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下鄉采訪,途徑一個村莊遇有“白事”,人聲擾攘,靈棚前,扯着白色的挽帳,上寫:痛悼某某某先生,旁邊,搭着簡陋的戲台,幾個草台班的藝人,在咿咿呀呀地哼唱,高音喇叭将聲音擴展到二裡以外。問人家:“這是幹啥?”答道:“死人了,白事。”“那為啥還要唱戲?”,“大約是喜喪吧。”簡短的幾句問答過後,深感到曲周一帶的喪葬風俗還很有說道頭呢!
什麼是“喜喪”和“哭喪”
在冀南曲周縣一帶的農村,喪事有“喜喪”與“哭喪”之分,所謂“喜喪”,就是秉承“人過七十古來稀”的古訓,死者為七十開外的人,謂之“喜喪”。而“哭喪”,就是适逢死者壯年或三四十歲,正年輕,上有老小有小,本來不到去世的年齡,或因疾病,或因車禍等某種意外,偶然死亡,人們因可憐、悲憫而痛苦,此種喪事,謂之“哭喪”,孝子們是要鼻一把,淚一把,哭個死去活來,表白自己的孝心和悼念之情。
生老病死,乃人生的大事
想想也是,生老病死,乃人生的大事。在死亡上,上帝是公平的,無論帝王将相,還是才子佳人,窮人和富人,偉人和百姓,誰人也躲不過。百年後,你我,相識的夫妻、父母、兒女,不相識的陌路人,都要長睡不起,各自被一抷黃土掩埋,終究化為泥土。但是,人之所以是靈長的動物,還在于他們有思想,有感情,在于他們的人道。試想,一個二三十歲,或不到五十歲的人,去世了,留下的孩子年幼,父母年事漸高,或留下的兒女尚未成家立業,年紀輕輕的愛人打發今後艱難的漫長的日子,是何等的可憐和值得悲憫。
相較而言,一個人年紀大些了,已過“古稀”之年,或因病,或因車禍等意外,或瓜熟蒂落,壽終正寝,孩子們和鄰居們倒也不是十分的傷感。活過80歲而亡,孝子們還可以穿花衣守靈;活過90歲,孝子們就可以穿紅衣服守靈;活過百歲,就更隆重了,後人可以寫台大戲,在村裡唱個三天五天,慶賀老人高壽仙逝,這似乎也符合人生情理。但是,人的願望,畢竟希望和盼望長壽,俗話說:甯走千裡遠,不隔一層闆,就是說誰都不願死亡的。
世上原本沒有“喜喪”與“哭喪”之分
唐僧之說以遭受九曲十八難,也是因為他的肉好吃,吃過他的肉就可以長生不老。由此說,世上原本沒有“喜喪”與“哭喪”之分的,所有的喪事,都是不幸的,不願為人們所接受的,都是悲傷和“哭喪”,隻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相比較而言形成的一種因悲憫程度不同而不同的說法而已。
這一說法,業已流傳了多少年呢,我不知道。但是,在山西,也有“喜喪”之說,因為我多年前,曾在《山西文學》上看到過一篇小說,題名就叫《喜喪》,寫老人去世後鄉親們的紅火熱鬧,寫的也還不錯。當然,這篇小說之所以被編輯看重,說明它還有一定的寓意。
農村的喪葬,不光在說法上不同,在具體做法上,也有很多的禁忌和民俗,比如摔老盆,比如打引魂幡,再比如燒車馬等等,還有很多很多,限于篇幅,隻好說到這裡了。另外,我不願寫喪事的,因為想到喪事,讓我産生不愉快的感覺,心情久久地難過。這也是我為啥不願意接觸此類題材的原因吧,敬請大家諒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