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獨家。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徐讀詩詞系列(26)
文/江徐
我們提到鄭闆橋,首先想到的,是他那句“難得糊塗”。
關于這四個字,還有一段有趣的淵源:
有一年,鄭闆橋去到萊州雲峰山觀摩石碑。夜晚借宿山下人家,家中有一老儒,擁有一方精美硯台,遂請鄭闆橋留下墨寶,以便日後請人刻于硯台背面。鄭闆橋寫下“難得糊塗”四個字,還不忘蓋下“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名章。
寫完,見有空地,他請老儒題寫跋語。于是老儒提筆寫道:“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美于中,頑于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之後也蓋上自己方印: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
聰明是才能,糊塗是智慧,由聰明轉入糊塗更是人生境界的提升。
聰明是計較,糊塗是舍得,世上有多自以為求的聰明人,最後反被聰明誤?
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并非真糊塗,恰恰是一世算計、最終不得的表現。
鄭闆橋在做人上以糊塗為境界,在做官上卻十分清明。
正如他也曾有幾分炫耀意味的名章所示,20歲(康熙十二年)中秀才,40歲(雍正十年)中舉人,44歲(乾隆元年)中進士。
鄭闆橋走上仕途後,雖然一直都是在範縣、濰縣這些小地方擔任芝麻小官,但他毫不含糊,盡忠職守,體察民情,使百姓安居樂業。
可以說,鄭闆橋任職期間很不幸,不論調任到哪,都會遇到各種天災不斷,不是荒年,就是水澇。因此,鄭闆橋政績中重要的一項就是主持救災。他開倉赈貨,大興工役,修城築池,深得百姓擁戴。
53歲左右,鄭闆橋出任山東濰縣知縣期間寫過一首詩: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鄭闆橋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濰縣,現在的山東濰坊。署,衙門的意思。年伯,同榜考取同時又是父輩的人。這首詩,鄭闆橋寫了贈予一個當年與自己同年考取的人。此人名叫包括,現在是巡撫。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在衙門裡休息的時候,聽見外面風吹疏竹,發出蕭蕭作響,仿佛聽見了百姓啼饑号寒的怨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我雖然隻是州縣裡的小官吏,但是百姓每一件小事,都會牽動我的心緒啊!
去官以後,闆橋賣畫為生,往來于揚州、興化之間,被後世譽為“揚州八怪”之一。
古代的文人墨客無不愛竹。蘇東坡說:“甯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東晉名士王子猷說:“何可一日無此君!”等等。
秦觀寫有這樣的詞句:“西窗下,風搖翠竹,疑是故人來。”相比之下,很有意思,同樣是窗外風吹竹響,秦觀想到了兒女情長,鄭闆橋想到了百姓疾苦。心裡裝着什麼,就會想到什麼。
作為清代著名畫家,鄭闆橋還是一個非常有節氣、有原則的畫家,一生隻畫蘭、竹、石,尤其竹子,更是成為代表性畫作。我們現在提到鄭闆橋這個名字,除了“難得糊塗”,同樣想到他的畫竹。
鄭闆橋自稱為“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真是人如其畫,風雅高潔。
【本文原創獨家,嚴禁轉載、抄襲。圖片來源于網絡,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