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上了解了奉先殿的曆史以及奉先殿内的鐘表展覽,下面走進甯壽宮區域的珍寶館。
珍寶館
珍寶館位于故宮博物院東北部——甯壽宮内,設在甯壽宮的皇極殿西庑、養性殿、樂壽堂和頤和軒裡。
珍寶館區域
記得當時參觀鐘表館和珍寶館還要另外買票。當時好像每人十塊錢還是多少錢的票了。
珍寶館
珍寶館位于故宮博物院東部,設在故宮東北角的皇極殿西庑、養性殿、樂壽堂和頤和軒裡。
珍寶館簡介
說到珍寶館,咱們先從故宮博物院說起。
故宮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此前故宮稱為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居所。紫禁城始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從開始興建到今天走過了600多年的風雨曆程。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這座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根據當時臨時政府拟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溥儀卻被允許“暫居宮禁”,即紫禁城後部的内廷。當時的政府決定,将熱河行宮(即承德避暑山莊)和沈陽故宮的文物移至故宮前半部的外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陳列所。
當時,宮中大量文物丢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嚴重關注。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修改對清皇室優待條件,将溥儀逐出紫禁城,同時成立“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清理清皇室公、私财産及處理一切善後事宜。
1925年9月29日,“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制訂并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臨時董事會“協議全院重要事物”,由董事嚴修、盧永祥、蔡元培、熊希齡、張學良、張璧、莊蘊寬、鹿鐘麟、許世英、梁士诒、薛笃弼、黃郛、範源濂、胡若愚、吳敬恒、李祖紳、李仲三、汪大燮、王正廷、于右任、李煜瀛等21人組成。
又設臨時理事會“執行全院事務”,有理事9人。
下建古物館、圖書館。
李煜瀛為臨時董事兼理事長,易培基任古物館館長,陳垣任圖書館館長。
“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曾對故宮文物逐宮逐室地進行了清點查收,事竣後整理刊印出《故宮物品點查報告》共6編28冊,計有9.4萬餘個編号117萬餘件文物。
據1925年公開出版的《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報告》一書所載,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包括三代鼎彜、遠古玉器、唐宋元明之書法名畫、宋元陶瓷、琺琅、漆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匏、金銅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後妃嫔服飾、衣料和家具等等。可謂金翠珠玉,奇珍異寶,天下财富,盡聚于此。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圖書典籍、文獻檔案。
為此故宮博物院下設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分别組織人力繼續對文物進行整理,并就宮内開辟展室,舉辦各種陳列,還編輯出版多種刊物,公開資料,進行宣傳。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人文荟萃,極一時之盛。
經過一年的緊張籌備,于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門前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并通電全國,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
這個也是故宮珍寶館最初的雛形來源。
珍寶館,是從百萬件故宮藏品中(繪畫、青銅、陶瓷除外)遴選出各類精品而設立的展覽專館,以展示清代宮廷文物珍玩為主,是故宮博物院曆史上展出時間最長的常設展區。
