為通過将“意志”視為康德的“物自體”可以解決“知”和“在”的對立問題,但最終并未真正解決“知”和“在”的對立問題,因為在橫向觀念下的“意志”體系的思想學說是根本無法符合當下大信息量的科學的。

譬如自然的演化是遞弱演化還是遞強演化?意志是如何産生意識、産生邏輯?這些問題都是在叔本華哲學思想中無法也無從解決的。

但是,叔本華認定“求存意志”是客觀存在的,這一點是極為正确的!

因為不以“求存”為導向的任何行為、意識下的生物是必然會被自然所淘汰的,這是叔本華學說最值得贊同的點所在,即意志的本質是實現求存或求穩定的沖動,是一種精神現象,在橫向主體看來是主觀的,但是在縱向衍存中卻是客觀的,因為任何一類殘弱化的存在都必須有此項求存或求穩定的沖動才能實現自身的求存和穩定。

盡管,叔本華沒有意識到求存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自然存在的演化是“弱化”演化,也正是因為“弱化”演化,所以任何存在不得不以各種方式來維護自身的穩定存在或求存,這是叔本華未曾觸及到的。

但是,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氣質卻暗合了自然弱化演化這一演化法則,因為“意志”或欲望、沖動越大的生物其本質是越殘弱化,需要這樣更大的“意志”才能穩定存在,而絕不是像某些書上說因為必然法則或童年經曆使得叔本華有這樣的悲觀主義氣質。

因為“求存”這一思緒必然是帶有“悲觀”的文化屬性的,因為“弱”才需要“求存意志”,而如果真正強大還需要“求存”?顯然不用,而這也才是叔本華悲觀主義氣質的真正原因所在。

甚至我們還可以看出,叔本華的“意志”甚至完全類似黑格爾“絕對精神”的思緒,隻是一個将人的“精神存在”視為絕對精神,一個将人的意志視為絕對意志,然後認定精神是意志的表象,這種内在本質的區别也才是叔本華與黑格爾敵對的根本原因。

當然,叔本華還有一系列有關時間、空間、人生哲學、精神等問題的追究,但是因為叔本華時代信息的有限性,那麼關于這些内容在此不再多談及,讀者也着重将關注點放在叔本華有關“意志”相關闡述,以及如何解釋本體論和認識論方面。

叔本華哲學核心一

1、世界是我的表象

叔本華哲學的核心是兩句話,“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正如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寫:“這世界的一面自始至終是表象,正如另一面自始至終是意志”。

叔本華所謂“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什麼意思?

一般在研究叔本華的著作中和叔本華的原文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叔本華所謂的“表象”指的是諸如物理對象(直觀的、經驗的表象,即主體按照先天的知覺形式:時間、空間和認知範疇“因果形式”所構成的關于物理世界對象)、抽象概念(抽象概念構成的表象)、數學中的對象(時空形式的純直觀表象)、以及自我意志或主體的自我,即叔本華認為“表象”是由充足理由律支配的世界、作為經驗和科學對象的世界。

這是叔本華《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中所謂的“表象”,也是叔本華認為是康德所謂與物自體對立的“現象界”對應的“表象”。

同時,叔本華也認為屬于這個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以主體為條件,并且隻能對于主體而存在,上述的表象對應的充足理由律也都是主體先天擁有的。

在張志偉版《西方哲學史》中寫道:“這些表象在叔本華看來是不依賴于客體的,而且任何客體都是主體運用其固有的表象能力、按照主體所固有的充足理由構成的”,即叔本華要表達的是一切所謂的萬物表象都是主體充足理由下的“主觀産物”!

(事實上,是叔本華直接将人類的意志視為客觀的宇宙意志,那麼基于人類而認識的表象也就是客觀世界本身,這才有了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一說)

這一觀點在同書後文繼續闡述:

“因為對象總是由主體以一定的觀點和角度所觀察的對象,是被主體加工和過濾過的,是被主體以其先天的範疇構造出來的,它們不是實體,不是實際存在着的事物,不是“自在之物”,而隻能是現象”。

那麼,我們如何理解叔本華所謂“世界是我的表象”?

