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江津區珞璜工業園重慶威馬農業機械有限公司,工人在生産線上組裝微耕機。見習記者 蘇思 攝
編者按>>>
品牌,正在成為這個時代的關鍵詞。2016年,指出,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産品向中國品牌轉變”;自2017年起,我國将每年5月10日設為“中國品牌日”。
我市今年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提出,要着力抓好質量品牌建設。與制造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相比,我市制造業品牌建設明顯滞後,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還不多。要把培育重慶品牌作為大事來抓,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競争力強、市場信譽好的産業品牌、集群品牌和區域品牌。
即日起,本報推出“品牌重慶”大型系列報道活動,希望所報道典型案例發揮引領示範作用,推動在全社會形成濃郁的品牌文化氛圍,促進全市經濟提質增效。
6月16日淩晨兩點,位于九龍坡區含谷鎮的鑫源集團農機公司辦公大樓前,燈火通明。一群工人掄着鐵錘,砸向各式各樣的農機配件,發出刺耳的金屬撞擊聲。圍觀者不少,均神色凝重。
鑫源人砸的是不合格配件,這種類似于當年海爾砸冰箱的舉動,以後每個月都将重複一次——從現在起,鑫源每個月都要對上遊300餘家供應商的來件質量進行排位,後10名将受邀參加質量整改現場會,目睹現場銷毀不合格産品的全過程。
多麼痛的領悟
用看似極端的方法來控制産品質量,鑫源的目的隻有一個:保護品牌。
鑫源農機總經理楊昌華說,靠着還算叫得響的“鑫源”二字,該企業微耕機銷量保持着年均30%的增幅,連續3年排名全國第一,2016年銷售額超過兩億元,有效對沖了摩托車業務下滑給鑫源帶來的損失。
楊昌華說,鑫源今日對品牌視若珍寶,正是源于對昔日忽視品牌建設而喪失市場的“痛的領悟”。
資料顯示,上個世紀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包括鑫源在内的“重慶摩幫”曾紅極一時,摩托車産銷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榜首,2002年達到頂峰,産銷量占國内市場的2/3,占出口市場的1/2。1997年,“重慶摩幫”進軍越南,3年内占據其80%市場。
不過,2003年,越南對中國摩托車“關門”,加上國内多地“禁摩”,重慶摩托車産業急轉直下,當年即出現全行業虧損。此後10餘年,再也未能扭轉頹勢。
重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近期發布的《重慶摩托車咨詢報告》顯示,2015年,廣東取代重慶,成為中國最大的摩托車出口基地;2014年至2016年,全國摩托車出口十強企業,重慶從6席縮減為4席。
全行業“潰敗”,根源在粗放的經營策略,典型的表現就是不重品牌。《重慶摩托車咨詢報告》顯示,重慶是摩托出口貼牌最多的地區,被調查企業中有95.2%是貼牌出口,使用國外客戶提供的各類商标多達728個,自有品牌銷售占比超過50%的企業隻有28.57%,低于廣東和江浙。
這麼多企業為何甯可貼牌也不願創立自己的品牌?原因在于對自己的産品質量缺乏信心。2016年,重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對重慶出口摩托車進行專項抽查,共抽查7批,檢出不合格5批,不合格率高達71.42%。
質量差的産品拼殺市場,最主要的“武器”就是打價格戰。一名行業人士舉例說,1999年,一輛排量為125毫升的重慶摩托車,在越南市場的售價約為750美元;2000年,其售價陡降為200美元左右,利潤從最高峰時的300美元降至30元人民币。
“14元一斤的摩托車還能有多少利潤?”2006年全國兩會上,力帆董事長尹明善坦言,價格戰剝奪了企業利潤,逼迫企業以更低成本投入生産,産品質量愈加低劣,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
20年,2726個“重慶品牌”崛起
有這種“痛的領悟”的企業不止鑫源一家。“重慶摩幫”的另一個成員——重慶威馬動力機械有限公司,在上馬農機項目後,也不遺餘力地通過創新提升産品附加值和品牌含金量。
該公司旗下的威馬農業機械有限公司副總趙永亮透露,他們投資2000萬元建起國内最先進的小型農機裝配線,還建立了全國第一家校企合作的山地農機研究所,目前700多人的團隊中有70多人從事研發,公司每年要拿出利潤的20%投入新品研發中。