北京故宮珍寶館1958年開館。是故宮博物院重要的常年開館的陳列館之一。與鐘表館一道以展示清代宮廷文物珍玩為主,并同書畫、陶瓷、青銅、工藝品等各館共同組成故宮陳列體系,與古建築原狀群展示相互輝映。
珍寶館是一座寶庫,有各色寶石,閃閃發光的金銀器皿,珍珠翡翠,還有金絲鳳冠、象牙玉雕,各類珍寶舉世無雙;最為突出的是有一座鎬多塔,重達5000公斤的大型玉雕。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的負責人介紹,故宮珍寶館自1958年開館以來曾經進行過四次大規模整修,這次修整前,館内設施陳舊、采光不足,展櫃密封不夠,塵土對展覽的效果和文物保護都造成嚴重危害。 據介紹,新的珍寶館,從皇極殿和甯壽宮搬遷到了皇極殿西庑、養心殿、樂壽堂和頤和軒,但和原來的珍寶館同在一個大院子裡,觀衆們很容易找到。
珍寶館就設在紫禁城的東北部一處獨立建築群,是乾隆時期建築群,是乾隆皇帝建造的太上皇宮殿——甯壽全宮。
咱們首先從甯壽宮的皇極門走起。
說到皇極門,先浏覽一下位于甯壽宮區皇極門外南三宮後的九龍壁。
甯壽宮區皇極門外南三宮後的九龍壁
九龍壁是影壁的一種,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用于遮擋視線的牆壁,即建築物大門外正對大門以作屏障的牆壁,俗稱照牆、照壁。影壁是由“隐避”演變而成。門内為“隐”、門外為“避”,以後就慣稱影壁。
故宮的九龍壁,壁長29.47m,高3.59m,厚0.459m,重達300多噸。是一座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乾隆三十七年(1770年)改建甯壽宮時燒造。
九龍壁,壁上部為黃琉璃瓦庑殿式頂,檐下為仿木結構的椽、檩、鬥栱。壁面以雲水為底紋,分飾藍、綠兩色,烘托出水天相連的磅礴氣勢。下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端莊凝重。
壁上9龍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cm,形成很強的立體感。縱貫壁心的山崖奇石将9條蟠龍分隔于5個空間。
活靈活現
黃色正龍居中,前爪作環抱狀,後爪分撅海水,龍身環曲,将火焰寶珠托于頭下,瞠目張颔,威風凜然。左右兩側各有藍白兩龍,白為升龍,藍為降龍。左側兩龍龍首相向;右側兩龍背道而弛,四龍各逐火焰寶珠,神動形移,似欲破壁而出。外側雙龍,一黃一紫,左端黃龍挺胸縮頸,上爪分張左右,下肢前突後伸;紫龍左爪下按,右爪上擡,龍尾前甩。二龍動感十足,争奪之勢活靈活現。右端黃龍弓身弩背,張弛有度,騰挪跳躍之體态刻畫生動;紫龍昂首收腹,前爪擊浪,風姿雄健,它十分充分地顯示出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華。
同時九龍壁也是我國建築成就的重要标志。
栩栩如生九龍壁
陽數之中,九是極數,五則居中,“九五”之制為天子之尊的重要體現。
整座影壁的設計,不僅将“九龍”分置于5個空間,壁頂正脊亦飾9龍,中央坐龍,兩側各4條行龍。兩端戗脊異于其它庑殿頂,不飾走獸,以行龍直達檐角。檐下鬥栱之間用九五45塊龍紋墊栱闆使整座建築以不同方式蘊含多重九五之數。此外,九龍壁的壁面共用270個塑塊,也是九五的倍數。為了不損壞龍的頭面,分塊極為講究。隻有悉心的設計,高超的技藝,才能達到如此精湛的效果。
九龍壁
而說到故宮的九龍壁,那還有一段傳說故事: 一塊楠木,巧瞞皇帝。
相傳在1773年,乾隆皇帝決定在皇極殿門前修建一座上為庑殿式的五彩琉璃照壁,俗稱九龍壁,以顯示皇家的威儀。九龍壁要用270塊七彩琉璃磚拼接而成。在那個時代,科技并不發達,燒制一件琉璃成品,要有數十件或者更多的廢品作為選擇的代價。
負責燒造七彩琉璃瓦的是工匠馬德春,他與其餘的工匠們足足燒了四十九天,總算燒制成功,可是在安裝的這一天,皇極殿門前人來人往,突然一聲清脆的響聲傳來,這可吓壞了馬德春。一個小工匠呆在那兒,盯着摔碎的一片琉璃瓦。
這塊琉璃瓦肯定是用不了了,他小心翼翼的撿起來,對周圍的人說:“這事兒對任何人都不要講,誰要吐露一個字,可有殺身之禍啊!”馬德春想要重新燒制那片琉璃瓦肯定是來不及了,另打主意來補救又要冒着欺君大罪,眼看沒幾天就是交工期,他把心一橫,等死不如冒險試一試。
九龍壁完工的消息,及時上奏了皇上。第二天乾隆就帶着幾位大臣前去觀看,剛一進錫慶門就赫然看到了那座金碧輝煌的九龍壁,走近一看,那九條龍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乾隆皇帝頓時覺得滿目生輝,不住贊歎。
(圖片來源丨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一塊楠木,巧瞞皇帝
他走到九龍壁前,細細的欣賞每一幅琉璃瓦上的巨龍,從東到西,一條一條的觀看。這可吓壞了跟在後面的馬德春,乾隆皇帝來回看了三遍,心裡很是喜歡,連連稱贊馬德春的手藝高超,并重賞五百兩銀子。送走了乾隆皇帝,馬德春那顆懸着的心也算落了下來。
馬德春為什麼如此緊張呢?那是因為他移花接木巧補了九龍壁。馬德春為了補救那塊摔碎了的琉璃瓦,可真是煞費苦心。用了兩天兩夜的工夫,硬是用楠木雕成了一塊龍腹,并在乾隆帶着王公大臣前往觀看的頭一天才匆忙地安裝上!
