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全書共分18章。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諸德之本,認為“人之行,莫大于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孝經》首次将孝與忠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并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規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