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汽車

 > 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

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

汽車 更新时间:2025-02-10 08:53:49

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2022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2022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10家中企都有誰?,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2022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1

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

2022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2022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10家中企都有誰?

近日,Automotive News發布了2022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其排名依據是2021年汽車零部件企業在全球範圍内面向汽車制造商的銷售額。

相比2021版榜單,今年的榜單有更多中國企業上榜。具體來看,上一屆全球百強中有8家總部在中國的企業,分别為:延鋒、海納川、中信戴卡、德昌電機、敏實集團、五菱工業、安徽中鼎密封件、德賽西威。本屆百強榜單中又多了兩家,分别為:諾博汽車系統、甯波拓普集團。

具體來看,此次上榜的百家企業中,有84家企業在2021年營收較2020年實現增長。前十強企業的營收總和達3215億美元,較2020年同比上漲10%,與2019年相比也實現了2.2%的漲幅。

按照區域劃分來看,今年上榜的企業共來自14個國家,日本有22家企業上榜,遙遙領先;美國有21家企業上榜;其次是德國,有18家企業上榜;中國、韓國各有10家企業上榜;加拿大、法國、西班牙、英國分别有5家、4家、3家、2家企業上榜,瑞士、印度、瑞典、墨西哥和巴西各有1家企業上榜。

就中國企業來看,今年比去年多了兩家上榜。新上榜的中國企業為諾博汽車系統和甯波拓普集團,去年上榜的8家中國企業今年依然在榜單之内。除了以上公司以外,均勝汽車安全系統和普瑞分别位列第44名和第92名,雖然這兩家公司總部一家在美國,一家在德國,但實際上兩者都是中國企業均勝電子旗下子公司。

關于10家入榜的中國企業

第16位-延鋒

延鋒此次在榜單中上升至16名,和去年相比前進步了1名。延鋒是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屬零部件企業華域汽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在全球擁有240多個生産研發基地,全球員工人數達55000人以上。在2020年,延鋒實現銷售收入1105億元人民币,海外業務占比25%以上,位居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第17位。

就在本月上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官微發布消息,延鋒成功摘得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重裝備産業區J03-01地塊97025.90平方米工業用地。此次簽訂的智能座艙配套項目東至小泐港西側綠化帶,南至飛渡路,西至雲淡路,北至浩歌路,将打造成為延鋒全球規模最大的汽車智能座艙産品、内飾和座椅零部件産品研制和出口基地。

第40位-海納川

海納川是一家國際化、綜合性的汽車零部件集團,擁有40餘境内企業,10餘家境外工廠,在歐洲、北美、亞太建立了研發中心,全球員工超過27000人。公司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工程實驗室、24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專利1600多項,兩級研發隊伍超過2000人,為全球40多家知名整車企業提供配套保障服務,與全球20餘家頂尖的汽車零部件集團形成了緊密合作。

第50位-中信戴卡

中信戴卡是上升幅度最高的中國企業,今年排名50名,高出去年8名。中信戴卡是央企中信集團下屬骨幹企業,其在望城經開區的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内,目前有長沙戴卡科技有限公司和長沙戴湘汽配科技有限公司。

據悉,中信戴卡生産的鋁制輪毂全球市場占有率為33%,穩坐頭把交椅 其長沙基地年産1200萬隻輪毂,平均每11.6秒可下線一個輪毂。随着項目建設的推進,中信戴卡在望城經開區的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将在公司的戰略版圖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第69位-德昌電機

德昌電機此次排名第69,較去年提升了5名。德昌電機集團成立于1959年是一家總部位于香港的大型跨國集團公司,在微電機和集成電機系統的設計、研發及制造等領域具有全球領導地位。作為世界最大的馬達制造商之一,德昌電機在驅動方案設計、研究和制造方面均居全球領先地位。所生産的驅動組件與子系統被廣泛應用于消費品及商用産品領域, 包括汽車配件、家用電器、電動工具、商業器材、個人護理産品、多媒體及視聽産品及醫療護理儀器等。其産品遠銷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此外,德昌電機是全球最大的驅動子系統及驅動部件供應商之一,其産品專注于汽車及工商應用領域。公司的驅動産品運送至三十幾個國家, 并被使用在數百種不同的應用之上。德昌電機具有超過十億台電機及驅動子系統的年産能,集團由一系列專注于特定應用及産品的營運部門和業務單元構成。

第77位-五菱工業

五菱工業較去年提升了4名,排名第77。五菱工業成立于2007年,是五菱集團與香港上市公司五菱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合資共同設立的大型中外合資企業。五菱工業充分吸收股東雙方的優勢資源,秉承五菱集團三十多年汽車設計與制造的豐富經驗,充分依托香港便利的海外融資平台優勢,專注于生産和銷售汽車零部件、發動機和整車。

五菱工業有柳州、青島兩大生産基地,形成年産130萬台套微型汽車零部件、80萬台汽車發動機、5萬台整車的标準産能。作為中國西南最大汽車零部件生産基地,五菱工業下轄車橋廠、制動器廠、沖焊件廠、車身附件廠、塑料件廠、座椅廠等六個專業工廠,産品覆蓋六大模塊十八大類數百個規格品種。

第81位-諾博汽車系統

諾博汽車系統成立于1994年,總部位于河北保定,是國内領先的智能座艙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産品覆蓋汽車智能座艙、外裝、橡膠三大系統, 涵蓋汽車電子、汽車座椅、内飾、外飾、橡膠5個品類。公司在全球擁有14000餘名員工,21個工廠, 9大研發中心。在2021年該公司實現銷售額153億元,年産能可實現380萬台套,今年3月還在德國慕尼黑成立了新工程中心。