如今,你隻要站在這座寬29.4米、高3.5米的九龍壁前,從東數第三條白龍的身上有一塊琉璃磚瓦,就是當年馬德春用楠木雕成的,這既是智慧,更暗含着數十人的身家性命。
欣賞了精美絕倫的九龍壁,咱們從此走進皇極門。
皇極門南望是九龍壁
皇極門為随牆琉璃門3座,坐落于漢白玉須彌座上
皇極門是故宮内廷外東路甯壽宮區之正門,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皇極門前有東西狹長的小廣場,其西側為錫慶門,西出不遠即景運門,東側為斂禧門,東出即南北十三排,正南為皇極門前的琉璃影壁——九龍壁。
皇極門北與甯壽門相對,過甯壽門為皇極殿,皇極殿後是甯壽宮,這種門殿交錯的獨特布局是清乾隆年間改建甯壽宮時形成的。甯壽宮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原為工字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将其前殿改建為皇極殿,原有匾額移至後殿,遂改稱後殿為「甯壽宮」,并在甯壽宮區最南端添建皇極門。
皇極門南向,為随牆琉璃門3座,坐落于漢白玉須彌座上。3座門洞皆為券頂,上覆門樓,黃琉璃瓦單檐庑殿頂,五踩單翹單昂鬥拱,枋、椽、鬥拱等構件皆為琉璃燒制。正中門樓略高,稱正樓,兩側稍低,稱次樓。主樓與次樓的夾空處用規格略小的琉璃仿木構件做成略低于次樓的門樓,稱夾樓,黃琉璃瓦懸山頂,三踩單昂鬥拱。兩次樓的外側同樣鑲砌兩座小型門樓,稱邊樓,琉璃瓦頂内側為懸山式,外側為庑殿式。主樓、夾樓、次樓、邊樓高低錯落,氣勢恢宏。每座門樓兩側皆有黃琉璃垂蓮柱,并向内挑出卷草紋鬥拱雀替,故皇極門亦稱三間七樓垂花門式牌樓門。
皇極門形制獨特,制作精美,兼有門的形式與壁的特色,恰到好處地承轉了南面九龍壁和北面甯壽門的建築風格,堪稱紫禁城内琉璃門之冠。
進入皇極門前面就是甯壽門。
甯壽門
甯壽門在皇極門北 甯壽宮區建築的第二道宮門 黃琉璃瓦歇山式頂,面闊5間,進深3間
甯壽門在皇極門北,是甯壽宮區建築的第二道宮門。這一區域原為明代一号殿舊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為甯壽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甯壽宮時,門制依乾清門制度改建,門名仍沿舊稱。
甯壽門為屋宇式建築,黃琉璃瓦歇山式頂,面闊5間,進深3間。前檐正中3間建為敞廳,兩梢間下砌檻牆,上置三交六椀菱花檻窗各4扇,中安方格風窗。兩側山牆接八字影壁。後檐以金柱為界,明間和左、右次間設門,兩梢間以牆封堵,牆為素面飾砂綠邊。
門建于漢白玉石台基上,中設丹陛,三出階,左右置鎏金銅獅各一。
門内設高台甬路與皇極殿相連,周飾欄闆。
甯壽門彩畫曾發生過較大變異。根據應有制度并參照門的曆史遺迹考察,早期建築為金龍和玺彩畫,光緒朝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改為枋心蘇式彩畫,1979年重修時,恢複為乾隆時期風格。
甯壽門前的銅獅子
這對銅獅造型生動,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它們都是蹲踞在銅座或石座上,是鎏金的(鎏金就是銅器的表面塗上金和水銀的合金,經烘烤後,水銀蒸發,金就附着在器物的表面)。
這對鎏金銅獅在陽光照耀下,絢麗多姿,光彩奪目。銅獅都作張口露齒狀,似乎正在咆哮怒吼;頸上有髦,頸下系鈴和纓絡;肢爪強勁有力,顯示性格兇猛。
甯壽門前右面的鎏金獅子 小獅子作仰卧狀,口含大獅爪,充分體現母愛的溫暖
這對獅子,在右邊的,是雌獅,正伸出左腿戲逗小獅子。小獅子作仰卧狀,口含大獅爪,充分體現母愛的溫暖;
甯壽門前左邊的獅子是雄獅,伸出右腿,正在玩耍繡球
