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金文産生的曆史背景

金文産生的曆史背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20 10:38:54

金文産生的曆史背景?殷周時代是我國上古文化制度發展的第一個高峰,鑄就了青銅時代的輝煌這一時期,文字發展成熟,除甲骨文外,現存約兩萬篇金文,記錄了政治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制度文化的變遷但曆來金文研究的重點集中在古文字學、曆史學等領域,對其文學價值關注較少實則金文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性并不亞于《詩經》《尚書》于省吾曾言:“意在比類梳辭,通其幽眇,以侪其文于典、谟、雅、頌之列”(《雙劍誃吉金文選·序》)于老提到的“文”即金文金文文學是中國早期文學的原生形态,内容豐富、叙事精彩,文學價值很高商周金文經曆由質到文的轉變,其背後折射出社會制度文化的變革,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金文産生的曆史背景?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金文産生的曆史背景(金文文學與殷周文質之變)1

金文産生的曆史背景

殷周時代是我國上古文化制度發展的第一個高峰,鑄就了青銅時代的輝煌。這一時期,文字發展成熟,除甲骨文外,現存約兩萬篇金文,記錄了政治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制度文化的變遷。但曆來金文研究的重點集中在古文字學、曆史學等領域,對其文學價值關注較少。實則金文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性并不亞于《詩經》《尚書》。于省吾曾言:“意在比類梳辭,通其幽眇,以侪其文于典、谟、雅、頌之列。”(《雙劍誃吉金文選·序》)于老提到的“文”即金文。金文文學是中國早期文學的原生形态,内容豐富、叙事精彩,文學價值很高。商周金文經曆由質到文的轉變,其背後折射出社會制度文化的變革。

殷周革命是中國早期文明進程中的重大變革。王國維曾言:“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殷周制度論》)西周王朝建立後,周公制禮作樂,逐步發展出一套完善的禮樂文化制度,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戰國秦漢時人多認為殷尚質、周尚文,“文質不同,其禮則異。”(《子思子·雜訓》)“文”指文采、文化;“質”為質樸、本質。殷商政教各異,一般多言殷人尚質,質厚則多威儀,敬鬼神而少禮節;周人尚文,制度文化複雜多樣。前賢對殷周制度文化特質的總括,雖有整齊化之嫌,但周人尚文則是較一緻的認知。孔子曾盛贊:“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論語·八佾》)具體到金文文學,亦能反映殷周社會的文質之變。

現存商代金文五千餘篇,但普遍字數偏少,最長者約五十字,傳遞的信息十分有限。商中期以來,青銅器開始鑄銘,但内容簡略,僅有祭祀對象名号、族徽,一般作“作某彜”“某作某彜”,如作父甲鼎“作父甲尊彜”;鼋作父戊方鼎“鼋作父戊彜”。這種銘文已經有了叙事性。至商代晚期帝乙、帝辛時,出現稍長的金文,内容趨于豐富,主要反映殷人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祭祀、戰争、田獵等。據文獻記載,殷人崇尚鬼神,《禮記·表記》:“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故祭祀類金文大量出現,如邲其三卣、作冊豐鼎等,包含時間、作器緣由、對象、族徽等信息。這些金文能夠較完整地記錄事件,與周初金文已有較大的共性,隻是其文體形式與内容結構都還處于初始狀态。總的來說,商代金文字數少、篇幅小,語言簡潔,銘文旨在直錄,缺少修飾,尚未體現出多少文學色彩,這多少能體現殷人制度文化及思想觀念“尚質”的一面。

周人代殷,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禮樂制度,涉及國家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周王朝由殷商以來的敬鬼神轉向重人事,以期通過“禮”來規範萬物。《禮記·表記》:“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周人施行“文德政治”,政治理念通過禮樂制度延及現實世界,形成“尚文”之風。文在禮制背景下得到充分發展,一方面以《詩經》《尚書》等文獻為代表,另一方面即金文的繁榮。現存兩周金文約一萬五千篇,大多語言莊重、文辭典雅,表達對周王賜命、祖先功績的頌揚、稱美。《禮記·祭統》:“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已基本闡明金文的功能。金文與相關的禮儀活動直接相關,客觀地記錄整個禮儀活動的過程。如天亡簋反映周王的祭祀活動;叔虞鼎反映了朝觐禮;剌鼎、遹簋記載了飨禮;多友鼎、虢季子白盤記載了軍禮等。在這種禮樂文化背景下,銘文增加了諸多程式化的描述。禮樂制度與語言文字互為表裡,禮制通過文字展現。

