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一年級,馬上就會遇到一些簡單的應用題,如:“媽媽買了7個蘋果、5個梨。蘋果比梨多幾個?”此時,老師為了使孩子們充分理解“什麼比什麼多”的含義,會擺實物圖:通過圖形進行形象、直觀的對比,使一個蘋果對應着一個梨。
有的孩子很快就會發現有兩個蘋果沒有與梨對應,從而清楚地找出數量關系,發現解題規律,進行列式計算;有的孩子卻遲遲不會解答……
對應
出現上述情況主要是因為孩子沒有很好地建立起數字與物體的對應關系。所謂對應是人們對兩個集合元素之間的聯系的一種思想方法。對應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維,也是現代數學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蘊涵着大量的對應思想。培養與建立對應的思維方法,是為将來進入中高年級解決較複雜的應用題打好基礎。因為,在較複雜的應用題中,間接條件較多,在推導的過程中,利用對應思維所求出的數,雖然不一定是最後結果,但往往是解題的關鍵所在。
強化訓練
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感知對應關系
比如,盡量把需要一一對應分發物品的任務留給幼兒,讓他們判斷物品的“多”“少”以及物品與人員是否“一樣多”。鼓勵孩子在幼兒園做值日生,讓他們數一數每桌有幾位小朋友,需要幾把勺子、幾個碗,然後将碗勺送到每組小朋友的跟前。此過程可鍛煉幼兒點數、掌握一一對應關系的能力。
又如,在家裡用餐前,請孩子為家庭成員分發餐具,對應椅子發一雙筷子,對應筷子發一隻碗,對應碗發一個盤子等。用餐時,請孩子為家人分食物,一人一塊肉,一人一份菜,切好的水果一人分一片等。出門前,為家人做好準備,一人一雙鞋。
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家長還可以利用與家人朋友聚會時讓孩子給客人發碗和筷子,并有意識地和孩子讨論餐具夠不夠.不夠怎麼辦等問題。
引導幼兒進行物體的配對活動
提供若幹兩兩有聯系的物品(或圖片),引導幼兒讨論哪兩種物品在使用時要同時用到(如成對的襪子、筷子),或哪種物品需要和另一物品配合使用(如花與花瓶、紙與畫筆),讓幼兒用連線、一一對應排列等方法将它們配成對子。
家長可準備一些具有一定對應關系的若幹實物和實物卡,如有相聯關系的手套、襪子、鞋子……有相關關系的鎖頭和鑰匙、雨傘和雨鞋、毛巾和臉盆……有從屬關系的奶奶和眼鏡、妹妹和娃娃、醫生和聽診器……
家長可先帶孩子逐一讨論各對實物的相互關系,讓幼兒領會為某一物體找的“朋友”應是相互有一定關系的物體後,才讓幼兒将成對的實物或實物卡進行配對。這樣,幼兒在配對的過程中慢慢就知道了什麼是一一對應。
體育遊戲
小青蛙跳荷葉全家參與遊戲,一人發令,其他人扮演小青蛙,聽到“蛇來了”。小青蛙急忙跳到荷葉上,每片荷葉上隻能站一隻小青蛙。
◆ ◆ ◆
搶椅子
椅子的數量比人數少一個。把椅子背靠背圍成圈放好,家人圍着椅子朝一個方向跑。音樂一停,立即搶椅子坐下,搶不到椅子的人算輸,退出比賽,然後搬一把椅子下去。
◆ ◆ ◆
種菜
準備一些軟墊和蔬菜的圖片,與孩子讨論準備在“菜地”種什麼菜,一塊菜地要種幾種菜。如果家長種1棵青菜、2個蘿蔔,孩子也種1棵青菜、2個蘿蔔。如果家長種3棵青菜、5個蘿蔔,那麼孩子也要種3棵青菜、5個蘿蔔。以此類推,看誰種得又快又好。
◆ ◆ ◆
點菜
比如,家長要求孩子配兩盤菜,每盤菜中要有1根黃瓜、2個雞蛋~3根蘿蔔、4個茄子等等。
除了一對一地對應,生活中還有一對多的對應,比如一個人有兩隻耳朵、兩隻眼睛、兩個眉毛、兩隻手——這是一對二的對應;一隻手有五個指頭、一隻腳有五個腳趾——一對五的對應;一個人有十個指頭、十個腳趾——一對十的對應;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個月有四周、一周有七天、一天有二十四小時、一小時有六十分鐘、一分鐘有六十秒——一對多的複雜對應。
這樣由對應就會産生數學的運算,比如一噸是一千千克,兩噸是多少千克呢?
此外還應該告訴孩子對應還存在着從屬關系的對應,比如:老師vs學校、我vs家、台灣vs中國、中國vs地球……;并列關系的對應,比如左手vs右手、大一班vs大二班、北京vs上海、南京vs杭州、江蘇vs浙江……;相反關系的對應,比如多vs少、寬vs窄、冷vs熱……
插圖:在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