在左邊的,是雄獅,伸出右腿,正在玩耍繡球,使人聯想到我國傳說的獅子舞蹈動作,這些都充分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才能。
甯壽門前的鎏金銅獅是清代造的,在銅獅的胸前或銅座上刻有“大清乾隆年造”的字樣。清代宮廷造辦處的“活計檔”中詳細記載了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皇帝命令造辦處将兩座舊天文儀毀掉,鑄造一對銅獅,以及乾隆四十年(1776年)将一對重七千六百六十四斤的銅獅安放在甯壽門前的情況。
甯壽門北望皇極殿
過了甯壽門就是皇極殿。
皇極殿
皇極殿正面圖 東為凝祺門,西為昌澤門。
皇極殿為甯壽宮區的主體建築,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甯壽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甯壽宮一區建築時,将甯壽宮改稱為皇極殿,作為乾隆皇帝歸政後臨朝受賀之所。
皇極殿位于甯壽宮區中軸線前部,與後殿甯壽宮前後排列于單層石台基之上。殿座北朝南,面闊9間,進深5間,取帝尊九五之制。黃琉璃瓦重檐庑殿頂,前檐出廊,枋下渾金雕龍雀替。明間,左、右次間設殿門,餘各次間下砌檻牆。後檐明、次間辟為殿後門,可達甯壽宮,餘各間砌牆。
皇極殿建于青白石須彌座上,前出月台。禦路與甬道相接,直貫甯壽門,四周通飾漢白玉石欄闆。月台左右及甬道兩側各設台階。殿兩側為垂花門、看牆,分别與東、西庑房相接,将院落隔為前後兩進。庑中開門,東為凝祺門,西為昌澤門。
皇極殿前的日晷
皇極殿前的嘉量
皇極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體現皇權的重要陳設。禦道兩側各有六方須彌座一個,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镌篆體壽字各三。石座中心有鑄鐵膽,每年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日,則改立燈杆于其中,是古代多用途基座實例,今僅存其座。另外,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曾成造并安設銅龜、銅鶴各一對,鼎爐兩對,今皆不存。
皇極殿前的萬壽燈燈座
皇極殿西側
皇極殿前天燈燈座
萬壽燈燈座燈杆
萬壽燈
萬壽燈主要承擔的是裝飾功能,重點體現的是美好寓意。燈樓即頂部的亭子,在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式樣,乾隆朝以前是彩漆六角重檐亭,至遲在嘉慶十三年以後是金罩漆圓形攢尖重檐亭,現在在乾清宮丹陛上與皇極殿丹陛上的萬壽燈座是六面體,正是為與六角形燈樓相呼應;燈樓的内部安裝六扇仙人風扇,即圍繞一個木柱嵌有六扇繪有仙人的扇面,這六扇仙人可以轉動,像走馬燈;燈樓下部有雲托,即刻有雲紋的半圓托;上有八叉蹲龍,龍口内有環,可挑起燈聯;為穩固八叉蹲龍,其下還有弧形的支撐杆,形同戗木,因上面亦有雲紋而稱雲戗;蹲龍上對應有八仙人;燈聯正反兩面均有文字,共十六幅,每聯兩幅對仗非常工麗,歌舞升平、吉慶祥瑞等内容一一鋪排;為防止燈聯随風飄動,設有墜風甜瓜式銅鼓,每聯一鼓;為穩固整個燈杆,下面還有四根戗木、四個古銅銅墜。
皇極殿殿中四根瀝粉貼金蟠龍柱,頂置八角渾金蟠龍藻井,下設寶座,寶座下面分别有一對精美别緻的太平像和甪端,品級僅次于太和殿。
殿内左置銅壺滴漏,右置大自鳴鐘,制作考究。
據清宮的《内務府奏銷檔》記載,嘉慶時為皇極殿鑄造銅壺滴漏,用銅3500斤,按四比六的比例,用紅銅條2100斤,倭元1400斤。
皇極殿内景
皇極殿裡的太平像
皇極殿裡的太平像
皇極殿的甪端
皇極殿内景 龍椅上方的軒轅鏡
