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焱公子 編輯丨水青衣
來源丨焱公子(公号ID:Yangongzi2015)
前兩天去姐姐家,剛高考完的外甥女在緊張對照答案估分。
她時不時嘟囔一句:“我就知道,這題應該選C的!”
表姐耷拉着臉坐旁邊,聽她這樣說了三四次後,沒好氣地說:“我讓你多檢查、仔細點,你偏不聽,還提早交卷!我早就知道一定會這樣!”
小姑娘癟着嘴,眼淚在眼眶打轉,我趕緊拉她去吃飯。
她悄悄跟我說:“我媽總是這樣!她之前明明說的是該交卷就交,沒必要耗着,現在又說什麼‘我早就知道’,你說讨不讨厭?她能她去考呀!”
我笑着寬慰了幾句。
事實上,小姑娘說“我就知道這題應該選C”和表姐說“我早就知道一定會這樣”,是完全相同的心理。
心理學上有後視偏見。指的是一件事已經有結果後,無論之前有沒有做過“預判”,都會産生自己“早就知道了”的一種偏見。
很多人會因此而扭曲記憶,認定事情發生前,自己本就是這樣想的。即我們俗稱的“事後諸葛亮”和“馬後炮”。
根源上看,這是一種自我寬慰的“利己”心理。
如若形成習慣,凡事開口閉口就以“我早就知道”自居,不僅招人厭惡,更會嚴重阻礙成長。
一、開口閉口“我早就知道”的人,唯一擅長的是搶功和甩鍋
朋友老姜之前跟人合夥創業,幹了快一年。期間業務拓展得很快,盈利也不錯,但他最終選擇了退股離開,另起爐竈。
提及原因,老姜說,主要是有點受不了合夥人。
不管在客戶還是員工面前,他總把自己扮成一個“全知全能”的角色。
事情成功,他一定說:看,我就知道能成!我這天生的市場洞察力還是很敏銳的!
如果失敗,他會說:你看,我早就知道幹不成的。你們非不聽,就是一意孤行,現在搞得亂七八糟!
我很不明白:明明是一起決策的事情,你這麼能,早幹嘛去了?
老姜私下跟合夥人多次溝通,但徒勞無功。對方并不覺得有問題,反倒每次都會揪住結果作為論據,對老姜大加指責。
老姜心灰意冷,以退出告終。
像老姜合夥人這種心理,就屬于典型的“後視偏見”。
這類人的内心,最核心的邏輯是:如果事情辦成了,肯定是自己的功勞;如果辦不成,一定是别人或外部環境的錯。
大家一定很熟悉這樣的場景:
周末幾個朋友相約爬山。若意外發現沒見過的美景,就會有一個人立刻跳出來說:看,我早建議來玩,看到意外驚喜了吧!
但如果突然下雨了,也可能馬上會有人說:我早知道要下雨,你們非得出來折騰!
一群人一起給老闆做PPT。如果得到了表揚,有人會說:我就知道老闆喜歡這種風格!
如果被批評,口徑就會立刻變成:我早知道老闆不喜歡這種配色,你們又不聽!
成功搶功,失敗甩鍋,背後透出的,是滿滿的利己與自負。
這樣的人,注定難以獲得别人的尊重和認同。
二、習慣後視偏見,對個人成長毫無益處
前兩天在前同事社群,看到他們在熱烈讨論一個有關“階層固化”的問題。
一名同事旁征博引,舉了一大堆名人案例:
任正非和華為現在這麼牛,你們可知道他嶽父曾經是四川省副省長?
楊瀾厲害吧,你們可知道她老公是香港亞洲電視營運總裁?
潘石屹一直說“不管做什麼行業,隻要純粹就好,人就怕不純粹。”,你們可知道他的發迹,是從跟女富豪結婚開始的?
……
這名同事最後總結:所以,階層固化就是事實,山雞變鳳凰、白手起家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
他還進一步延展了結論:像自己這種無關系、無背景的人,創業失敗正常不過,不如打工更實在些。
那一刻,我覺得他仿佛上帝一般無所不知。
他在等着名人們那層“不為人知”的關系浮出水面,然後能立刻洞悉世事地來上一句:你們看,我就早知道。
可是,名人們在成功之前,你怎麼不提前告訴我們?
基于别人已有的結果,去倒推出一個讓自己能夠接受的原因,這樣的人,是很難以公平客觀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也不可能反省自己的問題。
正如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奚恺元在《别做正常的傻瓜》一書中所說:
“有後視偏見的人總在事情發生以後,覺得自己當時的預測就是對的。
所以,他們也難從以往的失敗經驗中,學習真正有用有價值的東西。”
習慣後視偏見,對成長百害而無一利。
三、如何避免後視偏見,給你2點建議
在生活與工作中,咱們該如何避免讓自己産生後視偏見的心理?公子想分享2點建議。
1.提前留檔。
江江說過一個故事。
她和合夥人曾打過一個無聊的賭:她們公司曾有兩個同時入職的新員工,後來成為了男女朋友。
江江跟合夥人賭這對小情侶半年後的狀态。
為确保公平,她倆各在紙條上,寫下預測,并鎖進保險櫃。
江江寫的是“無疾而終”,合夥人寫的是“關系依舊,有一個離職”。
後來,事實證明,她倆都錯了。
半年後,小情侶沒分手,也都沒離職。
提前寫下預測的結果,有文字留檔,能很好地避免了任何一方在事後說:你看,我早知道……
工作中,我們要求開會必出紀要,項目進展必發郵件,其實同理。
既是留檔,也防扯皮。
2.複盤時,以“假如我們當時”代替“我早就知道”。
要做的事情如果最終失敗了,或者跟預期不符,為了下次能做好,我們需要做複盤。
一個好的複盤,絕非互相埋怨,更不該甩鍋,而應聚焦整改方案。
你不一定需要主動去攬責任,做背鍋俠,但若能以“假如我們當時”這樣的口吻開始,而不是用“我早就知道”來說話,結果會大不同。
比如,我們簡單對比一下:
“假如我們當時把ABC這幾個要素也考慮進去,可能就不是今天的結果了,對我們來說,這是個教訓。”
“我早就知道沒把ABC考慮進去是犯傻,看看吧,是不是被我說中了?”
前者誠懇,而後者……隻會讓你想馬上反唇相譏甚至上手打人。
四、換個側重,“我早就知道”本可以是一句好話
《複仇者聯盟4》裡有個很燃的情節:最後與滅霸的終極大戰中,美國隊長一把抓住了雷神的錘子,用它将滅霸胖揍了一頓。
雷神興奮大叫:I knew it!(我早就知道!)
這個梗,對應的是複聯2裡,所有英雄都舉不起雷神的錘子,唯有美國隊長将之稍微晃動了一下,引起了雷神的注意。
同樣是“我早就知道”,為什麼雷神說出口不讓觀衆和美國隊長反感?
原因很簡單:側重不同。
抱持後視偏見的人,說這句話的側重永遠在自己,要麼自己牛,要麼我沒錯。
而雷神這句話的意思顯然是:我就知道你夠牛,你一定能辦到!
換個側重,試着學會欣賞别人,我們也可以把“我早就知道”,變成一句人人愛聽的好話。
作者:焱公子,發型光芒萬丈的跨界理工男。多年500強,專注解職場。寫有靈魂的故事,過有溫度的人生。公号:焱公子(ID:Yangongzi2015)。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