資料顯示,公司董事長鄭春來出生于1970年,早在1991年就踏入了汽車圈,至今已有30年。他曾于2007年被提拔為長城汽車的副總經理,以37歲的年齡履新長城二把手,其在該職位上工作了十年之久,主要負責長城汽車的減震、座椅以及内外飾産品的研發與生産。

第82位-敏實

敏實集團是汽車零部件領域的老兵,主要經營兩大業務:汽車零部件和工裝模具的研發、生産和銷售。其中,汽車零部件業務主要包括金屬及飾條、塑件、鋁件和鋁電池盒産品;工裝模具業務則主要包括汽車外飾件、車身結構件在開發、加工和生産過程中的各類模具與夾具。

根據公司發布的2021年财報顯示,2021年,集團營業額達到約139.19億元,較上年增長約11.7%。展望後市,敏實集團增長看點頗多。2021年公司新業務承接創新高,年化營業額達到106億元,海外業務占比達到53%,創新産品占比達到46%,新能源車占比達到56%,訂單完成度超過年中預期。另據了解,敏實集團目前全部在手訂單達到1500億元,其中電池盒占比達到29%,有望為公司後續業績放量注入動能。

第85位-安徽中鼎密封件

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注冊地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甯國市甯國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鼎工業園,法定代表人為夏迎松。公司從事的主要業務包括空氣懸挂系統、輕量化底盤系統、流體管路系統、密封系統等。

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5.77億元,同比上升8.9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9.65億元,同比上升95.96%;除了跻身“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100強”以外,公司還上榜了“全球非輪胎橡膠制品行業50強”。

第90位-拓普

拓普集團成立于1983年,是一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主要緻力于汽車動力底盤系統、飾件系統、智能駕駛控制系統等領域的研發與制造。

拓普早年以減震降噪(NVH)産品起家,不僅服務于吉利、奧迪以及寶馬等傳統汽車造商,還在前幾年成功打入特斯拉的供應鍊,為其提供懸挂鑄造件等部件,此後還成為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的零部件供應商。據悉,拓普集團2021年全年營業收入114.63億元,同比增長76.05%,淨利潤10.17億元,同比增長61.93%,基本每股收益為0.93元。

第93位-德賽西威

德賽西威同樣也較去年提升了4名。德賽西威是國際領先的移動出行科技公司之一,緻力于成為出行變革的首選夥伴。德賽西威持續投入和專注于電子化和集成化的産品與技術,聚焦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和網聯服務三大領域的整合,為全球客戶提供安全、舒适、高效的智慧出行解決方案。

年報顯示,2021年德賽西威實現銷售額95.69億元,同比增長40.7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33億元,同比增長60.75%。據悉,德賽西威主要有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及網聯服務三大業務闆塊。2021年這三大業務闆塊的營收情況具體如下:智能座艙業務營收:78.93億元,同比增長33.52%;智能駕駛業務營收:13.87億元,同比大漲94.78%;網聯服務及其他業務營收:2.89億元,同比增長65.1%。在過去一年裡,德賽西威突破路特斯、PSA Stellantis等新客戶,并獲得一汽大衆、上汽大衆等衆多主流車企的核心平台項目訂單,全年獲得年化銷售額超過120億元的新項目訂單,同比增長超過80%。

強者恒強,行業“内卷”愈演激烈

總體來看,排行榜單的前五名供應商依然穩坐寶座,博世、電裝、采埃孚、麥格納和愛信蟬聯Top 5,且位次順序較去年并沒有變化。尤其是博世,已經蟬聯了10年冠軍寶座,這也說明其作為企業零部件頭部玩家,哪怕是近兩年汽車行業因為“缺芯”等問題影響下,依然能夠掌握市場話語權。

其次,觀察多家企業年報數據可以發現,終端車企日益内卷,也正因為如此,用來吸引消費者的智能化配置也逐漸成為了車企高要求的方向。可以看到新勢力車企通過硬件預埋的方式搭載了大量的智能化硬件,如今傳統燃油車企也不甘示弱。車企們通過給汽車裝上智能化硬件,之後通過在線軟件升級(OTA)的方式提高智能化程度,所以加速智能化配置上車是車企争奪用戶、搶占市場的必然選擇。

此外,當前汽車行業呈現出一種“硬件先行,算法靠後”的發展态勢,也給汽車中上遊的電子零部件領域帶來了更高的确定性成長機遇。

從電動化來看,電動汽車的“三電系統”帶動IGBT、SiC等功率器件,以及連接器、PCB、被動元件等基礎電子零部件的需求大幅增長。預計IGBT 2030年全球和中國新能源車用IGBT的市場規模将分别達到150億美元和76億美元,相比2020年的9億美元和4億美元分别翻了17倍和19倍,而國内廠商在車用IGBT領域的市占率還不到10%,增長空間和潛力還很大;

從智能化來看,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依賴智能座艙以及車身智能化的發展,從而帶動車載攝像頭、毫米波雷達、HUD(平視顯示系統)的發展。預計2021-2030年感知層車載攝像頭的市場規模将從320億元增長至1698億元;毫米波雷達的市場規模将從398億元增長至1309億元;HUD預計2025年全球和中國的市場規模将分别達到385/125億元。

總而言之,當前長城、長安、 吉利、理想、小鵬、零跑等多家自主車企對國内零部件供應商的認可度逐步提高,訂單放量加速國産替代進程。長期來看,汽車零部件自主核心技術掌握及生産供應自主可控也是國家重點發展方向。國産替代背景下,本土品牌量價齊升有望加速度撬動零部件闆塊萬億市場增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汽車资讯推荐

热门汽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