皇極殿彩畫原為金龍和玺彩畫,慈禧太後六十壽辰在此祝壽,将外檐改為枋心蘇式彩畫。1979年重新修繕後,恢複了乾隆時期的風貌。
皇極殿為仿乾清宮制度改造。嘉慶七年(1805年)、光緒十年(1884年)先後修葺。光緒二十年(1894年)在皇極殿行慈禧六十壽辰賀禮。光緒三十年(1904年)西太後七十歲生日前後,在此分别接見奧、美等9國使臣。慈禧死後,曾在此停靈、治喪。
皇極殿,康熙二十八年初建時稱甯壽宮,乾隆三十七年重修時改名皇極殿。重修時把原來的甯壽宮匾額移到後殿。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乾隆已是一個85歲的老人,為了不逾越祖父在位61年的紀錄,他決定将皇位禅讓給第十五子颙琰,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弘曆退位,作為太上皇。他在甯壽宮皇極殿舉辦了第二次千叟宴,此時,乾隆已是86歲的老人,60歲的老人與他已有26歲的年齡差距,因此規定,參宴老人的年齡由60歲改為70歲以上。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時期。按照清廷慣例,每五十年舉辦一次千叟宴。在清代共舉辦過4次(僅有康熙、乾隆年間舉辦過)。
千叟宴圖
千叟宴是清宮中的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禦宴,其影響力比現在的春節團拜會還要大。
清朝四次千叟宴
1
康熙五十二年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農曆三月,康熙帝六十壽誕,他在暢春園舉辦了第一次千叟宴。年65歲以上年長者,官民不論,均可按時到京城參加。
康熙帝大宴群臣,歌頌耆年者功德,獎賞無數智慧老人,擺八百桌宴飲,各類菜肴種類幾百餘種。
康熙畫像
宴會上,康熙做了簡短的緻辭,大意如下:
我治理天下,要仁和為主。大家要以養老尊賢為美德,在家要孝敬父母,與兄弟姐妹要和睦相處,在社會上對其他人,如同對待自己的家裡人一樣尊敬友愛。
三月二十五日、三月二十七日、三月二十八日三天,參加宴會的滿漢耆老多達6600餘人,加上人數不詳的八旗老婦,肯定不下7000人,其盛況一時竟傳為佳話。
從這次千叟宴的舉辦,各地倡“尊”與“孝”道,掀起敬老愛老之風,可謂盛行。
2
康熙六十一年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曆正月,康熙帝執政60年,為了預慶自己70歲生日,舉行“千叟宴”以示慶賀。當時12歲的弘曆作為皇孫參加了這次宴會。
這次設宴的由頭是為天下太平,民生富庶。正月初二、初五,兩頓飯,地點是在乾清宮前面。兩次合計請了老壽星1020位。
在典禮上,按輩分尊老,排序座位,皇帝親自為老人祝酒,贈詩,宴席上詩句聯句頻出,堪稱中國敬老最大的雅事佳話。
《千叟宴圖》清·汪承霈繪,國家博物館藏
這次宴會上康熙帝的三杯酒,更是流傳千古。
宴會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是敬孝莊太皇太後,感謝孝莊的扶助之恩;第二杯是敬衆位大臣和天下百姓;當端起第三杯酒時,康熙說:“這杯酒敬給我的敵人”衆人愕然。
康熙為什麼要向他的敵人敬酒?他說:“鳌拜、吳三桂、鄭經、噶爾丹,還有那個朱三太子,他們都是英雄豪傑,是他們造就了朕,他們逼着朕立下了這豐功偉績。朕恨他們,也敬他們。”
敬敵人敬對手,他們是前進道路上的動力,也是走向成功的催化劑。最後這一敬,顯示了千古一帝的氣魄和超過凡人的胸懷。
到如今逢宴三杯酒的習慣,代表了主人家的好客之情,相隔百年,習俗不改。
3
乾隆五十年
乾隆五十年(1785),這年乾隆恰好執政50年。四海承平,天下富足。