顯然,我們必須得回到一切存在皆為感性經驗中的存在和理性邏輯中存在之總和來理解,因為一切所謂的“對象”或“表象”無非都是我們感性經驗中的存在和理性邏輯中存在。

比如目之所及的世界萬物,以及理性邏輯中非直觀的細胞、分子、原子等。

盡管“世界”這個詞項在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學史》中表述為人類、動物、樹木,及至整個宇宙,但是叔本華認為這些所謂的“世界萬物”都不是客觀存在本身,而是基于人類感性邏輯和理性邏輯的“表象”,是基于邏輯對信息的整頓。

正如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寫:“他不認識什麼太陽、什麼地球,是眼睛看到太陽,是手觸碰到地球,世界是作為表象而存在,這世界完全隻是就它對一個事物的、一個進行“表象者”的關系來說的”,而不是作為純粹的客觀世界而存在”。

所以,叔本華所謂的“表象”本質仍舊是在感性經驗中(五感)的存在和理性邏輯中存在之總和的範疇之内,隻是他用了物理對象、抽象概念、數學中的對象、以及自我等方式來對其進行闡述,這一點和康德的“現象界”幾無太大區别,隻是多了一個直觀形式,即對“自我意志”的覺察和體驗,然後以為數學針對的是時空形式,并認為一切客體都是主體充足理由律下的産物,即叔本華所謂的一切萬物皆是精神存在,或者說是客體的“可感屬性”的綜合産物。

當然,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

叔本華所謂的“世界是我的表象”有一項理解的前提,就是你必須站在“精神存在”與“客觀存在”對立的前提下來理解,也就是說叔本華所謂的“外物”表象仍舊是“精神存在”。

也就是基于人類這個“客觀存在”的載體所對世界的認識,基于先天的感性邏輯和先驗的理性邏輯(符合邏輯三洽的理性邏輯,正如叔本華說抽象概念的價值取決于是否建立于原始的知覺,而這原始的知覺無疑就是感性直觀的經驗)對當下“信息”的整頓,然後感性邏輯中的存在和理性邏輯中的客體“可感屬性”之總和就是叔本華所謂的“表象”或現象,如同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學史》中寫道:“叔本華說,整個世界都是感知者的感知,一切都是表象”,而産生這個表象或現象就是作為“自在之物”或“客觀存在本身”的意志。

另外,我們還要知道

叔本華是将精神存在或表象視為存在的全體或屬性的總和,其本質都是“意志”,而精神存在和表象之外再無“外物”存在,也就沒有精神存在與客觀存在之區别,正如叔本華說:“整個現實的世界都是被知性規定為現實的,舍此無物存在”,而人所謂的整個世界一直都是人類意志欲求的推動表象,而客觀世界本身也就是意志,由此達成“知”和“在”對立的消解。

由此也可見,叔本華其實仍舊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者。

因為他也隻認為世界萬物就是人類“知覺範疇”内的世界,人類知覺範疇外的“外物”是不存在的,人類的意志對應自然的意志,即人類的意志将自然意志推動為人類的表象。

所以,叔本華并非像貝克萊一樣的主觀唯心,因為叔本華所謂的“表象”或現象界是基于“物自體”的意志才最終呈現的。

下文我們将繼續探究叔本華哲學的另一個核心。

參考文獻:

《物演通論》王東嶽著​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叔本華著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華著/石沖白譯

《西方哲學史上-從蘇格拉底到薩特及其後》∙[美] 斯通普夫(S.E.Stumpf),[美] j.菲澤(J.Fieser)著/匡宏 ∙ 鄧曉芒譯

哲學家叔本華主要哲學思想講解(以王東嶽哲學的底層思想去看叔本華哲學)2

創作好内容很難,創造最優質的文章更是難上加難

望各位看客朋友們,有錢捧個錢場,有人捧個人場

可以帶走思想、轉發或分享;也可留下點贊和贊賞

您的支持,是我們做最優質内容最大的動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