目前,全國每10台微耕機中,有7台是“重慶造”;每5台出口的内燃機動力微耕機,有4台産自重慶。市農委農機綜合處副處長劉明認為,“重慶摩幫”在經曆了長達10年的低潮後,借助産品轉型實現二次崛起,已經打造出“重慶微耕機”這一響當當的區域企業集合品牌。
市質監局質管處處長江東彬介紹,為以品牌的力量引領區域經濟提檔升級,1998年,我市設立“重慶名牌産品”獎項,至2016年底,全市累計培育“重慶名牌産品”2726個,其中有效期内重慶名牌産品665個;從2009年開始,我市設立“市長質量獎”并組織評選,先後有24家企業入選;“十二五”時期,我市共培育重慶名牌産品1035個,比“十一五”增長了47.44%。
其中,以市長質量獎的評選為契機,長安汽車創立“五國九地”全球研發體系,用科技實力征服客戶赢得市場,用創新型的産品提升品牌美譽度,目前已經成為産銷量最大的國産汽車品牌。
重慶力帆,在轉型生産汽車後,引入卓越績效管理等多種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并建立完善的供應鍊質量管理體系。從2013年至今,力帆已經連續4年成為俄羅斯市場銷量最大的中國汽車品牌。
重慶登康,1987年推出了中國市場上第一支專業抗牙齒敏感的牙膏,冷酸靈品牌從此誕生。2003年,冷酸靈在抗牙本質敏感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登康生物活性玻璃陶瓷的材料及牙膏産品研制成功。依靠這種“生産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持續創新,冷酸靈已經成為中國牙膏第一民族品牌。
“一批優秀的企業發揮出典型示範效應,帶動全社會逐漸形成濃郁的品牌氛圍。”市質監局局長張宗清說,“但與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相比,重慶質量品牌建設發展還是相對滞後;和發達國家及國内發達省市相比,重慶品牌還太少、名聲也不夠響。”
資料顯示,我國現存百年品牌共434個,重慶隻有7個;2017年全球最具品牌價值500強中,重慶無一品牌入選;亞洲品牌100強,重慶也無一品牌上榜。
“金字招牌”如何鍛造?
重慶品牌為何總數偏少、知名度和美譽度不夠?“人人都知道品牌重要,但投廣告做品牌要花很多錢,還未必馬上見效果”,一商家負責人說。
事實上,投廣告隻是品牌營銷手段之一。品牌培育的關鍵,絕非廣告,它與産品質量、企業信譽、社會責任、技術創新等密切相關。山東秦池酒業曾砸下重金,連續兩年成為央視标王,名聲大振,而“永遠的綠色,永遠的秦池”這一廣告語也因此廣為人知。但兩年後,秦池酒卻因“勾兌門”事件一蹶不振,走向沒落。
市質監局近期的一次調查顯示,關于提升品牌價值的途徑,57.4%的被調查企業認為應該“提升産品質量”,但能夠将質量理念傳遞到供應商、合作方,協調一緻開展質量活動的企業,僅占調查總數的1/4。一個無可否認的現實是,衆多企業高層領導主動深入參與質量改進工作的少,小型企業高層管理者重視并主動參與的程度則更低。
“消費者越來越理性,對品牌的認知不會看你說什麼,而要看你是什麼”,江東彬說,鍛造“金字招牌”,最基礎或者說最核心的問題,是提升産品質量,抛開質量談品牌,口号再響亮,都是無本之木。提升産品質量,靠的是科學的質量管理手段,主要包括标準化和計量等。
所謂标準化,指的是企業按照确定的技術指标進行生産,以此保證産品品質穩定。目前,我市重點産品采用國際标準或國外先進标準的僅占6.75%,而上海的這一數值為95%;有了标準,企業能否準确采納,靠的是生産各個環節的精準度,即計量。目前我市最高計量基标準數量不到上海的60%,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高端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中的量值溯源計量标準、計量檢測技術與校準方法等還存在空白。
好品牌少不了好質量,但好質量并不等于好品牌。沙坪壩新橋醫院對面小山坡上的一個城中村裡,有個名叫“窩凼”的工業園區。這個不起眼的地方,“藏”着曾在川渝兩地聞名一時的三峽電器廠。記者日前走訪發現,這裡車間大門緊閉,空無一人,據稱已經陷入半停産。
三峽電器有着令人稱道的産品質量。市經信委退休幹部詹先生回憶說,重慶工業界曾流傳着一個關于三峽電扇質量的經典故事:有個學生出國留學,家裡的電扇忘了關,一年後他回到家,發現電扇竟然還在轉。
有質量卻沒有好品牌,問題出在缺乏創新。“美的、格力年年都推出新款式,但三峽電扇始終都是老樣子,消費者對質量的理解,其實早已超出了‘結實耐用’的範疇。”重慶工商大學教授王鳴劍認為,如果說質量是品牌的基礎,創新就是品牌發展的動力。
“‘十三五’期間,重慶名牌産品還将增加800個。”張宗清說,為達成目标,我市已在九龍坡金鳳建成國家級質檢基地,設置了10多個标準、計量、檢驗檢測和認證項目,希望抓住夯實産品質量這一關鍵環節,給全球消費者創造越來越多貨真價實的重慶“金字招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