康熙時期,千叟宴宏大的場面,給年幼的弘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繼位後,效法其祖父,也舉辦了千叟宴。
清人畫弘曆朝服像軸故宮博物院藏
整個宮内觥籌交錯,熙熙攘攘,計800席之多,不但有禦廚精心制作的免費滿漢全席,所有皇家貢品酒水也都全免。
席間,乾隆召一品大臣及90歲以上者至禦前,親賜飲酒。又命皇子、皇孫、皇曾孫在殿内依次敬酒。賜予大家詩刻、如意、壽杖、朝珠、缯绮、貂皮、文玩、銀牌等。
當時推為上座的是一位最長壽的百歲老人--郭鐘嶽倍受賞赍,據說已有141歲。
乾隆和紀曉岚還為這位老人作了一個對子: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内多一個春秋。
根據上聯的意思,兩個甲子年120歲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歲。下聯是古稀雙慶,兩個七十,再加一,正好141歲。堪稱絕對。
清乾隆,郎世甯等繪《萬樹園賜宴圖》軸
在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們争先恐後,一邊說着“多虧了朝廷的政策好”,一邊大快朵頤,狼吞虎飲。據說暈倒、樂倒、飽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數。
千叟宴這場浩大酒局,被當時的文人稱作“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4
嘉慶元年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乾隆已85歲,為了不逾越祖父在位61年的紀錄,他将皇位禅讓給第十五子颙琰,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退位為太上皇。
他于甯壽宮皇極殿舉辦了第二次千叟宴,盡管是嘉慶元年,但主持的還是乾隆。
由于60歲的老人與乾隆已有26歲的年齡差距,因此規定,參宴老人的年齡由60歲改為70歲以上。
千叟宴圖
宴會開始,中和韶樂奏響,在嘉慶皇帝的侍奉下,太上皇乾隆帝升上皇極殿寶座。
嘉慶帝親率領3056名銀須白發的耄耆老人山呼萬歲,為太上皇祝壽。面對着天下耆老為自己祝壽的場景,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心滿意得。
當時106歲老人熊國沛和100歲老人邱成龍也參加了這一次千叟宴,乾隆稱他們為“百歲壽民”、“升平人瑞”,賞六品頂戴,90以上老人梁廷裕等賞給七品頂戴,以示太上皇養老敬老之意。
千叟宴圖
飲馔觀劇結束後,與宴人員即席賦詩,這一次宴會後結集的詩作共有3497首。這一中國古來君臣宴會上的傳統,在清代達到極緻。
從象征意義上,這次宴會意味着乾隆時代宣告結束,中國曆史上的“康乾盛世”也在千叟宴的一片喧鬧中畫上了一個句号,成了曆史上千叟宴的絕唱。
千叟宴吃什麼
根據記載,宴會開始前,在外膳房總理指揮下,依照赴宴者官職品級的高低,預先擺設席面,盛器和肴馔都有顯著的區别。
皇極殿千叟宴宴會座次位置示意圖
宴桌分一等、二等:
一等為王公、一二品大臣及外國使節等,膳品是:火鍋兩個,“銀、錫火鍋各一個”,豬肉片一盤,羊肉片一盤,鹿尾燒鹿肉一盤,煺羊肉烏叉一盤,葷菜四碗,蒸食壽意一盤,爐食壽意一盤,螺蛳盒小菜二盤,烏木箸兩隻,另備肉絲湯飯。
二等為三至九品官員及無官品的兵民人等,每桌擺“銅制”火鍋兩個,豬肉片一盤,煺羊肉片一盤,燒狍肉一盤,蒸食壽意一盤,爐食壽意一盤,螺師盒小菜二盤,烏木箸兩隻,同備肉絲湯飯。
千叟宴圖
宴桌全部擺完後,用宴幕一一蓋好,以保持飲宴食品衛生,擺桌席八百張,僅參加傳菜服役的人員就有156人之多。