對語言文字藝術的自覺修飾,與周人尚文,崇尚禮樂文化的社會風尚密切相關。在重文風氣下,周代金文開始走向繁榮,詞彙豐富,修辭講究,叙事手法完善,韻文進一步發展,文體形式多樣,出現了大盂鼎、豳公盨、史牆盤等優秀篇章,皆表明金文取得了很高的文學成就。用詞上,金文不少詞語、句式見于《詩》《書》,應為當時習語。如形容鐘镈聲音,金文用“簡簡”“喤喤”等詞,《詩經》也多次出現如,《周頌·執競》“降福簡簡”,《商頌·那》“奏鼓簡簡”;《周頌·執競》:“鐘鼓喤喤”,《小雅·有瞽》“喤喤厥聲”。又如史惠鼎“日就月将”,見于《周頌·敬之》“日就月将”。又如“柔遠能迩”,見大克鼎、番生簋、逨盤等,亦見于《大雅·民勞》:“柔遠能迩,以定我王。”此外,威儀、不弔(淑)、三壽、無斁、戎工、桓桓等,及常用的祝嘏辭,如眉壽、萬壽、吉康、康佑、純魯、黃耇、彌生、難老等,亦多見于《詩經》。王國維就曾利用金文和《詩》《書》對相關詞彙進行互證(《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句式上,西周金文多四言句式,與《詩經》基本一緻,如金文的“中翰且揚”,和《邶風·終風》“終風且暴”“終風且霾”等句式相同。此外,金文的“用祈眉壽”“有嚴穆穆”等句式也多見于《詩經》。

修辭手法上,由簡到繁,文學自主意識逐漸加強。西周早期,金文記事多平白直叙,少有過多的文辭修飾。中期以後漸漸講求文辭,典型的如豳公盨、史牆盤。豳公盨全銘僅98字,即用六個“德”字,突出強調西周政治倫理的核心“德”的觀念,不少用語能與《尚書》對讀。史牆盤對文武成康昭穆恭七位周王的頌揚,皆用一典雅詞語形容,如:曰古文王、索圉武王、憲聖成王、亞慎康王、弘魯昭王、祗顯穆王。對其功績也用一句話概括,如武王“遹征四方,撻殷畯民”;昭王“廣能楚荊,惟寏南行”。對自己祖先的贊美,稱青幽高祖、勇惠乙祖、舒遲文考,用詞簡練典雅而意蘊豐富。再加上大量韻語的使用,使銘文達到了非常高超的修辭藝術水平。

西周金文文學性的另一表現就是用韻,韻語代表着人類語言發展的突破。現有材料表明,商代甲骨金文尚未有意識地用韻。周人不斷追求語言美,兩周金文有韻文488篇(楊懷源、孫銀瓊:《兩周金文用韻考》,人民出版社2014年,145頁),少數通篇用韻,大多數為韻散結合。西周早期,金文開始用韻,如武王時的天亡簋,隻是數量相對較少;至西周中期韻文開始大量增加,典型的如史牆盤,通篇置韻,四字一韻的句式可看作四言詩,是西周金文文學成就最高的篇章。到晚期宣王時的虢季子白盤,韻句更是非常規整,以四言為句,句式整齊、語言精練,每句皆入韻,共11個韻腳,通押陽部韻,是傑出的韻文作品。說明作者已不單純從記錄的角度作銘,而是有意追求文章的文學藝術價值,将韻句與鋪叙的手法融合,講求叙事的語言及形式,創造出藝術表達高超的韻文篇章。胡光炜曾指出:金文“文長而無韻者近《尚書》,文長而有韻者近《詩》”(《金文釋例》)。兩周金文多押陽部、幽部韻,讀起來聲音洪亮悠揚,朗朗上口,應和金文在祭祀、冊命及宴飨等典禮儀式上誦讀功能相關。

春秋時期王朝器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各諸侯國金文,記錄各國間政治交往、婚姻關系等,目的則是彰顯作器者的家世與身份。至戰國時期,随着宗周禮樂制度的轉變,金文亦随之發生變化,内容上記事銘文相對減少,雖然也有中山三器這種長銘,但主流是銘文篇幅變短,演變成“物勒工名”的形式,見《禮記·月令》,逐漸開啟秦漢金文日用化的先河。物勒工名不僅記錄鑄造、監造器物工匠的職官、姓名,還記錄器物重量、容量、置放地等信息,而金文的文學性日趨消亡。從商周金文文學的發展曆程看,确能直觀展現商周社會的文質之變。

(作者:吳毅強,系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研究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