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曆史上奇葩的食法

曆史上奇葩的食法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07 14:04:00

  古人的食蟲風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上篇說了古人餐桌上的兩道美味,其實是古代流行的“食蟲風尚”中的一部分。

  追溯起來,此食俗應該源于原始時代,在無力征服大動物的年代,捕捉昆蟲是人類獲取優質蛋白的主要手法。現代科學已證明,螞蟻卵、蟬、蝗蟲的蛋白質含量比雞肉還豐富,說明古人眼光之獨到。

  

  圖:炸蟲串

  1.

  古人喜歡食用的“蟲類”食物相當豐富,蛴螬、牛蜢、蚊子、蜻蜓、天牛、龍虱、蠶蛹等等,都曾是古人的盤中餐,有一些至今在食用,如蠶蛹,就是現代人還在吃的食物。

  如過去雲南那邊的貴族,喜歡吃棕樹上長的一種大蟲卵。這種蟲,穴居棕木中,靠吸食棕木根脂長大。棕蟲呈黑色,粗如手臂,狀如海參,當地人視為珍馔。

  圖:小炒蟲蛆

  2.

  在古人所食的“蟲”中,有一種“五谷蟲”最為特别,也是古人特好的一口,傳統名點“八珍糕”中凡好吃的,必含“五谷蟲”,清末慈禧太後最愛吃這種糕點。

  “五谷蟲”是什麼蟲?古人稱為“肉蟲”,其實就是令人作惡的蛆,系大頭蠅一類昆蟲的幼蟲,廁所、糞坑這些肮髒的地方,是其最理想的滋生環境。

  蛆這道美味,我想即便是超級吃貨,也未必能吃下去吧。

  但食用的蛆可不是糞坑裡扒出來的,乃專門培養。過去有錢人家,從“腐肉生蛆”現象上得到啟發,有意讓鮮肉變質生蛆,如此這般長出的蛆,質量和口感均佳,被美稱為“肉筍”或“肉芽”。

  這種肉蛆越嚼越香,俗話的“嚼蛆”一語,即由來此而來,至今有的地方尚存這種食俗。如果說“嚼大頭蛆”,那真的令人惡心了,糞坑出來的大頭蠅産的蛆啊!

  

  圖:油炸蛆

  3.

  據旅居歐洲的朋友說,現在歐洲有一股“嚼蛆”美食風。如在德國,便有不少人喜歡“嚼蛆”,對這種肉蟲贊不絕口,有的餐飲投客人所好,專門制作“蛆味大餐”,生意相當好。

  推出的蛆色拉、蛆冰淇淋、蛆巧克力沙司、油炸蛆、牛肉蛆湯等冷熱“蛆品”很受歡迎。由于德國本地蛆的口味不好,有的餐廳還從重口味的墨西哥進口來高檔蛆,滿足食客需要。

  在意大利,也有類似的“蛆味”供應。

  有一種口味極好的乳酪,裡面就有蛆,更恐怖的是,是活蛆,有活蛆才好吃。有一種名叫“卡蘇馬蘇乳酪”(formaggio marcio)流行品,就是這樣的活蛆乳酪。不少中國去的留學生和旅客,仗着膽子吃後都說“味道不錯”。

  意大利語formaggio marcio,意思是“腐臭的乳酪”,是位于意大利西北部的薩丁尼亞人的傳統羊奶乳酪。卡蘇馬蘇乳酪以佩克裡諾乳酪為材料,通過酪蠅幼蟲的消化作用,人們讓食材“腐爛”掉。

  為了增加口感和促進乳酪中乳脂的分解,刻意将蛆添加于其中物。沒蛆不好吃,食客享用時,蛆還活蹦亂跳的,一起吃下肚子。不習慣“嚼蛆”的,則會将活蛆弄掉再信用。

  

  圖:意大利“卡蘇馬蘇乳酪”

  4.

  現有食品科學早已證明,蛆确是好的“肉品”之一,蛆的蛋白含量竟然超過60%,還含有各種氨基酸。

  據我了解,現有中國不少地方也興起了“嚼蛆之風”,有專業戶專門培養食用蛆供應飯店。在以珠三角為代表的南方,食蛆其實是很正常的,并不是怪癖,也非重口味。

  需要說明的,食用蛆與藥用蛆是完全兩回事情,兩種出處。

  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門口》,藥用蛆以六月大熱天從糞坑内取者為佳,淘淨後封于竹筒中,幹後研末,待用。

  

  圖:淘洗後待用的生蛆

  5.

  古人對滋生于不衛生環境中的蟲類,似有一種情緒,如多生于河澤及積糞中的金龜甲幼蟲蛴螬,也是古人眼裡的一道好菜。

  蛴螬營養豐富,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中,将之列為“中品”,有一種食法是:“把蛴螬與豬蹄混煮成羹,白如人奶,勾人食欲。”

  

  圖:蛴螬炖豬蹄

  6.

  但在古人的食蟲風俗中,也不排除有另類嗜好。

  據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唐朝時,有一個叫鮮于叔明的劍南節度使,就嗜吃臭蟲,把臭蟲當成了山珍海味

  其吃法也特别,頗有講究,要将臭氣排出來:“每采拾得三五升,浮于微熱水,洩其氣,以酥及五味熬,卷餅食之,雲天下佳味。”

  說明:梧桐樹下戲鳳凰 是著名曆史學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曆史、考古、盜墓、風水、收藏為主。文章除注明外,均為倪方六原創,有版權,使用請聯系作者!作者微号:jsnjnfl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