有學者依據中國第一檔案館藏的清宮内務府檔案“禦茶膳房簿冊”作過統計,最後一次千叟宴,共消耗主副食品如下:
白面750斤12兩,白糖36斤2兩,澄沙30斤5兩,香油10斤2兩,雞蛋100斤,甜醬10斤,白鹽5斤,綠豆粉3斤2兩,江米4鬥2合,山藥25斤,核桃仁6斤12兩,曬幹棗10斤2兩,香蕈5兩,豬肉1700斤,菜鴨850隻,菜雞850隻,肘子1700個。
千叟宴圖
再據清宮内務府檔案“奏銷檔”記載,千叟宴每桌用玉泉酒8兩,800席共用玉泉酒400斤(每斤為十六兩)。同時為舉辦此次盛宴,内務府葷局還要燒柴3848斤,炭412斤,煤300斤。此外,還要購置3000根手杖。
千叟宴當中,宮廷禦方善補之食材,被廣泛傳播後,幾經研發重造,尚流傳于世。
除了吃喝之外,乾隆皇帝還大行賞賜參宴的耆老們。當時,凡預宴的文武官員,各賞如意一隻并加賜綢緞。兵丁匠役和無職銜人員,70歲者各賞10兩重養老銀牌一面,75歲者賞的是15兩重養老銀牌,80歲是20兩,85歲是25兩,90歲以上是30兩。
榮祿墓出土太上皇帝禦賜養老牌
理論上講,這牌子可以直接當銀子用,或者兌換成銀子用。
乾隆銀制養老牌,在曆史上一共發放過兩次,即乾隆五十年與嘉慶元年(宮殿名稱分為“皇極殿”實心鑄造,“太極殿”空心錘蝶)。
乾隆皇帝本來的想法,是讓此類銀牌可以流傳下去,但事與願違,此類銀牌多數後來被化成小塊花掉了,所以如今存世并不多。
乾隆五十年千叟宴禦賜養老銀牌
清朝有明文規定優待老年人,諸如高齡生員賜舉人、官員全俸退休。《大清會典例》中還有“存留養親”的律例。
除此之外,乾隆爺還谕命在座老者每人賞賜壽杖一隻。壽杖長約188cm,多為黃花梨,手柄為犀牛角,有的木杆上還鑲嵌有銀牌。
還有,内務府造辦處作坊另又趕做了禦賞小荷包,數量達4800多個。
關于乾隆爺辦的這最後一次“千叟宴”到底花了多少錢,沒有明确的記載,但乾隆四十九年那次倒是有據可查,那一次至少花了100萬兩白銀。
自乾隆禅位之後,所謂的盛世其實已是虛華,所以從那以後,清朝再也辦不起如此規模盛大的千叟宴了
千叟宴詩詞
下面是乾隆第四次千叟宴的一些場景;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初四日,禅位剛3天的太上皇在甯壽宮皇極殿再次舉辦“千叟宴”。在甯壽宮的皇極殿開宴,列名參席者3056人,列名邀賞者尚5000人,“其儀率多由舊,而盛事實視前有加”。即席賦詩三千餘首。當時的席位安排如下:内外王公、貝勒貝子、台吉、一二品大臣席在殿内,朝鮮、回部、西藏、暹羅、安南、廓爾喀等地區來客在殿廊下,三品大臣官員在丹陛甬路,四品以下有職官員在丹墀左右,其餘拜唐阿、護軍、馬甲、兵民、匠藝等均在甯壽門外。皇子、皇孫、皇曾孫、元孫等給殿内王公大臣敬酒,侍衛等給衆叟依次行酒,并承旨分賜食物。另加恩著賞百歲老人熊國沛、邱成龍等六品頂戴,其餘90歲以上者受七品頂戴。乾隆帝雖然有些老态龍鐘,但在酒宴上仍豪邁不減當年。
宴會開始,中和韶樂奏響,在嘉慶皇帝的侍奉下,太上皇乾隆帝升上皇極殿寶座。嘉慶帝親率領3056名銀須白發的耄耆老人山呼萬歲,為太上皇祝壽。面對着天下耆老為自己祝壽的場景,太上皇乾隆心滿意得。他從小就在宮内學習、走動,祖父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與所作所為為他樹立了不朽的榜樣。他繼位後,繼續推行祖父與父親的治國方略,文治武功都有建樹。他一生著文吟詩,以天下文人領袖自居,推行文治教化。他獲得10次重要戰争勝利的“十全武功”,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到了他的統治後期,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繁盛,國勢強盛,為此,他晚年以“十全老人”自稱。而他一生的輝煌,在今天達到了頂點!
