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嬰幼兒都是每個家庭的心尖尖,但柔弱之體,稍不留神就可能生病,令無數父母焦慮憂愁,比如小兒腹瀉,就特别讓人愁悶。小兒腹瀉怎麼辦?别擔心!實用的小兒推拿療法,輕松解除腹瀉的煩惱!
洩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其主症。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尤以2歲以下的嬰幼兒更為常見,年齡愈小,發病率愈高。
中醫學認為,小兒洩瀉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傷飲食和脾胃虛弱等為多見。小兒髒腑脆嫩,藩籬不密,易為外邪所侵,且因脾胃薄弱,不耐受邪,若脾受邪困,運化失職,升降失調,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則為洩瀉;乳哺不當,飲食失節或過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食物,皆能損傷脾胃,脾傷則運化功能失職,胃傷則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濁不分,并走大腸,因成洩瀉;小兒先天禀賦不足,後天調護失宜,或久病遷延不愈,皆可導緻脾胃虛弱。脾虛則健運失司,胃弱則不能腐熟水谷,因而水反為濕,谷反為滞,清陽不升,乃緻合污而下,成為洩瀉。
1.傷食瀉
圖1 清胃
圖2 清天河水
圖3 運八卦
圖4 清補大腸
2.風寒瀉
洩瀉清稀,中多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或兼惡寒發熱,舌苔白膩。
辨證要點:洩瀉清稀,中多泡沫,舌苔白膩。
治則:疏風散寒,溫中止瀉。
取穴:揉一窩風、揉外勞宮、清補大腸(圖5~圖7)。
圖5 揉一窩風
圖6 揉外勞宮
圖7 清補大腸
愈後以清補脾善後。
方義:揉一窩風以發散風寒;揉外勞宮溫中散寒而止痛;清補大腸以調理腸腑,滲濕止瀉。
3.濕熱瀉
瀉下稀薄,水分較多,或如水注,糞色深黃而臭,或見少許黏液,腹部時感疼痛,食欲不振,肢體倦怠,發熱或不發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苔黃膩。
辨證要點:瀉下稀薄,糞色深黃而臭,或見少許黏液,口渴,小便短黃,舌苔黃膩。
治則:清熱利濕,和中止瀉。
取穴: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補大腸(圖8~圖11)。
圖8 平肝
圖9 清胃
圖10 清天河水
圖11 清補大腸
方義:清肝經意在清瀉肝火,行氣導滞;清胃經意在清内濕熱;清天河水可清一切熱邪,以增強清熱利濕之效;清補大腸以調理腸腑,滲濕止瀉。
4.脾虛瀉
大便稀溏,多見食後作瀉,色淡不臭,時輕時重,面色萎黃,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且易反複發作。
辨證要點:大便稀溏,多見食後作瀉,面色萎黃,舌淡苔白,且易反複發作。
治則:健脾止瀉。
取穴:清補大腸、清補脾、補脾(圖11~圖13)。
方義:清補大腸經意在調理腸腑,化濕止瀉;清補脾經意在健脾助運而止瀉;補脾經意在健脾益氣而止瀉。
圖12 清補脾
圖13 補脾
小兒推拿真的是一種為廣大寶爸寶媽準備的安全有效且基本沒有副作用的養生治病法,有時比吃藥還管用。
好 書 推 薦
《虎媽的溫柔》(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由悅讀中醫微信公衆号推薦發表,封面及圖片源于網絡。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