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字,很多人經常說方言,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很多人以說方言為榮,也有人以說方言為恥。其實黑嫂認為,方言是一種特殊的地方民俗文化,出遠門了,或者是上班了,為了方便交流,當然要說普通話,否則自己說的别人聽不懂,這不是為難人嗎?另外也會尴尬。
但當到了家鄉時,說方言是可以的,大家都能聽懂,還能拉近距離,何樂而不為呢?方言原本是一種地方性語言,無所謂什麼光榮和丢人,但到了什麼山就唱什麼歌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情商,并沒有别的意思。
有不少方言我們經常說,但是到了打字或者寫字時就會犯難,我們會以為沒有這個字。其實很多方言中的字在古代就有,而且也是正兒八經的古代交流語言,隻是到了現代後,我們普通話中舍棄了一些不常見的字或發音。
那麼,今天咱們還是說方言中的那些字。
Ⅰ:冇
這個字我們先看它的字形,發現是有字裡面沒東西。憑字形辨其意是我們漢字獨有的,當我們看到這個字時,首先會想到這個字跟沒有有關系。事實上也的确是,這個字普通話讀音“mao”,但是在各地又有不同的讀音,像是在河南,它讀作“mou”。
比如說兩個人見面後,北京那邊就說:吃了嗎您?
對方回答:沒呢,沒有。
但是在河南,特别是豫北地區,對方問:吃了冇?
自己如果沒吃就會回答:冇。
當然了,這個字在各地方言中都有用,讀音也各不相同。用的語境也多有不同,代表的事也有不同。
比如媽媽對着孩子怒吼:你作業都冇寫就玩?
還有嘲笑對方:你連個錢都冇,你還想買貴東西?
這個字的意思是:沒有。方言獨有的一個字。
Ⅱ:揞
在河南,如果有人不小心劃手上一個口子,有人會驚呼:你趕緊揞住,你趕緊揞住,要不然流血。
這個字讀音“an”,很多地方在用這個音,很多人會以為是“按”,但其實在古代,是用“揞”。
這個字意思是:壓住、壓實。
比如說有兩個人打架,這時候過來一個拉架的,會有人說你揞住他,别叫他亂動了,别叫他倆人再打了。
用的地方非常多,也可以用不同語境,比如也可以說:我還沒有使勁呢,誰知道輕輕一動就把這東西給揞倒了。意思是打翻了某東西。
這個字在《說文解字》中沒有收錄,《康熙字典》中有收錄,清朝以前,像是《唐韻》、《廣韻》中均有收錄。
Ⅲ:饧
這也是個多地方言中的常用字,普通話中也用,但我們常常會說成“醒”,因為這個字原本的意思就是“饧面”,就是把面發一下,通醒,用饧也可以,用醒也是行的。
這個字讀音“xing”,二聲,跟醒的三聲讀音是有差别的。确切來說,這個饧在河南跟“行”的讀音一樣。
比如說我們在家裡想要蒸饅頭了,就會說我先把面饧一下。我們包餃子了,先把面和好,然後放在盆裡,用布蓋上後說:先把這塊面給饧一下。
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發面。但這個字出現得非常早,在古代時,甜類的東西,比如糖或者蜜,就會說成是饧蜜、饧糖,在《齊民要術》中被多處使用。說明古代已經廣泛使用這個字。
Ⅳ:剌
這個字很容易跟刺混淆,因為兩個字太相似的,字相似,意思卻相反。刺是向前紮入,剌是向後劃破。
比如說,我們削東西時,不小心劃手上一個口子,這時候不說劃破了,而是說:呀!剌手上這麼大一道口子。還比如我們在拆化肥袋子時,老也拆不開,一怒之下會說:我讓你拆不開,我拿刀剌開你。
這個字讀音“la”,意思就是劃開、劃破。
這個字出現得非常早,早在古代一些典籍或者是古籍中就時有出現,而且代表的意思跟現代也是差不多的,特别是一些古代少數民族中的名字,會使用到這個字。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已經收錄這個字,在六卷束字部。可以想象這個字出現得有多早,要知道《說文解字》才收錄了九千多個字。
Ⅴ:篇幅原因,今天就說到這裡。看不少人說,這些字其實在别的方言中也廣泛使用。是有使用的,但是各的讀音是稍有不同的。
另外,就這個方言來說,其實普通話和方言原本就是同源,我們聽到的不少方言其實是有古代官話基礎的,并不是憑空出來的。在方言流傳的過程中,産生了變聲或者變調,于是就有了各地不同的讀法。
但不管這些聲或者調怎麼變,它代表的意思其實仍然是古代那種意思。所以,方言其實是種瑰寶民俗文化,對于我們的語言以及文字溯源都有作用,您認為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