在宴會的過程中,從内心生發出來的喜悅使平時嚴厲的太上皇充滿了溫情,他召請王公一品大臣與宴會中九十歲以上的老叟,到禦座前,親自賜給他們禦酒。他又命自己的皇子、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等,給殿内王公大臣行酒;皇宮侍衛負責給殿外的與宴者行酒。當時106歲老人熊國沛和100歲老人邱成龍也參加了這一次千叟宴,乾隆稱他們為“百歲壽民”、“升平人瑞”,賞六品頂戴,90以上老人梁廷裕等賞給七品頂戴,以示太上皇養老敬老之意。
飲馔觀劇結束後,與宴人員即席賦詩,這是中國古來君臣宴會上的傳統,在清代達到極緻。這一次宴會後結集的詩作共有3497首。
這次千叟宴的結束後,乾隆帝以太上皇身份繼續掌控朝政3年,直到他駕崩。但從象征意義上,這次宴會意味着乾隆時代宣告結束,中國曆史上的“康乾盛世”也在千叟宴的一片喧鬧中畫上了一個句号。
這一次宴會成了曆史上千叟宴的絕唱。 而此年正月乾隆也正式退位,嘉慶繼位。
光緒三十年(1904),慈禧接見外國使節,即在皇極殿,當時的外國使節有奧地利、美國、德國、俄國、比利時、英國、法國、日本、韓國、意大利、荷蘭、葡萄牙等國。據記載,戊戌變法之後,各國使臣的眷屬都在中國元旦及相關節日時進宮朝見慈禧,每次都給予豐厚的賞賜。八國聯軍之亂後,慈禧返回北京皇宮,就在瀛秀門内的儀鸾殿舊址改建海宴堂,專門用來接見外國使節。
慈禧還曾召美國女畫家喀爾來為她畫像,專門送到1904年在美國聖路易斯舉辦的第三屆奧運會。當時宮中稱呼喀爾為克姑娘。
喀爾畫的慈禧像
美國女畫家喀爾
據《清稗類鈔》記載,慈禧招待外國賓客的宴會,都按西餐樣式,每人一份菜肴,每個座前有一套桃式銀碟,中間放着杏仁、瓜子、蜜餞、果子等,每位客人都有二十四種點心,除了擺上中國的筷子,還有西餐用的刀叉。慈禧參加這種宴會時,要穿比平常更華美的服裝,衣服上用孔雀毛織成鳳凰,每一個鳳凰的口中銜珠璎絡一串,約長三寸,一走動,前後左右均放異采。戴的冠、巾、鞋子,都繡有鳳凰。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光緒去世,第二天,慈禧也去世,據記載,慈禧死之前還在儀鸾殿接見外國使節。
據清宮《内務府檔·慈禧皇太後殓入及山陵供奉珠寶玉器帳冊》,殓入計有:正珠、樂珠、紅碧㺨、綠玉、蓮子、珊瑚喜字、珊瑚雕螭虎、龍眼、菩提等朝珠,大正珠、正珠、東珠、紅碧㺨、綠玉、蓮子、珊瑚等手串,其他還有用各種珠玉制作的念珠、挂紐、穿珠、镯子、軟镯、煙壺、别針、别子、小表,以及各種珠玉制作的動物、花卉、帽花等。山陵(陵墓)中也有大量用珠寶制作的器物,都是生前生活中的用物,如棉被、枕頭、鞋子、煙袋、漱口盂、洗手盆、盤子、眼鏡、奓鬥、牙刷、挖耳、銀刮、象牙簽、瓷油盒、肥皂盒、手巾、畫畫家具、瓷碗、瓷盅等。
當時慈禧靈柩在皇極殿,光緒靈柩在景山的觀德殿,禮部帶領日本的親王及各國專使使臣等,到此二殿谒祭。這些外國人先到東華門外,下車後乘椅轎進東華門,到禦箭亭後棚下轎,入後棚休息片刻,再進錫慶門、皇極門、甯壽門至皇極殿,恭谒慈禧的梓宮(靈柩),然後出宮再到景山東門外下車、馬,進景山東門,到觀德殿谒祭光緒的梓宮。之後出景山東門,各自回館。
簡單浏覽完皇極殿,下面走進甯壽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