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繞口令,你會想到什麼呢?
比如: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邊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黑化肥發灰,灰化肥發黑。黑化肥發灰會揮發,灰化肥發揮會發黑。
扁擔長,闆凳寬,闆凳沒有扁擔長,扁擔沒有闆凳寬……
又或者是Can you can a can as a canner can can a can?(你能夠像罐頭工人一樣裝罐頭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漢語和英語中,有哪些有趣的“繞口令”吧~
前不久,一位學了八年漢語的美國小姐姐,被一段隻有96個字的中文“繞口令”逼瘋了。
《施氏食獅史》是一篇同音文,嚴格來說不算是繞口令,但是對于學習漢語的外國人而言,卻是練習四聲的好材料。
這篇同音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在1930年創作的,當時的标題是《石室施士食獅史》,趙先生将其翻譯為Story of Stone Grotto Poet: Eating Lions。
趙先生為什麼創作這篇文章呢?
清末民初,一部分人提倡漢語拼音化,因為拼音文字更容易識認和書寫。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提升國人的文化水平。
趙元任先生是支持這種觀點的。
但反對者認為這種漢語拼音化對導緻表意困難。為了反駁這種觀點,趙先生創作了《施氏食獅史》。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根本不會這樣說話,所以,除了《施氏食獅史》這樣的極端情況,漢語拼音化根本不會影響人們對漢語的理解。
趙元任先生對這種讓人“會看不會讀”的文字遊戲頗為感興趣,還寫過不少類似的同音文。
這篇小文,描繪的是一個名叫席熙的兒童與一頭頑皮的犀牛在小溪邊嬉戲的情景。
這篇同音文,則是講述季姬養雞的故事。
繞口令的英文是tongue twister,字面意思就是“舌頭打結”。
繞口令通常都很有趣,任何一種語言中都存在這種文字遊戲(wordplay)。無論是語言學習者(language learners)還是英語為母語的當地人(native speakers),繞口令都以不小的挑戰。
這幾個繞口令難度逐級而上,練習的時候可以由慢而快。
如果你已經把上面的英文繞口令練習純熟,就可以來模仿卷福的這段激情演講了!
這是1965年美國畫家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寫給同為極簡主義畫家的愛娃·海瑟(Eva Hesse)的一封信,後人稱其為DO。
這封信語言富于變化,情感跌宕起伏,表現出兩人之間真摯的友誼。
在選段中,勒維特一連氣用了50個現在進行時态的動詞,勸導Eva放下顧慮,放開去從事自己的藝術創作,卷福充沛的情感和歇斯底裡的肢體語言則賦予了這段文字生命。
你的舌頭“打結”了嗎?
你還練習過哪些有趣的繞口令?
歡迎留言和阿研分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