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和驗配師交流時,是不是常因為各種各樣的專業術語而感到不知所措呢?
今天福祉君就把大家可能遇到的最常見的聽力學術語做了份彙總,一起來看看你了解幾個吧!
01 耳朵相關的專業術語
耳廓:耳朵的外部。
耳道:鼓膜外的通道,将聲音輸送到鼓膜。
鼓膜:将聲波轉化為振動的薄層皮膚。
耳蝸:内耳的一部分,包含毛細胞和神經末梢。它們将聲音從中耳的振動轉換為電能,然後進入大腦進行處理。
聽骨鍊:中耳中的三塊小骨頭,形成耳膜和耳蝸之間的連接。它們通過振動穿過中耳傳遞聲音。
砧骨:聽骨鍊中的中間骨,通常稱為砧骨。
錘骨:附着在鼓膜上的錘狀骨頭。
镫骨:身體中最小的骨頭,有時被稱為馬镫。
02 與聽力測試相關的專業術語
氣導測聽法:通過耳機播放聲音并要求受試者按下按鈕表示已經聽到聲音的一種聽力測試。
骨導測聽法:通過放置在耳後或額頭上的振動器播放聲音來測試耳蝸功能的一種聽力測試。
聽力圖:顯示聽力測試結果的圖表/圖形。
分貝(dB):表示聲音相對響度的測量單位。
動态範圍:人耳對某一類聲音從剛剛聽見(聽阈)到感覺難以忍受(不适阈)的音量範圍。
言語香蕉圖:用來描述聽力圖上涵蓋會話語言的區域的術語,指聽力健全人的語言頻率分布和強度分布的範圍。
聽力圖/聽阈/聽力:基于聽力測試所作的曲線圖,直觀地記錄了你每隻耳朵能聽到的不同聲音的大小。聽力圖上的符号所示的聲音大小就是你的聽阈。如下圖中,1KHz處的聽阈(聽力)是60分貝。
赫茲(Hz)/頻率/低、中、高頻:頻率是指聲音音調的高低,赫茲(Hz)是頻率的單位。人耳能聽到的頻率範圍是20Hz—20000Hz。相對來說,聽力圖中的低頻一般指250Hz—750Hz;中頻指750Hz—2000Hz;高頻指2000Hz—8000Hz。
WHO2021年發布聽力損失分級表标準
03 與助聽器相關的專業術語
數字助聽器:與老式模拟助聽器相比,數字助聽器不僅會放大聲音,還會處理和控制聲音。在過濾噪聲和提高信噪比方面,它們比模拟機做得更好。
助聽器的通道/頻段:頻段,可劃分的最小頻率範圍,頻段可以實現特定頻率的音量補償。通道,包含一個或多個頻段,在每個通道,可以獨立控制該通道的壓縮量,也就是軟件中可手動調節的頻率段數量。
方向性功能:使助聽器可以根據聲音的類型和位置來強調某些聲音、降低或忽略其他聲音。通常方向性技術優先考慮來自前方的聲音信息,同時使來自後方或側方的聲音衰減。
功率:助聽設備的最大補償能力,若該助聽器功率為90dB,則适用人群的聽力應小于90dB。如下圖陰影範圍為該助聽器的功率。
高頻重塑:助聽器将高頻的聲音壓縮或降低至低中頻,使失去部分高頻聽力的患者更容易聽見。随着人們年齡的增長,高頻聽力往往先開始下降。僅僅放大高頻的語音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因為在音量較大時,語音的清晰度反而可能會降低。因此,高頻重塑功能将高音調的語音“壓縮”為較低的音調,使其更易于聽到和理解。
增益:助聽設備在各頻率上補償的聲音大小。
MPO:最大輸出,助聽器輸出的最大聲音。一般參考不舒适阈來調節MPO,MPO不能超過佩戴者的不舒适阈。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大家經常聽到的一些專業術語,花一點時間了解,你會發現其實并不難哦。掌握一些實用知識,有助于你更好、更快地進入聽覺康複之旅。
來源:耳之家、AudioNova傲諾瓦聽力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